第五百五十八章 輪流獻藝花萼樓
作者:夜懷空      更新:2020-09-03 22:38      字數:2309
  (不好意思,這一章請暫時不要訂閱,充塞了許多別的抄錄內容,我會在兩小時內重新編寫,謝謝。)

  ……

  李嗣業先是去拜訪了李林甫,由於有了前麵對方給出的文盲判斷,右相對於他的防範和敵意都減弱了不少,連說話的聲調也變得柔媚了許多,李嗣業時常有錯覺地認為站在他麵前的是個笑容可掬和善的油膩男,這就是大奸似忠之人淺在的表象吧。

  李林甫有一個女兒名叫李騰空,對豪奢的生活並不感興趣,也對父親的爭權奪利完全冷漠。她入廬山修道學醫,數年後有所小成,常常出山救助醫治百姓。

  從李騰空的表現就能夠看出來,她從小的家教還是不錯的,至於是誰教的,那就有待商榷了。

  李嗣業簡單地匯報了一下北庭方麵近來的情況,特別是去年一年他接管後所創造的成績。李林甫眯著眼睛好似假寐,但他說到關鍵處時總能突然睜開眼睛,像極了考驗學生背誦課文的私塾先生。

  古代文盲多,所以民間輿論喜歡以功過善惡評價曆史人物,戲劇性的人物故事最能提起人對政史的興趣。沒有村口拿著煙袋“百事通”的大爺們,不識字的農人幾無渠道了解時勢。這自然也成為古代封建統治階層的重要輿論宣導思路。而浸染濃厚儒家唯道德觀與政治正確長大的古代讀書人,執掌史筆時也會自然得側重道德評價。但曆史真更值得關注的,是時人都逃不開的大框架——製度。

  李林甫這個人,自己也知道自己奸。李林甫兒子曾經哭著勸他,說他長期占據大位,得罪的人太多,將來禍至,全家想當個普通老百姓都不行。李林甫也不是看不懂形勢,說大勢已是這樣,自己改變不了。唐玄宗也知道李林甫奸,入蜀後,一次偶然回憶起李林甫,評價道:這個人嫉賢妒能,舉世無雙。所以他奸,基本是人盡皆知的了,不然玄宗也不會把他放在首相位子上一放16年。

  但是,李林甫確實也是能臣。李林甫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財政節流,機構改革,賦稅折納,土貢改革,兵製改革,法製改革,選官與科舉改革,明確了法典製度,吏治規範。

  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訂和整理全部法典。他會同一批法律專家,對法律進行了紮實和周密的修訂工作。被刪除的無關緊要的條款不少於1324條,另外2180條得到修正。經修訂的法典於737年送呈皇帝,計有:律12卷及其疏義30卷;令30卷;式20卷;《新開元格》10卷。這些法典在737年秋向全國頒行。這證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訂,因為這是唐代最後一次係統地重編全部法典的活動。這次製訂的法典實行的時期特別長,因為它一直到14世紀初都保持著權威性,雖然其間作了若幹較次要的校訂。但也許更重要的是,這次修訂法律是唐代最後一次試圖提供包括在令和式中的標準化的、全國一致的行政法規的活動。在唐以後曆代皇帝時期,地方活動的日益多樣化使這一工作不可能進行下去。——《劍橋中國隋唐史》

  《舊唐書》中,對李林甫記錄的算是比較客氣的了,甚至頗有褒義。在最後的評價中: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嚐以愛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為冤。”

  李林甫專權,但是尊奉皇權,“媚上”,本質上是因為專權的他,其實是皇帝專權的代理人。李林甫的改革措施,與玄宗朝的製度改革理念是高度契合的。隻是經曆了開元諸多賢相之後,改革到了李林甫時期,已經走入深度觸碰利益格局的深水區。李林甫是霸道,表麵溫和公正,實際上排除異己不擇手段,但是與其他曆史時期或成功或失敗的改革家們相似,這種霸道與專權,也是為深度貫徹其改革措施而采取的強橫政治手段。整個玄宗朝,開天前盛後衰的冰火兩重天,其實是處於中國大曆史的一個分水嶺上,這些製度改革,也是在形勢倒逼之下,被動跟進時代步伐。李林甫在這次政治形態與社會形態激變中的作用,一點也不小。

  比如直接決定了中製分水嶺的募兵製改革,現在很多網友覺得這項改革是漢家軍隊逐漸淪為弱勢的曆史成因。但其實府兵製與漢唐間作為社會主導階級力量的士族群體,整體都已經在初唐時期崩潰瓦解。這背後與當時東亞社會的技術、傳媒、政治、國際形勢發展都有關聯,而募兵製改革,隻是在未經明確的既成新形勢下,製定新法來理順兵製關係與製度規範的順勢改革。

  所以《舊唐書》中,雖對其人格也有貶義,但對李林甫的理政能力和成績,不吝給予“每事過慎,條理眾務,增修綱紀,中外遷處,皆有恒度”,這樣足夠褒獎的措辭。

  “未嚐以愛憎見於容色”,這般城府深沉的李林甫,也才會讓目無綱紀的安祿山都覺得敬畏。“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李林甫很重視對製度典範的維護。最終死後被楊國忠誣陷,天下人都覺得冤屈。證明當時李林甫是有一定威嚴和人望的。對比沒有底線,大肆斂財的楊國忠,李林甫也背後整人,但做事實。李林甫也心狠手辣,但維護規則流程。李林甫也斂財,但是通過開源節流的財政製度創新,而不是粗暴的透支榨取地方財政,搜刮民脂民膏。

  李林甫喜怒不形於色,見人經常是溫和微笑的,表示尊重。但背後使刀子不手軟。這種笑眯眯表麵夠和諧,實際上卻是招黑到結不了死黨的“臭名兼能力者”,玄宗如何不喜歡?但為什麽《舊唐書》中,對他的評價還較為中肯,而北宋的《新唐書》與《資治通鑒》裏,他基本就隻剩一“口有蜜,腹有劍”,專橫的小人嘴臉了?北宋那批“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平時是什麽樣的精神頭,就不必多言了。他們對待本朝變法改革是什麽態度,也不必多言了。他們務虛多一些還是務實多一些,更不必多說。大概,李林甫在他們眼裏,就是一個道德低配版的王安石吧。畢竟玄宗朝最後的鍋,也足夠大。

  那麽李林甫就是值得敬佩的嗎?在我心中不是。為什麽?因為他的改革中,有一項,我覺得真的是曆史倒退,且後果很嚴重。哪一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