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漁夫
作者:禪心菩提      更新:2020-05-19 13:04      字數:2187
  “陛下此言差矣,楚國現在戰力還是十分之強,雖然城內斷糧數日,但不影響楚軍的作戰。不過就是再這麽打下去,我們自認為就無法再與秦國抗衡。而且損失慘重的齊國,恐怕也無法與秦國對抗了。為了雙贏,吾皇決定與陛下修好。”劉賀恭敬地說道。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朕本無意發動戰爭,是楚皇先動的手,我們也隻是自保而已。做人呢,錯了就要認,該賠禮的賠禮,該道歉的道歉。是吧。”

  “賠償?陛下想要怎麽賠償?”

  “國與國之間,就那麽點事情,不是土地就是利益。”

  “土地楚國不可能割舍,利益嗎?倒是可以商量。不過臣有一個不是很成熟的建議,希望陛下能聽一聽。”

  “說吧。”

  “如今楚國受到重創,國內糧草不足,已經是無力與中原各國爭鋒了,若是再割個地,賠個款,那基本上就是告訴天下楚國垮了。,中原各國豈不是想欺負就欺負,秦國想打就打。楚國與齊國互為犄角之勢,齊國這才需要楚國。一旦楚國廢了,秦軍便可直接南上,直接進攻齊國。這種事情又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啊,齊國需要楚國,更需要一個強大的楚國。不割地,說明齊楚現在實力相當,齊國更占一點優勢。不賠款,楚國可以用錢去買糧食,來壯大自己。這符合我們雙方的利益。”

  “乘人病,要人命。如今楚國危機,等他喘過這口氣,朕恐怕他不會向著朕吧。”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大家看的都是利益。如今中原各國與秦國都是我們的威脅,我們需要彼此,楚國若是看不透這一點,那臣現在應該在秦國,而不是這裏了。”

  “依先生的意思是你們過來議和還完全是替朕考慮,不過朕倒想知道你們為何會覺得秦國是朕的威脅,不要忘了朕跟秦國可是盟友。”

  “陛下跟秦國是盟友,楚國也一樣。秦國現在實力很強,因為一些原因死活出不了青龍關,但一旦突破了防線,那這個危險首先傷及的應該就是齊國。因為現在中原各國沒有人把齊國當盟友,楚國若是再與齊國斷交,十國攻齊恐怕還會發生。”

  “有道理,不過朕帶著這麽多人出來,一點利益都沒拿到,百姓會說朕無能的。”

  “陛下,臣若是您的話,現在就帶兵回去了。因為貴國國內空虛,肯定很多人窺探。剛剛齊軍大敗給燕國,此時中原的人應該都希望看到齊國在楚國碰壁,然後乘虛而入,將齊國分瓜了。陛下居然還有閑心在這跟臣討價還價。”

  “嗯?”田和眉頭一皺。“朕量那些小國也不敢怎麽樣。”

  “禍起蕭牆之內,平原君田野如今可還下落不明。他是陛下的親戚,國內尊重他的人恐怕比尊重陛下的人多很多吧。而且因為他陛下還進攻過趙國,如果他振臂一呼,或者有人借他的名號振臂一呼。齊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先生所言極是,好朕決定撤兵,不過楚國需要以後配合朕對抗秦國和中原各國。”

  “放心吧,陛下。這些也正是楚國的敵人。”

  齊國退兵了,楚國緩了一口氣。當務之急是不能讓郢都內的醜聞傳出去,項炎立刻帶兵清掃那些難民,這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支持。對於當地百姓來說,這些難民是罪大惡極,十惡不赦。

  但難民大部分人都是好人,甚至很多人為了正義犧牲了性命。奈何,清洗時不會管你以前做過什麽,而隻在乎你身上的標簽是什麽。

  幾十萬難民逃過了齊軍的魔爪,卻沒逃過自己人的屠刀。隻有少數人跑了出來,大部分人全部被殺。人命在這個時候居然沒有麵子值錢。

  很快流言四散,皇帝用人命換來和平,苟延殘喘。不顧百姓安危什麽的。此時的熊原還在流放的路上,聽到消息那是痛心疾首。百姓何罪之有,居然要承擔如此惡果。皇帝昏庸,任用奸臣,現在連外敵都無力抵抗,又談何可以振興楚國。

  悲痛欲絕的熊原開始書寫心中的不忿,他要讓皇帝知道普通百姓是怎麽想的,他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國家。

  熊原邊走邊寫,一動筆居然就停不下來了。越寫越多,越寫越盡興。很快就寫了數萬字。熊原這才覺得心中鬱悶之事寫盡,他心情暢快。來到江邊看著風景,楚國大好河山,楚人也刻苦勤勞,楚國雄霸天下這麽多年,怎麽到了現在反而如此不堪。

  此時一個漁民看到熊原,將船劃近詢問道。

  “大人要魚嗎?很新鮮的,剛撈上來的。”

  “好,大爺來兩條。”

  “好勒,這位大人是從郢都那邊過來的吧。”

  “你怎麽知道?”熊原笑著問道。

  “小老兒聽大人的口音不是本地的,再看你的穿著應該是非富即貴,猜想應該是郢都那邊的。”

  “好眼力。在下正是郢都那邊過來的。”

  “郢都好啊,離皇帝近,你說的話皇帝都能聽到,不像我們,根本見不到皇帝。”

  “見到又能怎麽樣?你說的話,一樣不會被陛下聽到。”

  “皇帝又皇帝的考慮,我們又我們的活法,我們都希望別人能理解我們自己的活法,卻忽略了別人的活法未必是壞的。所以啊陛下隻要知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是怎麽活法就夠了,何必一定要讓他為我們改變什麽。”

  “有道理,不過作為皇帝,就該為所有百姓謀福利,就該替百姓考慮。”

  “皇帝考慮的事情多了去了,哪裏顧得上所有的百姓。唉,自己的日子還得自己過,不要總是怪這怪那,一旦怪了,你就會發現事情總是不順了。”

  “皇帝久居深宮,哪裏知道百姓疾苦,若是再不聽到點百姓的聲音,他就要廢了。”

  “聽到了,自然好,可能改變什麽呢?他能拯救一個人,能拯救所有人嗎?隻要有一個決策,就肯定要造福一部分人,壓榨一部分人,永遠好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