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領軍領軍(十一)
作者:塵都乞兒      更新:2020-05-19 11:54      字數:2735
  太初宮,武成殿,武後常朝。

  武後問政,先聽了博學鴻詞科進士的觀政分派,由宰相歐陽通回稟,井井有條,全如她對權策所說,武後頗為滿意,褒獎了歐陽通幾句。

  “吐蕃與吐穀渾叛逆犯邊,可有奏報?”

  此話一出,朝中有幾分亢奮,與吐蕃和吐穀渾的聯軍的戰事在即,朝中各方勢力摩拳擦掌,蠢蠢欲動,尤其是武將勳貴,喘息都粗了起來。

  河內王、夏官尚書武懿宗作為軍事主官,於此事最有發言權,當仁不讓,越次而出,轉奏了最新戰報,卻是安西都護趙鎏、西州都督唐休璟兩人的聯名奏疏。

  吐穀渾發生兵變,領軍在外的達延芒波結得到吐蕃支持,親自率領小股精銳殺奔伏俟城,將他的兄長,吐穀渾的首領諾曷缽趕下王位,自立為王,諾曷缽奔逃到鄯善城,向大周求援,豈料鄯善城的土酋城主畏懼吐蕃勢力,在大周軍隊抵達之前,將諾曷缽綁縛,獻給尾隨而來的吐蕃軍隊,諾曷缽被拴在馬尾上,當眾拖曳致死。

  “……自此,吐穀渾事賊之心更堅,幾成吐蕃仆從,傾舉國之力聚兵七萬餘,臨洮陷落之後,繞隴右道天朝之地,進犯安西都護府,前驅攻伐疏勒城池,意在我安西四鎮……”

  “臣等派出精銳,處死鄯善城主,以彰天討……堅壁清野,固守疏勒,奈何有西域敗類裏應外合,猝不及防,疏勒失守,為免資敵,臣等僭越,將少府監采買囤積於疏勒的物資糧秣,轉運小部,大部焚毀……”

  “臣等於於闐、龜茲等重鎮層層聚兵固守,抵禦吐穀渾……所憂慮者,唯有吐穀渾之後,吐蕃不曾損傷一兵一卒,便占有大片土地,據臣等察知,吐蕃原本調兵不及萬餘,眼下卻聲勢漸壯,不可不防……”

  聽聞戰局惡化至此,朝中一片嘩然,文臣義憤填膺,口吐蓮花,紛紛痛罵吐蕃,那諾曷缽是高宗時期大唐所扶立,高宗擇一宗室女,封為弘化公主,嫁與諾曷缽為妻,從這個角度算起來,諾曷缽算得是高宗和武後的女婿。

  武將們也蜂擁而上,蹦跳了出來,請纓出戰,他們說話不怎麽利落,但嗓門兒大。

  朝堂前幾排,穩穩站著不動的,隻剩下權策一人,孤零零的身影,很是顯眼。

  朝中文武,政事堂袞袞諸公,都隻聽到了吐穀渾軍隊攻城拔寨,吐蕃軍隊殺了大周天朝的女婿,卻沒人留意趙鎏和唐休璟提及的吐蕃軍隊聲勢前後變化。

  正驗證了他先前所說,論欽陵在吐蕃國內的軍權控製,出現了鬆動,無力組織大規模出兵,借著陰謀行險,取得進展之後,才重新恢複號召力,贏得一些牆頭草部落的支持。

  眾人皆醉我獨醒,權策心中微微發苦,動作卻不怠慢,也邁步出來。

  武後微微坐直身子,眾多朝臣也都注目在他身上,武懿宗還明顯發出一聲冷哼。

  “陛下,臣以為,少府監可提高行商向藩屬采買的價格,對吐蕃國內物產提價不妨以倍數增長,一者侵奪吐蕃軍需,二者激化吐蕃國內各方勢力矛盾,以為輔助”權策的奏議不再提及反對出戰,但也隻字不提軍事,提出了個比較粗劣的經濟戰爭想法,用金銀開道,除了他所說的兩個效果,還可以虹吸吐蕃的物資,製造高原上的混亂。

  “權侍郎所提,未免太過天真,吐蕃偽孽雖昏狡,兵戈一起,想來也會並力,豈會任由物資流出?”

  “權侍郎之議實在荒謬,兩國交兵,卻以金銀饋贈敵方,豈不是資敵?”

  “權侍郎也曾是沙場勇將,熟知兩國戰陣之上,一力降十會,不能擊敗吐蕃,一切謀劃都隻是徒勞罷了,眼下卻反其道而行,居心何在?”

  ……

  武懿宗等人對權策的提議大加撻伐,言辭淩厲,顯然對權策戒心深重,提防著他拿走對吐蕃戰事的主導權。

  權策麵無表情退回朝班,不再言語。

  這些人不知吐蕃國內權鬥酷烈,不下於當初大周奪儲之爭,更不知沒有物資糧餉,金銀不過是死物,拿來砸人都不如石塊利落,哪裏又有資敵之憂?

  “所謂以正合,以奇勝,權侍郎提議,雖聞所未聞,但不妨一試,庶幾可收奇效”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即便是交兵沙場,也是謀略在勇力之先,豈能說是徒勞?”

  ……

  他懶得搭理,自有葛繪、宋璟和姚崇等人出麵,一一接下反擊,原先太平公主一係的陸象先和岑羲等人,也是護主心切,引經據典,吵得不可開交。

  “夠了”

  武後重重一拍禦案,權策的提議,她一向重視,但見朝廷因此陷入爭拗,遲遲不能在此事上達成共識,便也無心詳究端的,鏗然立起,快刀斬亂麻,“吐蕃、吐穀渾狂悖無禮,屢興刀兵,凶頑狂暴,視我大周天威如無物,危及大統,凡我天朝子民,有骨氣者,誰能任人宰割?凡我天朝文武,有血性者,誰能無動於衷?”

  “朝中公卿文武,有願身體力行,領軍出征者,有舉薦賢能,保舉強將猛士者,具折上奏,朕將親覽明斷”

  “陛下聖明,臣等遵旨”群臣轟然跪地,聲浪前所未有的高漲,隻差沒將武成殿的屋頂掀翻。

  武後按下朝中爭拗,施施然重新就座,“朝廷大事,兵戎之外,亦有文治,所謂盛世修書,大周國力鼎盛,豈獨例外?《禦覽》、《文思博要》之類,乃治學化民之寶典,唯隻偏儒家,不及釋道,頗有不足,朕有意集結飽學之士,編纂三教合一之類書,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陛下英明呐”

  這次的聲量要小許多,大多都是些白發蒼蒼的老臣,尤以詞林官和學道官為多,國子監祭酒明山賓、翰林院掌院學士韋處厚還有資深學士宋之問,都是第一時間跳出來力挺,春官衙門和麟台的堂官司官們,慢了一步,做了第二梯隊。

  總體而言,修書之事,雖涉及名望,但並無實利,而且專業壁壘頗高,重臣權貴要麽沒有興趣,要麽插不進手,大多不怎生介意。

  “陛下,臣保舉新安縣公、鸞台侍郎權策為總纂官,領解文壇,玉成文華盛事”明山賓是個純儒,迷戀詩詞之道,對權策敬若神明,但到底不是權策的夾帶中人,領會意圖的境界差了些,權策方才的表現已經很明顯,喜靜不喜動,不欲冒頭。

  “臣等附議”

  驀地一聲,湧出來大批人馬共襄盛舉,武懿宗、宗秦客、袁恕己都在其中,他們打的主意,怕是將權策踢去修書,便少了個搶奪功勞的競爭對手。

  權策趕忙出列推辭,“陛下,修書乃是大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臣雖僥幸得享大名,卻年資不厚,閱曆有限,願參與其中,備位顧問,實不宜領總纂重任”

  “唔,如此也好”武後露出些笑意,她本就別有打算,“著立三教珠英纂修館於洛城殿右配殿,加尚寶丞張昌宗銀青光祿大夫,為總纂官,麟台少監崔融副之,右補闕張說、定王府倉曹劉知幾、給事中徐彥伯、翰林學士宋之問等人入館為纂修”

  “權策與婉兒兩人,皆是一時名望,可為顧問,獎掖文學,引拔遺賢,不拘一格,廣攬英才,行召集監督之事”

  “臣等遵旨”權策與列名眾人一同領旨,這些白發老夫子中,有所圖謀的鑽營之輩更見亢奮,餘者的熱情,卻消減去了大半。

  “臣妾遵旨”上官婉兒屈膝萬福,神色間有幾分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