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與文明
作者:準噶爾刀王      更新:2020-05-20 23:05      字數:2381
  對於晉地和山北地區這兩年的發展,李岌是不滿意的。

  在最早開發的晉陽周邊、忻代和山北的武州、蔚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似乎達到了農業時代的極限,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領先了大唐其他地方甚至是有數百年的時間。

  作為帝王,他在內心裏還是很羨慕記憶裏的國朝初期的經濟發展速度的,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就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隻不過仔細想想又不禁啞然失笑,那是一個成熟的工業時代,隻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官方推動,那種成就也算是水到渠成,況且也有一個強大的北方鄰居的技術支持。

  除去兩川,北軍的控製區內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千五百萬,這讓李岌在軍事上的選擇上更加遊刃有餘。

  平定洛陽方麵的“叛亂”是今年既定的策略,至於其他地方目前以安定為主。

  晉陽朝廷對於百姓的稅賦並沒有減輕,一如過去那般沉重。朝廷的方略就是打壓各地方的地主豪門,甚至是自耕農,把從他們那裏搜刮而來的財富來補貼各地越來越壯大的軍屯區。李岌在朝堂中反複向各級官員所灌輸的觀點就是各地的屯田軍才是維護統治的基礎,那些地主豪門卻是潛在的敵人,而那些豪無組織的自耕農也是對於維護統治沒有多大的益處。

  朝廷的策略就是先消滅自耕農,迫使他們加入軍戶。各地的自耕農如果覺得無法承受官府的沉重稅賦和徭役,可以向官府申請轉為軍屯戶,官府則會按他們原來的土地給予一定的補償。

  限製地主豪門的最主要政策是在國內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禁止私人從事與糧食相關的交易,但是肉類、禽蛋、蔬菜等副食品卻不在限製之列。

  土地國有,是李岌的一個夢想,也不是什麽天下為公的所謂情懷,而是他隻是想單純地還原自己記憶裏那個所熟悉的世界。

  隻要有時間,李岌就會總結出一些目前比較適宜推廣的生產技術,先教給自己身邊的學生親軍,再通過晉陽書院傳播出去。

  知識的傳承本身就是個大問題,華夏民族原本是一個充滿了創造力的民族,曾經創造過這個世界最輝煌的先秦百家時代。在前世的時候,李岌一直是堅持認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文明,應該領先於整個世界至少二百年的時間。

  可是自從有皇帝這種恐怖的物種出現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華夏曆代的皇帝都在孜孜不倦地毀壞著這個古老的文明傳承和延續,期望讓自己治下的民眾重新回到過去的奴隸時代蒙昧順從的狀態裏。

  自從始皇帝時代開始,華夏曆代的皇帝就開始喜歡上了使用焚書和**的方式來禁錮底層民眾的思想,許多先人偉大的發明和創造都就這樣被湮沒在了曆史的塵埃裏。

  華夏民族的傳承斷絕是從工匠被禁錮開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創造了十分燦爛文明的公輸家和墨家地位一落千丈,因為皇家擔心他們發明的武器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甚至是生命。出身公輸家和墨家的工匠們被皇家禁錮成了私奴,地位低下,不允許他們讀書習字。於是原本一些發明創造隻能靠心口相傳,而且思想越來越狹隘,手藝成了自家活命的保障。

  於是開始出現傳承斷絕,加之異族入侵對於漢民族傳承的破壞,反而是後代的技術反而不如前代,比如說唐朝的天文測量儀器甚至還不如漢代精密。

  這導致了文明的停滯和衰退。

  怎麽來讓自己治下的民眾變得更愚昧,這是曆代皇帝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順應皇帝的儒家就成了統治者愚民的工具。儒家所追求的就是奴隸製時代那種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統治階級可以隨意踐踏處置奴隸的時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最沒有價值的一種腐朽的哲學體係卻在不斷發展壯大,禁錮著民眾的思想,腐蝕著整個民族的創造力,而對於這個民族最有價值的工匠卻被視作最下等的奴隸。

  就是這種價值觀,徹底束縛了這個原本很偉大民族的不斷探索進取精神。

  由於科技發展的停滯,盛極而衰,興亡更迭就成了這個古老帝國永恒不變的旋律。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亞歐交界的半島上,神教出現了,於是一切的發明和創造都被視作了異端,最終摧毀了這個世界上兩個很優秀的文明傳承。阿拉伯的煉金師們在隋唐時期就發現了硫酸、硝酸和強堿,他們的煉鋼工藝也站在了這個世界的頂峰。

  先進的冶金工藝造就了大食帝國的驟然興盛輝煌,然後,一切最終都在神教的光芒下化作成曆史的灰燼。

  好在唐代的讀書人雖然不怎麽重視科技和生產,思想倒還算是自由。

  李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讀書人崇敬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然後就是極大地提高工匠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特別是將一些高級的工匠直接任命為技術官員。人本身就是趨利的動物,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就會有更多的人對此趨之若鶩。

  鑒於晉地和山北經濟發展的緩慢狀況,李岌在去年就給晉陽書院的師生們講授過了幾次熱動力課程,隻可惜的是一大幫專門研究機械的學生折騰了近一年的時間,自己所期盼的蒸汽機仍然沒有研製成功。

  李岌回到晉陽後,專門去視察過之後,才知道以何銓、劉江、王元為首的研究團體,把主要的研究方向搞錯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看似簡單容易,實際上更難以成功的蒸汽輪機研究方麵。

  這讓李岌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科學的發展本來就沒有什麽規律可言,李岌並不準備另一個時空西方的科技發展史,如果有時間和精力,他都準備提前把發電機和電動機給搞出來。後來發現,絕緣材料的研究跟不上,這才暫時放棄了這個想法。

  三十多名參與蒸汽機研究的師生坐在教室裏,李岌走上講台,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簡易鍋爐和一個活塞往複式蒸汽機示意圖,然後對坐在教室裏的師生們說道:“我們已經知道,製造出一個鍋爐,通過加熱使得這密閉的蒸汽鍋內不斷地產生蒸汽,就可以得到作為動力來源的一種勢能,這和水輪機的原理一樣,但卻能擺脫安裝水輪機的各種自然條件限製。大家可以看到有兩種方式可以讓鍋爐內的水蒸汽轉變為旋轉的動力,一種就是你們之前所研究的汽輪機,另外一種就是將蒸汽輸入汽缸,讓活塞作往複運動,再通過連杆和曲軸將往複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的活塞式蒸汽機。相對而言,活塞式蒸汽機的製造要更為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