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章程
作者:八月與九月      更新:2020-06-28 20:49      字數:2712
  自打張遠來到長安之後,見到了劉徹。

  往後做的每一件事情,主動也好被動也好,走得慢也好被人推著走也罷,張遠都沒有過這樣的動力。

  權力能夠改變一個人,當沒有太多的顧及便可以實現心中所想,這種感覺便會讓本身的動力加強很多。

  從建章宮離開回到太學之後,張遠把劉徹的話跟吾丘壽王還有一些太學內的官吏說了一遍。

  當然不包括夜郎部族的事情也不包括那份絕密的造神計劃。

  “諸位,太學自打成立以來已經一年多了。

  我們一致比不上其他幾個官署,就連典屬國也蓋過我們太學一頭。

  大漢這麽多機構當中,我們排列倒數第二,剛剛超過將作大匠府。

  眼下我們的機會來了,一旦我們徹底掌控了天下官學,數十年之後百年之後,大漢很大一部分的官吏就都出身自太學。

  人不可能沒有野心**,農夫想要在秋季多豐收一些糧食,兵士想要多殺死一個敵人收獲一份軍功,工匠想要建造萬世不朽的宏偉建築,商人想要賺取數不清的錢財,為官者人人都想更進一步,而我們育人者的**便是要讓天下無白丁,世人皆以出自太學而榮。”

  “太學令說的好,諸位此次不僅是太學的機會,也是我們的機會。

  做好了我們人人便可更進一步,各地官學到處都是空缺,我可能晉升不了,但是你們都有希望晉升。”

  張遠剛剛描繪了一個遠大的畫麵,吾丘壽王就開始以各個人的私欲為支點。

  兩個人說的都沒有錯,官學興盛獲取最大好處的是大漢的官僚係統,其次便是太學。

  換做個人的利益來說,很可能外麵那些迂腐的官吏都擔心太學學子搶占他們的位置,但是太學內的官吏不同。

  太學的地位拔高,每個郡的官學負責人便都是職級六百石的官員。

  現在太學內這幾十名官吏張遠兩千石的卿大夫,吾丘壽王千石的太學丞,其餘人級別最高者才是四百石的太學掾屬。

  也就是說出了張遠跟吾丘壽王沒有晉升的機會,其餘人都是大把的機會放在眼前。

  其實運作的好了,在太學的這段經曆也會成為張遠跟吾丘壽王的政績,將來再往上一步不是沒有機會。

  “太學令,下官們到底該如何去做,您盡管吩咐。

  不說為了自己,就算是為了大漢,我們也願意鞠躬盡瘁。”

  底下立馬就有官吏開始回應了張遠。

  張遠想要的太學,是科舉與書院、官學之間的結合體。

  在這個時候是改變選拔製度的時機之一,不能說是最好的時候,最好的時候應該在漢文帝的時候,那個時候察舉製才剛剛露出苗頭。

  也就是舉賢良方正。

  這個時候大漢的舉薦製度才剛剛開始施行,因為大漢處在到處拓張的階段,舉薦製度並不能夠滿足劉徹的要求。

  太學這個時候要是能夠展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不定能夠與察舉製並立成為大漢的選拔官員的製度。

  至於徹底推翻舉薦製度,張遠沒有想過這回事。

  推翻舉薦製度等同於站到了大漢所有勳貴的對立麵。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大家都說高考是唯一的上升途徑,就真的如此麽?

  科舉製度發展了一千多年都沒有徹底的磨滅舉薦製度,張遠不覺得自己能做到。

  總得給那些大人物的親戚後代留個當官的途徑吧,小人物能有一條路晉升就不錯了。

  張遠在當初太學初辦之時,為什麽會要一塊學田,其目的就在於為了在日後太學不會在經費的方麵受到他人掣肘。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現在太學便是在逆勢而為,將來遇到的困難很多,張遠在一開始就少掉了一個大麻煩,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首先將太學的考核製度確定,重新劃分標準。

  以往是部分人完不成標準就把他們都趕走,現在不了。

  回頭我會再確立一個標準,達到標準的太學學子,我們舉薦他們為備用的官吏。

  沒有達到標準的太學學子也不勒令退學,但是舉薦名單沒有他們的,也就是說他們將來不能夠通過太學為官。

  其次各地官學也確定考核製度,達到標準的可以升入太學,入太學學習。

  沒有達到標準的,三年期過後,他們愛去哪去哪。

  另外嚴格劃定年齡戶籍限製。

  入官學者必須要有戶口,這樣我們可以從官府中抽調他們的資料確定他們的年齡。

  已經進入官學太學中的學子不算,往後年齡達十六歲的,同時達到考核標準的可升入太學。

  郡縣一級官學收人標準為十三歲,再往下便為蒙學。

  各郡縣可自行招收學子,隻要年齡到了便可以入學。

  然後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你們這段時間必須要做的事情,確定太學還有各地官學的學科課本。

  太學可以不作變動,但是各地官學要更簡單一些,也都從儒學經典之中選取。”

  張遠算是直接確定了儒學為治學的標準,原本就是逆勢而為,要是能夠拉來一些同盟便拉來一些。

  “太學令,有一件事情下官想問一問。

  那些考核達到標準的學子,就真的能夠成為官吏?陛下跟丞相會允許我們這麽做麽?”

  吾丘壽王很是懷疑,不管怎麽說劉徹隻是讓張遠發展太學,但是沒有承諾過按照張遠的辦法來吸納人才為官。

  “這件事情我會去爭取,再者說時間還長,我們先去做,往後陛下發現了其中的好處就不會阻攔。”

  劉徹這一輩子差不多把大漢的版圖翻了個倍,張遠的太學每年又提供不了多少人,一年下來的人還不夠替換那些年齡到的死去或者辭官還鄉亦或者是劉徹殺掉的然後劉徹讓他們滾的官吏。

  張遠初步想過,各地的官學大概每年能夠為太學提供二十到五十人,現在所有的官學加在一起差不多是兩千多人。

  而張遠又想著把這些人直接砍掉一大半,最後能有一千人通過考核就算了不起了。

  這一千人真正能當官的估計也就一百人左右,其餘的都是為吏。

  就算現在把太學也加入到選官製度當中,大漢也有四種選官的途徑,大概選官的人數能夠排列到第三位。

  其他三種選官製度便是察舉、征辟、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各種加在一起統稱為雜途。

  察舉製現在才是正途,其他的都不怎麽正規,包括太學。

  現在劉徹還沒有下令說官員不向朝廷舉薦人才便是有罪的詔書,所以張遠才說這是個機會。

  也不擔心太學的學子真的通過考核沒有官做。

  馬上就要到劉徹自己發覺人是真的不夠用的時候,再過三年,大漢才會到對人才最饑渴的時候。

  太學若是能夠在半年之內完善製度,剛剛好三年之後是第一波的人才湧現,那時候才是太學真正的機會。

  最好能夠把察舉製給包含在太學之內那就更妙了。

  想到這裏張遠突然想到了或許這才是現在的機會,太學要是把察舉製都包括在裏麵,那不就直接就就是第一麽。

  “我想了想,隻是考核的話很可能到最後沒有太多的學子進入到太學之中。

  我們也可能受到很大的阻力,這些阻力可能是長安,也可能是各郡縣。

  所以進入太學中學習然後最後為官,考核占據一半的人數。

  其餘一半分成三份,其一各郡縣可以舉孝廉,其二舉賢良方正和賢良文學,其三秀才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