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占為己有
作者:八月與九月      更新:2020-06-28 20:49      字數:4451
  翌日一大清早,公孫弘就上了張遠安排好的馬車去了長安城建章宮。

  張遠滿懷期待希望公孫弘能夠完成這一重任,其實說是為了大漢為了公家,但張遠內心深處還是有著一絲私心在裏麵的。

  一群已經熟悉了大漢官僚係統的太學學子,劉徹是無論如何都不會任由這些人才流失掉。

  公孫弘到了建章宮後,就在金馬門那裏等著,一直等到朝會結束,才進入到宮中麵見劉徹。

  眼下公孫弘還隻是一個博士而已,想見劉徹要比張遠想象的難上許多。

  經過幾道盤問,才有黃門侍郎將公孫弘來宮中的消息傳到劉徹那裏去。

  “這個老家夥不是在太學麽,怎麽突然來長安了?”

  黃門侍郎搖了搖頭說道。

  “回稟陛下,仆也不知為何,公孫博士隻是說有要事要見您。

  但仆想著一介博士能有什麽重要的事情,這才讓他在殿外候著,陛下若是不願意見他,仆這就將他打發走便是了。”

  “朝中大臣豈是你能夠妄議的,將公孫弘請進來吧。”

  劉徹嗬斥了這黃門侍郎一聲,嚇得他渾身一顫,趕緊退了出去召公孫弘入殿。

  公孫弘年齡已經大了,步伐也比較慢,從大殿門口走到殿中央足足走了一盞茶的功夫。

  劉徹眉頭微皺,心裏有些不舒服。

  “老臣公孫弘拜見陛下,陛下萬歲。”

  “公孫博士今日得空來建章宮,是有什麽要事要向朕稟報的麽?”

  “臣有一事苦思不得其解,特來建章宮想問問陛下。”

  “哦?你乃博士,大漢最博學之人,怎得也有問題要問朕?”

  “此事關乎社稷百姓,非臣一介儒生所能夠知曉。”

  “那公孫博士就請說說看,看朕能不能為你答疑解惑。”

  “老臣謝過陛下。

  臣今日在太學之中,時常聽聞學子們說起陛下。

  說陛下是一個聖明之君,臣心裏麵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想了想大漢的情況,心裏麵就產生了疑問。

  陛下既然是聖明之君,怎麽如今卻不是太平盛世?

  難道說陛下不如那些聖君嗎?

  在老臣心裏,陛下可比堯舜,比之周成王更是賢明,這麽一想,臣便發覺當今非盛世不是陛下之過。

  臣今日就是想問問陛下,到底是誰阻礙了盛世降臨?”

  公孫弘將昨日對張遠說的一些話,又加多了一些反問劉徹,而且一臉的疑惑,頭上也滿是問號。

  張遠還好不在此處,要不然心裏麵肯定又想著身邊怎麽一個個的都是些戲精。

  劉徹聽了公孫弘的話,麵色已經沒有了剛才鬆弛的樣子,很是凝重。

  公孫弘的言論顯然刺到了他心中的痛處。

  現在大漢的局麵全都是文景兩帝遺留下來的,甚至大多數大臣都是如此,說起來跟劉徹的關係不是很大,換一個皇帝搞個無為之治說不定情況會更好。

  可以說劉徹沒有打開新的局麵,仍然在吃老本,驕傲如他能忍這些東西麽?

  “公孫博士相必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為什麽還要多此一舉來問朕?”

  公孫弘見劉徹不吃這一套,猛然將說話的聲音提高了一大截。

  “陛下為何重視我們儒家?不就是想拋開原本腐朽固化的大漢吏治麽?

  黃老之術早就已經行不通了,可大部分的官吏仍然占著地方不做事。

  您想想,這幾年來,他們是不是隻有在您下發了詔書之後才做事?

  前些年的蝗災,當地官府隻知道將消息傳到長安,然後便不管百姓死活。

  一來一去耽擱了數月的時間,就這樣餓死了數萬百姓。

  去年黃河決口也是如此,若東郡太守一開始便在當地組織人力,將洪水攔在一郡之地,也不會有這麽大的災情。

  這些都不是陛下的責任,而是那些官吏的責任。”

  劉徹的眉頭都已經擠到一塊去了,心想這個老頭說了這麽多到底是想要說些什麽。

  巴拉巴拉半天,這些東西自己作為一個皇帝難道心裏麵不清楚,可是那些當官的又不犯錯,你能把人家那些三朝老臣兩朝老臣都從位置上麵拉下來麽,顯然是不可能的。

  公孫弘見劉徹有些不耐煩了,頓了頓然後繼續說道。

  “陛下,臣思慮至今,認為我們不能夠這樣下去了。

  陛下還請想想,如今每一年有多少人才為官為吏,這些可都是些年輕人。

  讓這些年輕人一直跟著些暮氣沉沉的老人學習如何行政如何做官,那不是照著現在這個樣子繼續走下去麽。

  我們得讓這些初入官場的年輕人知道,當官不犯錯不是功績,治下沒有發展才是大罪。”

  現在的情況確實跟公孫弘說的大差不差,就連劉徹都下意識地認為當官的隻要在任上沒有出現大的過錯,那便是功績。

  早先汲黯出任一郡太守,幾年時間那個郡沒有出事,但是也沒有任何的發展。

  擱在後世這樣的人就是平庸無能之人,可是在現在這個背景下,汲黯竟然被評了個治理有方以及能臣的外號。

  公孫弘直接點出這一點,要比之前說的更加使劉徹動搖。

  “之前公孫博士說朕比周成王強,但是治下的大漢卻沒有大周繁華。

  然後你又說了現在的官吏都不行,莫非公孫博士將自己比作是周公?

  認為隻要朕讓你輔佐,大漢就一定能夠再現盛世輝煌?”

  公孫弘差點沒忍住就直接點頭說自己就是周公轉世,但是他還是比較了解劉徹的,硬是沒有點這個頭。

  “臣自然比不上周公,但是陛下卻遠超周成王。

  當今的官吏不是沒有能人,而是他們的思想受到了禁錮,不願意出力改善局麵,他們害怕承擔改革失敗後的結果。

  秦有商鞅,漢有晁錯。

  當然先帝並沒有過錯,有過錯的是吳楚七國。

  陛下若有心鑄造盛世,當不被腐朽思想困住。”

  “說說吧,你有什麽辦法改變這一切?

  朕自然也想改變,可這畢竟不是一日之功。”

  “臣在太學教書數月,心裏感懷太學學子不易,不想他們出仕之後成為像老臣剛剛說的那些腐朽之人。

  這才想出了一個辦法,隻要讓太學學子在太學進修這三年內先去官府學習如何為官,然後等他們再返回到太學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指出其中的糟粕之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讓學子們懂得什麽叫做改變,什麽叫做為大漢做事為陛下做事。

  另外當今的這些官吏被諸多世家把持,說是陛下的臣子其實是那些勳貴的家臣。

  太學學子要是不經過這一番磨煉,往後太學學子隻會成為勳貴們爭奪的對象,陛下想要插手其中就難了。”

  說到此處,劉徹才微微有些動容。

  他最關心的還是這一點,他要的是培養直屬於自己的人才,而不是別人的家臣。

  幾代大漢皇帝為什麽一直要以聯姻的方式拉攏平陽侯府?

  不還是看在平陽侯府勢大,光曹氏一脈,這近百年的時間內,就有將近一萬人在大漢為官為吏。

  有些人改頭換姓以別的身份做官,但骨子裏還是忠於曹氏。

  有的人看似不是曹氏一族,但是卻祖孫幾輩都在平陽侯府侍奉。

  各種人脈關係,就連當今的平陽侯曹時都捋不清楚。

  若是沒有推恩令,估計曹家會一直壯大下去,直到某一天威勢比皇家更大的時候,才會在大漢境內掀起一場風波。

  “這個主意是你想出來的?”

  公孫弘臉不紅心不跳的點了點頭。

  “是老臣想出來的。”

  “那為何不先告知太學令張遠?”

  “臣想著太學令一直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即便此事與太學學子有關係,但是牽扯到了外界種種複雜因素,太學令應該不會想著插手。

  為了避免這個計劃胎死腹中,老臣這才鬥膽來長安麵見陛下。”

  劉徹點了點頭,張遠在他心目中的印象確實如此,每一次都得自己推著向前,張遠才會往前邁一步。

  “你說得對,太學令要是知道了,還真的就說不定覺得麻煩就回絕了。

  既然如此這件事情便由你操辦,先看看效果,要是真的可行,便全力推廣。

  太學一地學子不夠,各地郡縣的官學也可這樣做。”

  “老臣謝過陛下信任,隻是現在老臣隻是一介博士之身,隻怕無法幹擾到太學內部之事。

  再者說即便有陛下的命令,太學令應承,此事也要與各地官府打交道。

  若隻牽扯一郡一縣之地還好說,牽扯的地方多了,臣怕那些官員會橫加幹擾。

  畢竟此事對他們不利。”

  “那你說到底該怎麽辦,隻要能將事情辦好,朕全力支持你。”

  “老臣想毛遂自薦,眼下左內史一位空缺,臣若是為左內史,內史地界諸多官府便能夠聽臣之令。

  太學本就在內史地界,如此一來,雙方的交往會更加的深入頻繁。”

  一邊一直在聽著的黃門侍郎臉色一變,沒想到這一位看似忠厚老實的老頭子胃口竟然這麽大。

  劉徹臉色倒是沒有什麽變化,隻是覺得公孫弘終於把自己的想要的東西說出來了。

  隻要不要皇位,他才不管下麵人提出什麽要求。

  因為他能給出去就能夠收回來,怕就怕那些表麵上無所求的清歡寡欲之輩。

  劉徹也被之前的張遠給搞怕了。

  問張遠想要些什麽,張遠來一句我想要辭官回家。

  每個人要都是這樣,皇帝還怎麽做。

  “好,沒想到公孫博士年歲至此,還有如此心氣,真的是老當益壯。

  擬旨,擢升《春秋》博士公孫弘為左內史。”

  “老臣叩謝陛下!”

  公孫弘見自己如願以償,直接跪了下去,眼珠通紅,甚至還滴下了幾滴眼淚。

  劉徹說的不錯,在他這個年紀還能夠出頭的人不多。

  公孫弘也算是曆經四朝之人,早先年輕的時候就當過小吏,這已經是他第二次當博士了。

  家裏麵也沒有什麽背景,換做是別人肯定就一直平凡下去,但是現在公孫弘在接近古稀之年的時候,連跳幾級,心中怎麽會沒有感慨。

  “朕給左內史三日的時間,處理好太學內的事務,盡快辦好此事。

  朕這就擬詔,你直接將詔書帶回去給太學令,想來太學令一定會配合你辦好此事。”

  公孫弘連忙應諾,心裏卻是樂開了花。

  想著張遠還是太年輕了,這麽大的功勞直接拱手送給了自己。

  拿到詔書之後,公孫弘便乘坐張遠為他準備的馬車又回到了杜縣。

  張遠在太學內等了一天的時間,公孫弘沒有辜負張遠的信任,直接將劉徹的詔書都給帶了回來。

  “太學令,這是陛下的詔書,有這封詔書在此,你大可自行做主學子們的事情。”

  張遠笑著從公孫弘手裏麵接過詔書,雖然劉徹之前也曾口頭應承過,說太學內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張遠解決處理,但一牽扯到外麵,張遠就有心無力。

  “公孫博士此次真的是謝過你了,我明日便去長安攜手太仆為公孫博士取得左內史一位。”

  公孫弘心裏麵樂開了花,但是臉上卻很平靜,歎了口氣對張遠說道。

  “此事就不必麻煩太學令了。

  今日我將太學令的辦法一說,陛下就立刻想到了要有一人與太學令相配合。

  便直接將左內史的位置許諾給了我,想來老朽還是要謝謝太學令。

  要不是你,老朽也沒有辦法得到陛下的信任,隻希望往後太學令能夠全力與我配合,讓太學學子更加優秀,這才算是不辜負了陛下的一番信任。”

  要問張遠現在是個什麽心情,心情肯定是極其複雜難受的。

  複雜就複雜在公孫弘把事情辦成了,但是不用想肯定是把功勞也給搶過去了。

  但是很快張遠就釋然了,這個老頭子這樣做也挺好的,起碼把外界的眼光全都吸引到他那裏去了。

  一旦這個計劃實施,動的可就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利益。

  劉徹答應的這麽快,張遠也想到了其中的關鍵。

  他隻是想讓太學學子試試水,看看大漢這些勳貴們的反應,要是沒有什麽反應,下一步可就是推恩令了。

  要是反應巨大,還有公孫弘這個背鍋的,一些太學學子說起來也不怎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