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戰船
作者:準噶爾刀王      更新:2020-05-20 23:05      字數:2361
  那當先的吳將乃是周祚,卻是那廬州刺史周本之子,見到唐騎列陣,連忙喊道:“莫要誤會,前麵乃是家姊,吾奉了父命特來相迎!”

  慕容澈看了一眼站在馬車邊上的楊濛。

  “這確實是舅兄,隻不過不一定安的是好心。”楊濛回答。

  慕容澈點了點頭,然後把槍頭垂下一些,向對麵喊道:“那將軍回去吧,還請通報吳王一聲,曆陽公夫婦欲往晉陽覲見天子,就不勞相送了!”

  周祚的臉色陰沉,隻不過在看到又有兩撥數十餘騎往這裏匯聚而來,就更不敢動手了。隻能是拱了拱手:“還請將軍同意,我見家姊一麵。”

  慕容澈想了想,點頭道:“那你自己過來罷!”

  周祚不敢與唐軍衝突,隻得是硬著頭皮單獨策馬過來,過了唐軍戰陣後跳下馬來,對楊濛夫婦施禮道:“周祚見過曆陽公、二姊!”

  楊濛沒有說話,那周夫人說道:“你來做什麽?”

  周祚說道:“小弟奉了家父之命,來接二姊、曆陽公加廬州。”

  “嗬嗬……”周夫人冷笑一聲,“你們是怕連累到自己,準備把我夫君送回江陵罷。”

  周祚臉上陪笑:“哪有的事?!”

  周夫人冷冷說道:“你們什麽心思我也知道,還請回罷,到家裏替我向母親問好。”

  見到周祚還想開口,楊濛道:“多說無益,大家還算親戚就此別過!”

  周祚悻悻退回到本軍中,看著那邊重新套好馬車,在唐軍的護衛下越走越遠,臉上陰晴不定。並不是他慫,而是若真的打起來,這後果恐怕真的承受不起……

  ……

  河套地區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個河套指的是河套平原,而不是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朔方地區。

  黃河還是一直到狼山腳下這才被迫向東流去,現在的黃河是在河套平原北麵,而後世的黃河河道則是在這片平原的南麵改了一條近道。

  李岌是不準備讓黃河再改道的,而且也並不準備治理黃河每年因積冰堵塞河道所造成的河水泛濫。他一直認為,每年春天所溢出的大量黃河水而形成的大片沼澤和鹽堿濕地對於保持狼山和陰山地區的氣候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然,這些濕地、沼澤是可以規劃和用人工引導改造而形成。

  他並不準備讓這一地區承載太多的人口,而是開始把屯田軍戶遷往西域。

  “西向輪台萬裏餘,也知鄉信日應疏。

  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

  三月的伊州,冬雪剛剛消融,早晚時刻,依然是寒意難當。

  一支由千餘輛馬車、牛車和上千匹駱駝所組成的遷徙隊伍從東麵的戈壁大道上緩緩而來,出現在守城士卒的視線中。

  這種情況很常見,隻要到了春天,在朝廷的指令下,每月都會有兩批軍戶從河西出玉門關,徙往伊州、北庭進行屯田。

  從春天到秋天,每年遷往北庭的屯田軍戶大約都有近萬戶。

  這些前往北庭的屯田軍戶並非自願,大多數都是被迫遷徙過來,不少人還帶著滿腹怨氣。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犯過事的罪囚。

  從玉門關到伊州上千裏的茫茫戈壁,一路上人跡罕至,根本看不到什麽人煙。

  這支遷徙隊伍,離開玉門關之後,曉行夜宿,在茫茫的戈壁上一路西行,足足走了十五天的時間,這才到達了伊州。

  西域的高昌國、於闐國都臣服於大唐,不過朝廷的屯田計劃卻是與這兩國無涉,而是沿著天山北麓,慢慢向西推進。

  這天山以南,除了伊州,仍是高昌和於闐王的轄地。

  這兩國每年都會遣使到晉陽朝覲,倒也是很守規矩……

  控製西域是一項長期政策,自然是無法一蹴而就,隻能是慢慢來。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

  李岌下令在萊州嶗山腳下設立第四座水軍營。

  許多人認為皇帝這是為平定南方而作著準備。

  有關這方麵的議論,李岌在知道後隻能是歎了口氣。華夏人開拓海疆的意識極為淡薄,根本無法意識到占這個星球麵麵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海洋,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具有開拓價值的財富寶地。

  隻是為平定江南,我用得著大建水軍麽?!

  不過那閩主王延鈞自號為帝,絕於中原,找個機會從海路過去先滅掉他也不是不行。

  沽口造船所,少府監監丞劉江、沽口水師營指揮使夏承廷等一眾官員在進行了祭天和祭海神儀式後,與船廠提調官楊茂,林成虎等及諸員工匠等共捧一根綁著紅綢的巨大龍骨,安置於水泥船台的正中央位置。

  這是沽口造船所開始建造的第一艘安裝蒸汽機作為輔助動力的風帆戰艦,這艘雙桅戰艦長五十餘米,寬十多米,為五百料海船。如果以排水量來說,約為二百噸,並不是特別大。在江南,有些海船都達到了千米以上,在技術上並沒有多大的問題。

  船廠的底子薄,好在從江南和泉州請來了三十多位造船技師,船體的結構吸收了部分大食、波斯商船的特點,特別是風帆,一改華夏傳統的硬帆,而改成了大食船那種常見的軟布帆,提高了海上的操控性。

  不同於以往的海船,這艘戰船舯後部艙室安裝了鍋爐和蒸汽機,另外就是甲板上還布置有四門火炮。

  造船實際上和蓋木質的樓房差不多。

  巨大的整木龍骨被安放在船台的龍骨墩上之後,艏柱和艉柱被鑲嵌於龍骨的兩端,其後是肋骨的安裝,這些都是非常繁重的工匠工作。海船的肋骨從連接到主龍骨後,很快就要向上彎曲,製造的難度要比平底船大得多。複肋材與船底肋骨緊接在一起。這些都是彎曲的或者弧形的肋材,構成了木船的曲邊。

  造船中的防水隔艙技術是華夏人在隋唐時期最先發明的,直到十七世紀才傳到西方。由於是戰船,其內部的防水隔艙數量要比普通的商船多得多,而且采用了層船底。另外就是船桅,實際上也是與龍骨相連接的。

  在船底完成建造後,就要開始往底艙中安裝鍋爐、蒸汽機和主軸等動力設備了,這是唯一與原來建造木船所不同的一道工序。鍋爐艙設計在舯部偏後的位置,前部船艙需要裝載一些配重的貨物來平衡重量。不過,由於有鍋爐和蒸汽機等動力設備的存在,倒也省去了許多原來木船中必備的壓艙石了。

  當這種裝備有蒸汽輔助動力和火炮的戰船服役後,大唐水師會一躍成為這個世界上無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