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奇韓
作者:禪心菩提      更新:2020-05-19 13:03      字數:2117
  韓國是天下之中最為奇葩的國家,他們的先祖倒還算正常,是軍隊裏麵一個個火頭將軍,因為多次在關鍵時刻穩定軍心,聖君十分滿意,才給其封地。但後代開始就有些不正常了,各種覺得自己很厲害。不斷的挑釁周邊的國家,最後被齊國狠狠收拾了一番,才投靠了齊國,成了齊國的鐵杆盟友。齊國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讓他叫爹,就不敢喊娘。但韓國的周邊全是比自己強的國家,就算有齊國罩著,也要時不時挨一下揍。

  終於到了現在的皇帝,韓琦。一個還算正常點的君主,發誓要富強韓國。於是開始隱忍,並學習秦國的變法。因為國家小,變法的效果很明顯,實施起來也不是很難。大大的加強了韓國的自信心,覺得天下各國不過如此,又開始膨脹起來,見人就想打,經常放出話來,幾千人就可以滅掉一個國家。

  出於兩點原因,沒有人搭理他。一是,中原各國都在打仗,時事一直變動,沒有人能顧及的上他。二是,誰也不想惹一隻瘋狗,萬一咬了自己也不是很劃算。就這樣韓國成了為數不多的,很少發生戰爭,卻又天天叫囂的很厲害的國家。

  韓琦這個人本身還是很睿智的,沒有國民那般自大膨脹,而是想踏踏實實的想去做點事情,任用申不害變法,從新將國家的能工巧匠進行了利用,打造出很多驚世駭俗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韓軍最引以為豪的韓弩,射程在800步左右,比秦弩還要遠,工藝還要好。隻是因為本國的軍隊實力實在是太弱,顯示不出韓弩的厲害之處,所以被天下所遺忘。

  在韓國蒸蒸日上的時候,申不害重病,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韓琦悲痛萬分,最終是呂氏商社的人,進貢了一些稀世珍寶,方才將悲痛緩解,這時尚景的出現也填補了韓琦在政治上的空白。尚景這人非常厲害,能說善道,通人情事故,將韓國所有的大臣都玩弄於鼓掌之中。而且他堅持申不害的變法,也倍受百姓感激。所以他的地位根本不受動搖。

  齊國被攻擊伊始,燕國同韓國各派十萬軍隊前往支援。燕國十萬大軍在熊平的帶領下,偷襲不成,戰敗逃走。齊軍也戰敗退守,韓軍陷入絕境,退也不敢退,怕得罪了齊國。打吧,感覺沒點希望。於是韓國上下根本沒有什麽辦法,於是有人想出一個餿主意,刺殺秦皇。

  韓國人雖然奇葩,但周邊就是燕國和趙國,所以民風上麵多少有些相似,喜歡行俠仗義,刺客較多。所以刺殺秦皇,這個目標,雖然比較大,但也不是找不到人去。而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刺殺成功了,秦國大亂,天下群雄一定會乘機撈好處,根本就顧不上齊國了,那韓國就能脫身。如果刺殺不成功,秦國必然大怒,出兵攻伐,韓國根本瞧不上秦軍,分分鍾就能打敗秦軍,戰敗的秦軍必然引起別人的追擊,那麽一樣會達到一樣的效果。

  所以刺殺的人毅然決然的上了路,結果自信滿滿的闖進了永樂宮,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永樂宮的防守並不嚴密,主要原因是裏麵需要保護的人不多。所以天狼的防守是幾個少數的重點部位,不過永樂宮裏麵報警係統是非常多的,基本上是一隻鳥飛進來,都會知道。韓國人還是小看了秦人的能力,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現在秦軍大軍壓境,韓軍的大將軍金忠按照之前的部署進行了防守,目的就是先消耗秦軍的實力,再一舉消滅秦軍。目的是好的,但遇到的偏偏是最能打攻防戰的王翦。王翦看著韓軍小兒科般的防守,直接無語起來。這種防守,不出三個回合就能要了韓軍的性命。不過,王翦始終是保持謹慎態度,不會冒進,於是派人先去試探了一番,發現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

  韓弩射程極遠,雖然防禦上的部署存在很大問題,但是強弩配備補充了這方麵的缺陷。秦軍想要靠近,就必須先付出代價,靠近城池的兵力那時也剛好能被防守人員防住。王翦看著韓軍,也是一陣苦笑。這個主帥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笨,王翦腦子裏迅速想著該如何進攻,因為強弩的威力,王翦最為清楚,秦軍之所以能打的如此風生水起,就是因為秦弩比其他國家的弓弩強勁,所以可以壓製對方的軍陣。問題是現在秦軍成了被壓製的一方,除非使用弩炮,否則很難單靠射程贏得戰爭。

  王翦看著沙盤想著如何攻破韓國,此時的金忠也覺得秦軍的進攻好無力度可言,跟韓軍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麵,於是開始策劃一起襲擊,直接擊潰秦軍,獲得勝利。

  是夜,韓軍故意放鬆警惕,漏出破綻給秦軍。秦軍的斥候發現後緊急報給王翦,王翦微笑著看著沙盤。命令全軍出擊。

  秦軍大張旗鼓的朝韓軍攻了過去,金忠也是一臉無語,偷襲說好的偷襲呢。你這麽大張旗鼓,搞得自己很被動。埋伏也不好,回去防守也不行。最終金忠還是決定回防,沒想到剛剛就位,秦軍便退去了。金忠氣的直跺腳,這是什麽意思,你是來耍我們的嗎?

  但是理智告訴金忠,他不能出去,秦軍最擅長的就是突襲戰。金忠隻能命人加強防守,不能有任何疏忽。待韓軍剛剛休息時,秦軍再次進攻,還是鑼鼓聲天,嚇得韓軍再次全軍戒備。可是秦軍又退去了。

  如此這般,一夜搞了七八次。韓軍已經累的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麽了,困的不行不行的。根本沒什麽力氣打仗了,白天秦軍攻擊也是適可而止,就是吊著韓軍,金忠沒有辦法隻能讓底下的人抗住。

  如此三天後,韓軍已經疲憊不堪,而秦軍則是精力充沛,隨時可以打一場硬仗。王翦站在瞭望台上,看著城裏的韓軍一個個累的隻能用杆子才能撐住自己,就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