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劍南
作者:準噶爾刀王      更新:2020-05-20 23:05      字數:2280
  在平定交趾後,朝廷的勢力,便從川南、都泥江(南盤江)和朱鳶水(紅河)三個方向進入楊氏所建立的“大義寧國”境內,恢複大唐時對劍南道的統治。

  在大唐滅亡的同時,在劍南割據的南詔國也是走向了變亡。先後出現鄭買嗣所建立的“大長和國”,趙善政所建立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所建立的“大義寧國”,這幾個政權的交替更換,相互廝殺,也是引得劍南地方民不聊生,怨氣衝天。

  共和十四年,楊詔發動兵變,囚禁其兄楊幹貞,自立為王。

  段思平與善巨城(今永勝)守將高方、董伽羅聯合,趁機起兵。

  共和十七年,段思平率軍在據橋(點蒼山北洱源)大敗楊軍,楊詔兵敗自殺。楊幹貞在得知兵敗的消息後,棄“羊苴咩城”(大理)逃往威楚府,並向朝廷稱降。

  楊氏勢力,在段高聯軍的打擊下,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整個所謂的“大義寧國”局勢在一年多年的時間裏,已經徹底糜爛。

  時值春夏之交,劍南道的氣溫倒也算是宜人,比交趾和廣南西路潮熱的氣候要顯得清涼了許多。

  交趾鎮守使李繼忠所部在水師的配合下,三多大軍浩浩蕩蕩沿南定江進入秀山郡,從南部向昆州進軍。

  而嶺南西路招撫使安審琦、靜江節度使何福進也是率軍從羅雄前往昆州。

  在川南,川南節度使李仁罕攻會川府(會理),黎州漢源鎮守使張覺攻建昌府(西昌),唐軍趁機大舉直入劍南。

  此時哀牢山的山地間,唐軍的隊伍延綿三十餘裏,相互之間依然保持著有機的聯係。

  由於劍南崎嶇的山地地形,自大軍進入昆州之前,便不可能在行軍的時候還保持嚴謹的軍陣了。為求穩妥和避免意外,李繼忠仔細規劃,令大軍放慢行軍速度,各軍呼應前行。

  盡管速度不快,但是三萬多大軍在進軍時,也是浩浩蕩蕩。

  此時的劍南,內亂自生,朝廷大軍在進入其地後,根本就沒有遇到抵抗,所到之處皆是望風而降,倒也省了唐軍許多麻煩。這受夠了戰亂之苦的劍南百姓在見到朝廷大軍後,反而是感激涕零,主動為大軍帶路,爭當向導。

  隻不過李仁罕在進攻會川府時,卻遇到了頑強的抵抗。

  南詔軍也是沒了退路,段思平之弟段思良糾集了兩萬餘兵馬,意圖據城頑抗。

  六月,延綿的紅色旗幟出現在南詔軍的視野當中。

  李仁罕率三萬南川軍包圍會川城,戰鬥隨之打響。

  戰鼓陣陣,攻城的部隊陸續在城外的坡地聚集列陣,隊伍以數百人為一陣,部分火炮已經在城外的山頭上擺開。

  “怎麽到了現在,南詔人還妄圖據城頑抗?”從建昌率軍趕來支援的張覺在觀察了一下城頭的情況,把手裏的望遠鏡放下後說道。他是李仁罕的外甥,是朝廷為數不多與主將有親屬關係,而沒有被調離的統兵大將之一。

  現在進攻城池對唐軍來說,已經基本不算是什麽特別困難的問題。

  “他們也是沒辦法,再跑大軍就直趨羊苴咩城下了。”李仁罕說道,他的部隊久在川南,對於穿山越嶺已經是十分適應,而且有馬湖江(金沙江)上的水路運輸,他也不用擔心後勤補給問題。

  所以,他的心裏倒是一點也不著急。

  張覺搖了搖頭道:“上麵的命令是盡量多抓俘虜,這劍南地方,許多道路都要重新整修,用人的地方太多。這從交趾修往昆州修路還要更容易一些,想要從川南把公路修到這裏,卻是十分困難。”

  “就這樣吧,先嚇唬他們一頓,然後再勸降!”李仁罕說道。

  這時戰鼓擂響了起來,幾支攻城的唐軍的軍陣開始緩緩逼近會川城下,隆隆的炮聲響了起來,炮彈在城頭上炸開,騰起一團團的火光和濃煙。

  紅旗飄揚,唐軍從三個方向同時發起了進攻。

  此時參與攻城的華夏軍規模隻有六千餘人。但對於第一次麵對朝廷大軍攻勢的南詔軍來說,卻是麵臨前巨大的壓力。火炮和排槍,壓製著城頭的弓弩手們幾乎無法進行還擊,隻要身形暴露得稍微多一點,就會中彈慘死或是受到重創。

  炮彈打散了城頭上守軍的陣形,火槍又壓製著他們的反擊。推著雲梯的刀盾手們輕易地就衝到了城下,將雲梯搭上了城頭。炮彈在城頭上飛舞、爆炸,守城的南詔軍冒著炮火和彈雨朝著城下投下石塊和擂木。

  守軍的傷亡劇增,過了好一陣才發現唐軍並沒有登城,架起雲梯隻是為了吸引城頭上的守軍暴露目標。僅僅在第一輪的交手中,便造成了守軍上千人的傷亡。

  在城頭督戰的段思良這才看得明白,朝廷大軍之所以不做強攻,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強行攻城的能力,而是為了不斷消耗守軍的實力,摧垮他們的戰鬥意誌,以減少自己的傷亡而已。在戰前還有一些信心,畢竟他的祖上也曾經大敗過唐軍,為南詔立下過汗馬功勞。

  現在看來,他想得太過離譜了。

  朝廷大軍的火器之利,讓那些從建昌府逃出來的南詔軍將談之色變。

  戰鬥隻進行了半天,段思良已經切身感受到了與唐軍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他原來所倚仗的所謂蠻部軍卒的勇悍根本不值一提。

  這槍炮聲接連作響,手下這些蠻軍的戰鬥意誌,正在迅速地流失和崩潰。

  想到這裏,段思良倒也是做事光棍,直接命人在城頭打起了白旗。

  威楚府。

  李繼忠率軍而來,楊幹貞則率南詔“大義寧國”殘餘君臣,出城迎降。

  在占領威楚府之後,李仁罕所率大軍也趕到了弄棟府,兩路大軍會合,直奔羊苴咩城而來,反倒是剛趕到昆州地界的安審琦和何福進兩人氣得直跳。這從嶺南入昆州,一路行軍艱難,誰知一仗也沒撈到打,前麵那倆慫人都快折騰完了。

  果然不出他們所料,段思平見朝廷大軍趕到羊苴咩城,很明智地獻城而降,並與高方兩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兩人一直是心向朝廷。此次起兵反楊,目的也是攜南詔回歸大唐。

  朝廷任命何福進為劍南鎮守使,升昆州為昆明府。另外倒也沒有處置高方和段思平,繼續任命高方為善巨防禦使,段思平為騰衝府鎮守使。

  至此,整個劍南也是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