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畢魏
作者:禪心菩提      更新:2020-05-19 13:03      字數:2150
  鄭國答應了季承的囑托,最終與王翦一起踏上了秦國得土地,開始了水利工程的修建。而季承也沒閑著,他急忙命人出使魏國,希望魏國可以幫助自己在鄭國拖住秦國的時間內,拉攏中原各國抗秦。

  魏國此時剛將首都遷至大梁,一切剛恢複好。魏皇畢邁已經六十多歲了,心力憔悴,天天在皇宮裏感歎。而整個魏國的皇室宗親還全都沉迷於當年的輝煌中沒能醒過來。根本沒有人能幫助魏國崛起,魏皇自己也有點不願承認自己失敗了。

  魏皇畢邁二十歲即位,他父皇給他留下的底子很好,再加上他自己任用賢能,魏國在短短幾年內便一躍成為天下強國,龐承擔任大將軍,訓練出天下聞名的魏武卒,往東與齊抗衡,往南與宋楚抗衡,往北與晉國抗衡。幾個大國他們完全不放在眼裏。

  也許正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太過順利,養成了畢邁囂張跋扈的性格,他把誰都不放在眼裏。見秦國掃除叛亂,又經十一國攻秦,實力大減。於是便命龐承率軍滅了秦國,沒想到秦國實力不行,卻很難啃。一直常勝的魏軍,在秦國不停的失敗。

  最後,龐承被逼的太狠,一味著想著報仇,結果導致自己三番五次呢失敗,最後甚至是將性命也丟到了秦國。.

  畢邁那陣真是氣暈了,真是恨呐,不過他恨的不是秦國而是龐承,恨他將魏軍的威名掃地,恨他是個廢物。再加上幾個皇室宗親,一直認為龐承功勞太高,一直壓著他們,所以乘機各種攻擊。至使出現了龐承被棄屍荒野的鬧劇,直接導致十萬魏武卒全部投降。

  不過這也並沒讓魏國清醒,也沒讓畢邁清醒,他認為這些人都背叛了自己的祖國,是因為秦人給了好處。於是他要告誡天下百姓,誰也不能背叛自己。

  他下令殺光所有投降魏武卒的家屬,導致魏國上下,人心惶惶,前一刻還是魏國最核心的力量,每家每戶為能出一個魏武卒而視為榮耀,而後一刻這個身份卻成了催命符。

  魏國百姓大量開始逃往秦國,因為那裏有自己的家人,而且也不會奴役自己。百姓的流失,畢邁毫不在乎,逃走個把百姓,對魏國來說根本沒什麽損失。

  畢邁是對的,魏國有強大的底子,逃跑個把百姓對其影響不大。損失最大的是人心,尤其是部隊的軍心。

  百姓看著皇帝如此狠心,誰還願意為國捐軀?尤其是部隊,魏武卒是魏軍心中的信仰。能進入者皆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而龐承無疑是整個魏軍的靈魂所在,他被奉為神明。盡管戰敗而死,對於軍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可皇帝一個聖旨毀了龐承,也毀了魏武卒。魏軍的軍心就奔踏了,混吃等死成了他們得常態。

  所以從那以後魏國基本上沒有誕生過名將,而軍隊則基本上跟在別人身後打醬油。最後秦國為解楚國之圍,攻打魏國。沒想到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首都安邑。

  本身安邑的守軍是可以守住的,奈何秦軍攻了兩三次後,魏軍棄城逃跑者盡有一半之多。連畢邁自己都帶著家屬慌忙而逃。

  守城的將士再無收意,頓時這座輝煌了幾十年的城池,就這樣被秦軍攻破。魏皇畢邁沒有發誓發憤圖強,而是給自己找了個理由就遷都去了大梁,遠離秦國。

  畢邁的懦弱沒有遭到國人得嘲笑,反而被仕子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畢竟天下打了這麽多年的仗,還沒聽書過哪個國家戰敗後,丟了國家的。那樣天下其他各國都會出手共同製裁這個國家,所以打不過秦國,離他遠遠的就好了。自然會有人收拾秦國,何必自己上呢,過好太平日子就好。

  日子久了,魏國人的這種想法就越來越根深蒂固。

  太子畢仁看不下去了,雖然他也隻是一個書生,但書生身邊總會有一群義憤填膺的人。他們什麽都看不慣,日子太平了,說國家不思進取。天天戰亂,說國家窮兵黷武。國家變法了,說法家嚴刑酷法禍害蒼生,國家不變,又說國家墨守成規跟不上天下的節奏。總之就是你幹什麽他都不爽,你還不能罵他殺他,一旦做了便是傷了天下仕子的心。

  可是這些人,你讓他去幹實事,對不起,眼界太高,腳是飄得,小事不想幹,大事幹不了。

  畢仁其實也是這麽個人,太子十餘年,在政事上各種侃侃而談,士大夫打擊了一遍。卻從沒拿出一個有效的方案出來。魏國遷都,他心裏充滿了鄙夷,但讓他留下鎮守安邑,他卻又不肯。到了大梁,天天和一群書生在一起,籌劃著如何重建魏國。有時討論的激烈的時候能連續討論數日。

  畢邁知道太子的性格,他覺得跟這些仕子在一起,並不是沒有好處,在激烈的爭辯中說不定能產生新的思想,對魏國的未來有好處。而且畢邁還指望著自己的兒子能將魏國變得強大起來,來替自己報仇。

  有了望子成龍的期望,自然對兒子也是有所放縱。畢仁越來越囂張,也越來越自以為是。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畢竟畢邁就一個兒子,他以後就是魏國的天子,惹怒了他自己以後還怎麽為官。

  敢於直言的也不是沒有,有幾個大臣也曾在朝堂之上反駁過畢仁。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人為的,最終的結果都是,流放的流放,殺頭的殺頭。就像一個魔咒,一旦頂撞了太子,不會過多久,就會被查出來貪汙,買官賣官,或者舉黨營私。

  所以朝中沒人再敢公開說太子什麽話了,大家最多就是私下裏聊一下。可是怪事緊接著又開始了,有些人剛在底下議論完太子,第二天就被抄了家,而且一抄一個準,絕對是貪汙犯。

  民間親切的稱太子是反貪先鋒,百官都懼怕太子神威,該閉嘴的閉嘴,不敢多說一句。於是太子一時間在百姓心中地位無人能取代,而在百官口中也是賢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