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四輪馬車
作者:準噶爾刀王      更新:2020-05-20 23:05      字數:2441
  半機械化的工業作坊,使得幾處皇家莊園裏的工坊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十倍,特別是在紡紗織布方麵,這座隻有五百多人的紡織工坊出產,居然相當於晉地布匹生產的五分之一。李繼岌並不準備將自家紡織工坊裏所出產的呢布,大量往晉陽或是河東一帶銷售。許多貧苦的人家正是靠著婦人們辛苦的勞作來掙到一些微薄的糊口錢。

  工業品的傾銷很快就會讓這些貧困的婦人們斷了生活來源。

  富人們是永遠不會憐憫窮人的,如果出現大麵積的饑餓,則有可能會引發一係列的社會動蕩。有的時候,生產效率低下,也是維護大家都有口飯吃的一種方式。

  所以,李岌準備把自家工坊裏大部分所出產的呢布都銷售到草原上去。

  駝隊的運輸效率實在是太低下了,每頭駱駝隻能負重大約600多斤的貨物進行遠行,雖然方便,但是耗費太高,現在主要還是依靠騾馬車隊來進行運輸。

  說到馬車,兩輪馬車的運輸效率隻有四輪馬車的三分之一。

  四輪馬車這種東西,在先秦時期實際上已經被發明了出來。這種將前兩個前輪裝在一個車架上,後部兩個車輪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將後車架支架安裝在前在前車架之上,兩都用兩個轉盤和一根立軸相連接。這種解決了四輪馬車的轉向問題的方式並不難理解,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百工譜》裏就有四輪馬車的製作方法。

  問題是四輪馬車的前架轉向盤和轉向軸因為要承受很大的重量,所以需要有很高的強度,而木製的分離式轉動車架很難承受住這種強度的顛簸,經常會在路上轉向機構就出現損壞,使得車輛擱淺在半路上。在秦代實際上已經有人開始使用鐵製的車架來取代木製的車架,使得四輪馬車的推廣使用成為可能。

  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鹽鐵令》的頒行,隨著鐵器官營,又徹底杜絕了私人經營的礦山和冶鐵行業。由於對於民間使用鐵器進行了嚴格的限製,這讓工匠們已經習慣於在平常盡可能地不使用鐵器來製造物品。由於沒有足夠的鐵器原料進行實驗,華夏的金屬加工技術自此止步不前,原來已經出現的四輪馬車,就又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漸漸被人們所淡忘……

  事實上,後世很多最簡單的機械技術都是西方人明的,比如螺絲釘、螺栓、螺母、齒輪、齒條、彈簧、軸承、水泵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在整個工業生產製造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

  究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官府對於民間鐵器的嚴格限製,另外鹽鐵官營也造成鐵價曆代以來居高不下。而在西方,鋼鐵機械的流行也是因為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鋼鐵的價格要低於木材時,才開始大規模應用在普通生活和生產當中的。

  在此之前,西方人也是主要用鋼鐵來製作兵器和盔甲、以及必要的生產工具……

  鋼鐵在生活中的普及應用才是金屬加工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

  四輪馬車的製作不難,困難的是李岌要求用全鋼製車架和用鋼料鑄造的鋼輪,甚至包括鑄鋼的大軸、減震彈簧鋼板,這麽一套全鋼製造的馬車底盤製作下來,淨重一千四百二十斤,不算人工,光鋼料的消耗就超過了二百貫……

  光想想就讓人肉疼。

  好在製作馬車的鋼料和鐵料都來自於自家的古交冶鐵工坊。

  這種全鋼製底盤的四輪馬車的車輪、車軸、轉向機構和連接部位已經全部使用了鋼製或是鑄鐵部件,甚至大軸和車架之間還加裝了三層減震用的彈簧鋼板,這極大地減少了震動對於車體的損害,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了車輛的使用壽命。

  另外就是鋼製的輪轂外側還用生牛皮、獸膠等緊緊地纏裹成了圓柱形狀,這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車輪與地麵之間的滾動摩擦係數,增加了畜力車輛的載重能力。

  這麽一輛馬車製造下來,成本不下於500貫,甚至要比李岌現在所使用的天子車駕都要貴重,而李岌卻準備要用它來往雲州運貨。

  內監張樞、晉王府管家鄭畋很明確的地告訴李岌,這種馬車如果是到了草原上,很難不引起草原人的覬覦。在草原上,一斤鐵都能賣到100文,如果是精鋼,則最少賣到260文一斤,這麽一輛鋼製的馬車,在絕大多數草原人的眼裏簡直就是一具可以移動的錢箱。

  馬車,在這個時代它就相當於後世的汽車……

  所謂上行下效,在乘做過皇帝的六輪“禦輦”後,老將安金全、孔勍還有李嗣昭留下的“李府”等成為晉陽城內第一批擁有這種“豪華房車”的人家。唯一讓李岌感到有點缺憾的是,由於沒有玻璃,這種“房車”隻能是在窗戶上掛著棉簾,車內依然是到處透風……

  於是李岌又把主要的精力盯在了窯務局,研製這很神奇的“琉璃”。

  中國在漢代都有用水晶的琉璃製品了,實際上瓷器的燒製難度要比玻璃高得多,但是華夏曆史上為什麽一直就沒能夠大規模生產玻璃?其實問題很簡單,就是這些琉璃產地都缺少碳酸鹽,也就是純堿。中國內地一直都缺少堿礦,甚至百姓在蒸炊餅(饅頭)時不得不使用草堿,也就是草木灰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形成的化合物,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鉀。

  但是純堿卻是冶煉製作玻璃時的一種主要原料。

  燒製玻璃所需要的原料中石英和生石灰都是常見的東西,唯有天然的純堿隻有草原幹旱地帶才有出產,可惜的是產堿地方的草原民族哪裏會燒製琉璃這種高技術儲量的產品。

  這種東西就是隔了一層窗戶紙,一點就透。

  李岌其實也不知道這玻璃各種原料的配方,隻是告訴工匠們要在裏麵加上純堿,至於具體的比例,那就燒著試唄。於是晉陽監的琉璃窯就外多了一堆堆白色、綠色、茶色和淡紅色顏色各異的玻璃製品,這些東西的唯一缺憾就是不太透明,不過整體品質比國內那些瓷窯和琉璃窯燒出來的東西還是要好得多。

  李岌原本不打算把這些東西拿出來換錢的,可是最近手頭確實是有些緊。

  修壩築堤,再加上開礦、開工坊的花費實在是太過巨大了,把李岌這賣宅賣地,還有王德和任圜所提供的二十多萬緡銀錢差不多消耗一空,最近他也感到有些吃不消。

  所以李岌暫時對玻璃製造工藝進行保密,並不外傳。所以整個燒製工藝分成了好幾步,而且都不在一起。主要是拌料填加混合純堿這個步驟,一直是由忠誠可靠的老管家的侄子鄭同負責操作。

  玻璃燒出來了,至於以後該怎麽幹,隻能是交給工匠們了。

  大家就瞎整吧,反正那東西原料也不怎麽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