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變化
作者:準噶爾刀王      更新:2020-05-20 23:05      字數:2234
  轉眼到了共和六年正月下旬,李嗣豐的集寧騎軍和宋廷浩的雲內騎一萬五千多騎兵集中到了狼山腳下的兀喇海城。這裏是位於黃河北岸一處屯堡,原來隻有兩千多駐屯軍。現在,由於大量騎兵的進駐,加之大量的軍用物資集中在這裏,使得這座邊陲小城人口猛增,頓時熱鬧起來。

  這裏歸五原鎮撫使司統領,按照既定的軍事計劃,朝廷在發出征討甘州的命令後,河套地區的騎軍將從這裏直趨位於戈壁深入的黑水城,其後,由黑水城轉攻肅州。

  而在南線,天子將會統率兩萬禁軍由晉陽入赴靈州,其後進入涼州,禦駕親征。

  在此之前,康九所統率的五原騎軍和朔王騎軍將會提前進入涼州,以配合涼州軍的征討行動。為此朝廷預計出征的部隊達到五萬騎軍,另外還有一萬餘涼州軍會配合行動。

  朝廷的意圖是以雷霆之勢,迅速蕩平河西走廊的各派勢力,甚至包括盤踞沙州和瓜州的歸義軍勢力。

  祁連山東側就是漢武帝時期所開拓“河西四郡”,從漢代時開始,它就成為了聯係中原與西域的一條重要商業通道。在盛唐時期,河西走廊十分繁華,作為河西走廊中心和重鎮的涼州擁有三十多萬人口,是國內僅次於長安、洛陽、揚州的重要商業城市,與晉陽等地並列,重要程度甚至還要在幽州之上。

  可惜自安始之亂起,由於大量河西駐軍被調往內地平叛,河西之地遂落入到了土蕃人的手中,成了不受朝廷統治的化外之地。

  盡管內地已經開始了春天,在這塞外苦寒之地仍然是冰天雪地的季節,不大的兀喇海堡城裏每日都有軍隊進出,到處都是人喊馬嘶,充滿了大戰前的緊張氣氛。

  甘州回紇可汗仁裕可汗聞知涼州留後孫超遣使晉陽,向天子告狀說甘州遣軍將截殺涼州使團一事,一開始也沒當回事。甘州回紇為了控製沙州,經常截殺沙州方麵的使團,以阻斷其與中原交往是常有的事,現在涼州方麵居然也往他們頭上扣屎盆子,卻是氣急難消。本來就想征討涼州,對方反而送上門來個借口。

  仁裕正調集兵力,正欲南侵,卻聽說唐國齊集兵馬,天子也親率騎軍正趕往靈州,頓時嚇了一跳。

  別看回紇部族在甘州、河西算是個小霸主,可是與中原王朝比起來,就好比弄堂裏的混混遇上了幫會大哥,根本沒法相提並論。

  自唐末以來,中原王朝根本無力插手河西事務,就連朔方軍鎮也被韓氏所把持,一直都跟獨立王國似的。古代的消息傳播實在是慢,仁裕可汗這仔細一打聽才知道,靈州朔方早在一年多之前就歸了朝廷統轄,盤踞朔王近五十年的韓氏已經舉族被遷往河東,改任雁門節度使。就連強橫的定難軍黨項李氏也在前年吃過一場大敗仗,被朝廷收回了綏、銀兩州,目前的地盤隻剩下夏、宥、洪三州之地。

  這下仁裕頓時驚慌起來,連忙派遣手下大將李阿山率使團趕往靈州。由於怕被涼州方麵報複阻截,李阿山等率領的使團從刪丹東行,橫穿大漠,終於是趕在了唐軍出征之前,在靈州見到了天子。

  在回紇使團最初求見時,李岌最初以軍務繁忙為由,先將對方涼了兩天,直到對方抵達靈州的第三天,才在靈州的節度使軍衙接見了他們。

  李阿山在拜見過天子後,先遞上了仁裕為自己申訴的國書。

  李岌命人將接過國書後,置於案邊,連看也不看就質問道:“甘州諸部自稱臣下,不上奏章,卻寫國書,這是準備與朕平起平坐麽?”

  李阿山聽了嚇了一跳,立刻躬身答道:“可汗之名卻是先皇所封,邊地寡民,不知中原禮儀,還望陛下莫怪。”

  李岌道:“回紇與沙陀本自同源,先帝以自家兄弟視之,可爾等卻屢次截殺西域和沙州使者,真當朕不知道麽?本來朕想先下旨訓斥一番,但又覺得沒有必要。”

  李阿山聽了後呆立片刻,這才說道:“涼州使團這回出事,真不是甘州方麵幹的。”

  李岌道:“好,就算這次不是你們做的,但是原來你們就沒有幹過這種事?你敢給朕一個保證?!”

  李阿山張了張嘴,最終沒敢再分辨。

  李岌說道:“河西自恃武力,不把王法放在眼裏,大家本是兄弟,到最後卻要落到彼此兵戎相見,這也不是朕願意見到的局麵。”

  李阿山聽天子的口氣有所緩和,似乎還有轉圜的餘地,於是開口問道:“陛下有什麽旨意,甘州方麵盡可服從。”

  李岌看著李阿山,突然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這次隻當是巡視河西,仁裕若是個明白人,就等朕到了甘州後,到軍營來見朕。若是心懷不軌,那麽朕也沒有客氣的必要,大家隻好刀兵相見,在戰場上一決高下了。”

  李阿山沉默良久,這才緩緩開口回答說:“臣下在回甘州後,自當勸說可汗以和為貴。”

  李岌聽他這麽說,於是表情和緩了下來,開口問道:“李將軍聽名字不像是回紇人?現在甘州任何職?”

  李阿山恭謹地答道:“臣下本出身河西漢軍,現在忝列刪丹漢軍都督一職。”

  李岌聽後大笑道:“都督?聽起來級別可不低,若是甘州歸順,朕到時候可許不了你這麽大的官職。”

  他突然體會到自己年青的好處來了,這個年代皇帝或是天可汗的名頭還是非常唬人的,所到之處,四夷賓服。如果是自己親至,敢於反抗的部族還是非常少的,包括與定難軍那一戰,如果不是自己親征,李仁福還不一定會那麽快就臣服。

  禦駕親征實際上是表明一個態度,如果不服從,就是反叛,而且是那種不死不休結果,與尋常的擁兵作亂性質還不太一樣,結果要嚴重得多。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又善。

  實際上不通過軍事手段,所得到的地盤所留下的隱患眾多,結果並不一定比通過戰爭手段解決之後要好。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河西問題,倒也可行。

  於是李岌改了主意,命李嗣豐率河套騎軍也到靈州集中。

  現在事態似乎要朝著炫耀武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