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不敢
作者:八月與九月      更新:2020-06-28 20:49      字數:2217
  太學的入學考試定在正旦這一天。

  換做後來的說法,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

  不過現在大漢還沒有改變曆法,這一天自然也就算不上是歲首。

  張遠為了符合心裏麵的儀式感,也為了讓杜縣在這一天的前後能夠更熱鬧起來,夾帶著私心將這一天定為太學的入學考試之日。

  早在半月之前,杜縣就逐漸開始熱鬧了起來。

  沒有通過入學考試的學子,還不算是太學的學子,故此張遠沒有為這些從外地來的學子們挪用太學內的地方居住。

  而是讓他們自行在杜縣其他地方尋找從來一直到放榜確認錄取名額的地方居住。

  因此杜縣在短時間內興起了大量的民辦客棧酒樓,很多普通百姓也開放了自己家裏麵無人居住的民房,以此換取些許報酬。

  能在這個時代讀上書的沒有窮人,張遠直接就可以這麽斷定。

  後世跟現在的寒門子弟壓根就是兩個概念,世家下麵的一個等級就是寒門,然後再是上戶、中戶、下戶,這些都是自由民,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某些人的附庸,說的難聽點就不是奴隸什麽的。

  這些人占據了大漢不到一半的人口,下麵還有佃戶奴隸工匠等等等。

  還有因為連三十稅一都交不起而躲到山裏麵去的野人。

  能夠買的起書閱讀甚至送孩子去官學的,最起碼也得是個上戶,說是上戶並不代表他們多有錢,可能家裏麵頂多有一頭牛或者一隻雞,家裏麵能夠置換成金錢的資產加起來或多或少也有上千錢。

  至於寒門,家裏麵沒有個萬錢,怎麽好意思說自己是寒門子弟。

  貧富是比較出來的,張遠不介意剝削一下這些寒門子弟,讓原本杜縣的百姓更富裕一些。

  要知道原本杜縣的百姓們大多都是工匠,亦或是被拉來的徭役,這些人就是大漢最底下的階層。

  當然要是真的出現一分錢沒有還能讀書的那種個例,張遠也做了兩手準備。

  開放了杜縣城內的驛站讓學子免費居住,但是不管吃喝,每十個人一個房間,住的不比奴隸仆役們好。

  另外也包了下了一些空置的倉房,準備了床鋪,環境比驛站要更差一些,一個倉房放了五十多張床鋪,每天發放免費的米粥。

  結果最後跟張遠想的沒有什麽差別,那些免費的倉房根本沒有人居住,住進去驛站的也才幾十個人。

  相比較高達四千的考生來說,幾十個人堪堪能夠到達百分之一。

  因為人數眾多,張遠決定把考場直接放在太學內的廣場上,就是前殿前麵的那處廣場。

  這裏足足可以容得下三四萬人,四千多的考生很輕鬆就能夠容得下去。

  為了應付考試,也為了嚴格對待,張遠從長安城借來了百名宮衛,直接從劉徹手上借的。

  皇帝陛下這次很大方,也沒想著張遠會不會用這一百名宮衛幹些造反的事情,直接大手一揮批準了。

  然後就是一百多名太學官吏還有五十多位新近加入到太學的講師連軸轉的巡視。

  四千多套桌子還有坐墊以及竹簡,間接性的又為杜縣百姓們創造了財富。

  張遠還沒有大方到為沒有入學的學子們準備考試用的紙張,雖然現在他不差這些錢,但也要看花在那裏。

  平陽公主現在仍然在嚴格控製紙張的對外出售價格,在市場上沒有出現能夠跟張遠那造紙坊差不多的質量的紙張前,平陽公主打算一直高價賣下去。

  張遠有些無奈,但也沒有什麽辦法,現在二人同屬於一個經濟共同體之內,而且平陽公主是主導者,張遠心裏麵有怨氣也不可能說些什麽。

  隻能夠等到一個恰當的時機,將造紙術傳出去,至於等到市場飽和再降價,張遠想都沒想過這件事情。

  從古代一直到現代,紙張這個玩意兒什麽時候飽和過了

  為了讓杜縣繁榮起來,張遠動用了不少的心思,但是卻控製著沒有讓一些特殊的產業進入到杜縣。

  太學的學子可以去長安玩,去茂陵邑玩,去陽陵邑玩,去長陵邑玩,就是不能在杜縣玩。

  抓住一個開除一個,張遠也跟杜縣縣令枚皋打好了招呼,那家人要是在杜縣搞這一套,直接不留情麵,該抓人抓人該罰錢罰錢,出什麽事情張遠都一力承擔。

  大漢剛建國時的那些文人還不錯,那個時候的文人都隻研究經學。

  現在賦學興起,枚皋吾丘壽王還有司馬相如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司馬相如更是在大家心目中有著非同凡響的地位。

  司馬相如這人那都不用說了,現在不知道,年輕的時候整日肯定也是留連花柳之地。

  從他的賦中就能夠看的一清二楚,還有東方朔,一年換一個妻子的事情壓根不是傳聞,這特麽就是真的。

  張遠了解之後整個人都驚呆了,那個羨慕嫉妒恨啊,他也想拋下心裏麵的愚見這麽玩一玩。

  這些人都算是新文人,治國沒有他們的份兒,但是在推動文學進展方麵,他們起到了絕大的作用,而且這些家夥心氣還高,劉徹偏偏還喜歡這些人。

  太學當然雖然以經學教育為主,但是也不可能徹底的排斥這些不好經學的新文人,吾丘壽王人家還坐在太學丞這個位置上,杜縣縣令也是枚皋。

  由此可見,劉徹還是希望太學能夠為他個人的喜好,培養出一些賦學大家,要是真能再培養一個司馬相如出來,效果肯定要比培養一千個好官在劉徹的心目中來的好。

  因為這些新文人對經學不是很熟悉,加上還有那些賢良方正還有孝廉以及其他路子來太學的人也都要考試,張遠特地的將這些人全部設置成特長生。

  按照他們來太學的路子,另外多增加一項考核,按照他們各自的成績,再額外加些分數。

  這個額外的分數很高,因為張遠怕低了,這些人真的就全被刷下去了,刷下去了那就是在打郡縣官府的臉。

  新文人要是刷下去了,那就是在打劉徹的臉,等於間接告訴劉徹,你喜歡的這些文人其實一點用都沒得,除了能夠迎合你的喜好。

  張遠敢這麽做麽

  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