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天下熙熙(二十一)
作者:塵都乞兒      更新:2020-05-19 11:54      字數:2262
  神功元年正月初三,權策奉旨懲戒武三思之後,天官尚書宗秦客春官侍郎宋之問,相繼稱病,告假在家。

  權策旋即下令,以天官侍郎蕭敬主持天官衙門事務,天官侍郎岑羲為輔,以銓選郎中藺穀暫代宋之問,主持春闈籌辦,擬定考官和執事官名錄。

  此事之後,朝堂靜寂了一日,隨後張易之率先發難,殿中監李嶠給事中張昌期等人領頭,向武三思的黨羽發起猛烈的彈劾攻擊,武三思怒發如狂,他是受害之人,還無動靜,張易之卻得寸進尺,打上門來,是可忍孰不可忍?

  兩方勢力悍然對攻,彈劾奏疏連篇累牘,上至圖謀不軌,密謀造反,下至貪墨公帑,治家無方,各種掩蓋在政治大局之下的醜聞醜事,一一掀開真麵目,花團錦簇,安定祥和,登時變成了爾虞我詐,惡臭難聞。

  兩虎相爭,一人主政,如此大好良機之下,權策的政治地位格外險要,也令相王李旦太子妃韋氏這等人垂涎三尺。

  然而,權策的反應卻令神都朝野大跌眼鏡。

  他以公務過多,案牘勞形,不符合新春佳節基調為由,提出封筆期間的奏疏上呈臨時製度。

  朝官議政諸事,所在衙署主官先行確認,簽押之後,以該司名義,上呈通政司和鳳閣,若所議事務涉及其他衙署,再由鳳閣召集相關衙署會商,形成芻議之後,上呈到尚書省右司,由鳳閣鸞台及尚書省主官聯席裁斷執行。

  朝官彈劾舉發諸事,奏疏直赴禦史台按察,確認初步證據線索之後,由禦史中丞及以上主官簽押,上呈鸞台,由鸞台召集三法司會商,同樣在形成芻議之後,上呈到尚書省右司,由鳳閣鸞台和尚書省主官聯席裁斷執行。

  鳳閣鸞台以五日為期,每隔五日召集一次會商,鳳閣鸞台和尚書省主官也五日進行一次聯席裁斷。

  權策的提議,隻是武後封筆期間的臨時製度,不涉大體,他自己便可做主施行,但他仍是入宮求見了武後,將臨時製度請示武後意見。

  “朕見過爭權奪利的,沒見過將權力讓給外人的”許是得了休養,武後精神甚好,不著脂粉,麵上閃著浮光,除了眼角魚尾,不見絲毫老態,言辭卻依舊犀利,“五日一斷,你是要偷懶,還是想著避開麻煩?”

  “陛下明鑒,臣自入朝為官,從不敢避事,隻是朝中黨爭劇烈,不以製度限製,稍稍集中,恐難以收束”權策挺胸抬頭,並不因武後誅心之言而動搖。

  “集中?是了,議事以衙署名義而行,無主官首肯,難以動作,彈劾也有禦史台初核,無證據自然湮沒,讓文武百官的爭鬥,沉在水麵之下,隻有獲勝者才能出閘,你隻管居中裁斷,省心省力”武後似笑非笑,似是一眼看穿了權策,聲調高揚,嗬斥道,“還說不是偷懶?”

  權策臉頰擰了擰,小心翼翼地道,“陛下,臣從不避事,然而偷懶,臣,臣不敢辯……”

  “噗嗤……”武後失聲笑出來,看著權策有些尷尬的臉龐,越發親切,見慣了他沉穩有謀,猛然滑稽吃癟一次,不期然牽動了她的慈愛之心,細細想來,他還不到二十四歲,隻因位高權重,又能擔軍國重事,才總是下意識忽略了他的歲數。

  武後伸手摸了摸權策的臉頰,在他的下巴上流連不去,昵聲道,“你個小東西,卻是不曉得臊皮”

  “罷了,都依你心意便是,對了,朕新春封筆,許是要順延到正月末,你做些準備”武後似是有意,挑了挑眉頭,眼看著權策露出愕然失算的神色,脆聲大笑,“咯咯咯,你可是後悔將裁斷之日定為五日,若是十日該有多好?”

  權策麵羞,不敢抬頭。

  武後心境大開,很是愜意地側躺在榻上,令權策跪坐在身邊,喚了兩個宮女上前,一人為武後揉按全身,一人伺候權策品茗。

  “斷事三主官,你可有定下的人選?”

  “有,臣有意請鳳閣侍郎豆盧欽望,前鸞台侍郎王方慶……”

  “行了……”權策話音未落,便被武後抬手打斷。

  豆盧欽望是相王的死黨,王方慶是東宮一脈,他們兩人加上權策,正好是除了武三思和二張兄弟這對壘的雙方之外,朝堂的三大勢力代表,權策如此行事,可謂用心良苦。

  武後轉眼,看著垂首在側的權策,芝蘭玉樹少年郎,行止卻像是個麵麵俱到的老翁,屈指算來,權策入朝,已有十年,十年如一日,自忍辱負重起步,荊棘滿路,從未有過少年恣意模樣,他真就不覺得苦麽?

  武後眼中柔意更濃,還有些許愧疚湧動,坐起身將權策攬在懷中,輕輕拍打著,“權策啊,朕是你的外祖母,在朕麵前,放鬆一些,犯些小錯,不妨事的”

  權策嘴唇動了動,側過頭,將臉埋在她的小腹前,沒有說話。

  武後露出從未有過的溫柔笑意,玉手在權策身上輕輕撫過。

  視線卻飄忽遠揚,沿著巍峨大殿,望向冰冷的天空。

  真的像高宗皇帝啊,遙想當年,已經登基稱帝的高宗,常遇挫折,回後宮之後,便像眼前這個小兒一般,埋頭在她懷中,由晝及夜。

  “權策,朕處置梁王與五郎他們的糾葛,可有不妥當?”

  “陛下仁心慈懷,以和為貴,朝野共仰”

  “共仰?嗬,還會鬥得不亦樂乎?”

  “陛下,臣以為,梁王與恒國公齟齬,與陛下處置無關,天下熙熙,有人便有爭鬥,有利便有爭鬥,古今難免”

  “你說得對”

  翌日,尚書省右司郎中王之賁行文布告朝野,以權策臨時製度治政,最終斷事的三人,權策為主,另兩人是鳳閣侍郎宰相狄仁傑和鸞台侍郎敬暉。

  與原先權策出於平衡引入的豆盧欽望和王方慶相比,狄仁傑和敬暉,一個是關係愈發融洽的友軍,一個是太平公主的嫡係,與權策的自己人無異,基本上,原樣維持了他的主政大權。

  同一日,神都上下見識了權策的恩寵。

  武後下詔,賜權策食親王俸祿,以有孕為由,加恩權策妾室芙蕖,封為嵩陽郡夫人,自少府監賜下各色賜物數百車,絡繹於道,神都為之側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