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香料
作者:準噶爾刀王      更新:2020-05-20 23:05      字數:2283
  陽春三月,江南的氣溫早就回升到了夏天。

  劉江、夏承廷和丁寧組織了四十多船商船自州出發,將波斯或是大食商人運來的香料、地毯、手工藝品等運往北方。

  所謂香料,指的是豆蔻、胡椒、丁香等調味品。香料,是目前大唐貿易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早在秦朝的時候,香料貿易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漢末這一規模的到了擴充,從而引進了不少的糧油、蔬菜和瓜果品種。

  可惜後來的出現了五胡亂華,那些馬背上的民族不理解什麽叫做海上貿易,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貿易在中原出現了斷層。

  到了隋唐時期,這種貿易再次繁盛起來。

  不過,這種交易,原來大多是通過陸路來進行的,這也是絲綢之路的由來。

  受限於航海技術,前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存在,但完全沒有發揮它自己長處。雖然一艘船的載貨量遠遠要比一支駝隊要多得多,運輸成本也要低很多,路上所花費的時間也要更少,為什麽精明的商人會對此視而不見?

  主要是因為在海上的損失實在太過驚人了一些,那此前往大唐的商船,有可能被直接刮去了南海群島之間,迷失了航向,最終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不過在胡商的不斷開拓下,如今這條航線慢慢變得成熟了起來,走海路的商人日漸增多,這也導致因為飽受戰亂困擾的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淘汰,慢慢開始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在這三年裏,夏承廷奉命派出過三支前往南海的探險隊,根據他們回來報告,在夷州的南部發現了原來隻是聽說過的呂宋島,在呂宋的南部還有大片的群島。

  另外就有說那些大食、波斯胡商船上的部分香辣料是來自於南洋群島。

  這份報告讓船政署和水師頓時生出了前往南洋去搞香料的想法。

  經過三年多的探險和調查,船政署和水師已經積攢了不少的海洋調查報告,現在的問題是,怎麽把這些情報轉化為財富?

  夏承廷認為所有建造的蒸汽船都應該歸水師節製,而船政大臣劉江則堅持認為水師應該隻管戰船,所有的運輸船則應該歸船政署統管。結果在朝廷的調解下,最終的分配方案是七成的蒸汽運輸船歸船政署,用於組建三大航運公司,另外三成的運輸船歸水師節製。

  北洋船運公司、南洋船運公司和長江船運公司是劉江為所組建的三家船運公司所起的名字。不知怎麽回事,報告打上去,天子卻嫌北洋的名字不吉利,把北洋和南洋改成了北海和南海,另外就是將船運改成了航運。

  目前這航運利潤巨大,水師自然是舍不得放手,利用自己手裏的運輸船,也組建了所謂的東海航運公司,也是插手航運業務。

  香料在內陸說是貴比黃金,這有些誇張,但是一兩香料在洛陽或是晉陽要賣到一兩銀子以上卻是沒有任何問題。另外就是經過藥王爺孫思邈的整理,許多香料是可以入藥,用來治病的,這就更增大了許多香料的用量。

  在華夏,這些產自於異域的香料有著很大的市場。早在秦漢時期,便有了香料和染料傳入的記載,比如胡椒、豆寇、肉桂、丁香、沉香、檀香、**、蘇合香、龍涎香等,另外還有鬱金、藍靛等染料,除了部分用於調味,大多數作為熏香或是藥品使用。

  如今的大唐越加富裕,人們對於對於香料的需求就更大了。

  原來李岌多次告訴這幫學生們南洋的海島上遍地都是香料,這些家夥們聽了後是半信半疑,現在,劉江正在和夏承廷合謀,由船政署和水師組織一個商團,前往南洋進行開拓。

  劉江是跟著船隊一起返回的,他準備上奏朝廷批準他們的這份計劃。

  這支運輸船隊在長江口分成了兩部分,一支繼續北上,前往天津的碼頭進行卸貨。另一支船隊則進入長江,沿江而上,一直航行到江夏碼頭。

  船隊轉入長江口,劉江坐在駕駛艙內一張高腿椅子上,饒有興致地舉著望遠鏡,眺望著江北的崇明島。

  他覺得那三座江心沙洲上似乎能夠建成一座不錯的造船基地。

  ……

  李岌正在“巡幸”蜀地,考察地方政務。

  自從大唐恢複對蜀地的管理以來,百姓雖然日子過得依然清苦,但好歹是安定了許多。這其中各地的軍事屯駐軍功不可沒,至少這邊地各州原來遍地都是的山匪、盜賊減少了大半,不複過去的混亂狀態。

  安定地方,是這些屯駐軍的主要任務,反而是在真正打仗時,朝廷也很少抽調這些屯墾駐軍。這是朝廷控製地方體係中重要的一環,各地的屯駐軍軍官雖然掛著地方州尉、縣尉的職務,但卻不受地方官的節製。

  上千年以來,在以儒家為核心的官僚體係中,朝廷隻管到縣一級的行政和司法,地方上的治理則是依靠宗族和鄉紳來共同管理,縣衙一般隻負責協調大的矛盾或爭鬥。可是華夏國卻依靠屯駐軍,將治理延伸到了鄉村一級。

  由地方屯駐軍派出的軍官,通過控製鄉鎮一級的地方“弓箭手”和“治安聯防隊”,成為了華夏朝廷派駐在地方上的代表,從而製約著地方宗族和鄉紳們的權力。如此一來,讓整個國家都建立在一種軍事體製之上,雖然行政效率很高,但也隱含著許多弊端和風險。

  對於西南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華夏國采取了一種較為柔和的緩慢滲透策略,依靠新建的軍事屯墾區逐步向南麵的山區穩步推進,鞏固對地方的統治,這與在西北以軍事為主導的策略截然相反。

  由於綦江煤鐵礦的開采和鋼鐵廠的開辦,再加上嘉陵江和長江航運的日益繁榮,這使得渝州逐漸取代了成都府,成為了川峽四路地方的工業和航運交通中心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渝州也由州升為府,不過朝廷行文給出的府名為“重慶府”,這讓很多人都大為疑惑不解。

  川峽四路,四周山嶺縱橫,對外陸路交通極為不便,商貿和運輸主要依靠水路。隨著輪船的出現,這裏與外界的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強。即使是在後世,水路交通運輸依然在川峽四路的人員往來特別是貨物運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李岌在渝州考察期間,批準了在渝州興建“火輪造船廠”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