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灌鋼
作者:珍珠奶茶加珍珠      更新:2022-03-26 14:03      字數:1523
  通常來說,鐵分為熟鐵和生鐵。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含碳量。

  學過化學都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用到的“鐵”,都不是鐵單質,而是鐵碳合金。它的性質和真正的鐵單質相去甚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鐵很容易生鏽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實際上,鐵單質,也就是百分之百由零價鐵原子構成的金屬,其實具有相當強度的抗腐蝕性,也就是說,並不太容易生鏽。

  這是因為鐵碳合金中的碳原子很容易和鐵原子形成原電池反應,所以極大地提高了鐵原子的氧化速度,即表現為生鏽。而鐵單質中,隻有鐵原子,它與氧氣的反應速率非常慢,因而十分抗腐蝕。

  扯遠了。

  熟鐵是指含碳量在0.2%以下的鐵碳合金,而生鐵的的含碳量通常在2.0%以上。因為含碳量的不同,它們表現出不同的性質。簡單地理解起來,熟鐵更接近於鐵單質,質地較軟,容易鑄成各種形狀,但是強度不夠,應用範圍不廣。而生鐵則表現出更高的硬度,同時韌性不足,比較脆,也不是很理想的材料。

  很自然的,人們就應該想到——如果能綜合生鐵和熟鐵的優勢,得到一種又有硬度又有韌性的材料,那該多好啊?

  沒錯,這種材料就是鋼。它的含碳量在0.2%到2.0%之間,兼具了硬度和韌性,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隨隨便便鑄成一把劍,那就是削鐵如泥寒光閃閃的名劍,輕輕鬆鬆就是巨闕、湛盧這個級別的寶劍。

  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古人們窮盡聰明才智,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做出來的珍品,隻要有充分的材料和條件,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產。

  當然,不得不承認,這樣的量產,很沒有美感。但是,很有力量。

  這五天裏,李信拉著一大票工匠在這河流邊上試驗水排的效果,順帶著想要找到最合適的煉鋼比例。

  煉鐵時,用水排往高爐裏鼓進熱風。氧氣與碳發生不完全氧化,生成一氧化碳,將氧化的鐵還原出來,同時,還能帶走多餘的碳元素,降低含碳量,提高鐵的純度。

  水排的鼓風量當然與以前那種老式的人力或畜力鼓風不可同日而語。剛開爐的第一天,煉鐵的師傅就被這鼓風機震撼了,忍不住連連稱讚。

  接著,工匠們分成三班倒,晝夜不停地開始試驗,並不斷地向李信匯報數據。

  李信也沒有計算器,隻能靠自己的雙手,用炭筆在紙上一一記錄,並且計算出自己想要的數據。

  陳辛恒曾問過李信,這是在算些什麽。

  李信告訴他,這是在算成功之路。

  陳辛恒當場翻了個白眼。

  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經過了不知道多少次失敗以後,李信終於算出了合適的生鐵和熟鐵的混合比例,終於找到了這條完美的灌鋼之路。如果他的計算沒有錯誤,那麽一會兒將要出爐的這一鍋鐵,正是大家夢寐以求的鋼鐵。

  以往來說,製作熟鐵和生鐵都是通過炒鐵法,這也是“生”、“熟”二字的由來。具體怎麽炒暫且不管,簡單來說,就是炒得多,含碳量低,鐵就比較熟;炒得少,含碳量就高,鐵就生。

  鋼的含碳量區間並不大。百分之一的微小差別,帶來的可能就是鋼材質量的巨大波動。所以,很難在炒製的過程中直接炒出鋼。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百煉成鋼”的由來——古代的鑄劍師必須通過反複鍛打來進一步控製鐵塊的含碳量,直到它變成鋼為止。

  但現在,不需要了。

  李信和陳辛恒來到一座高爐前——這些高爐也是臨時鍛造好的,到時候會全部銷毀——一個臉被煙氣熏得通紅的師傅正在忙碌著。一見王爺過來,他正打算放下手裏的東西行禮,李信卻擺了擺手,示意他不用多禮,專心工作。

  “怎麽樣?”李信問。

  師傅回答:“快了,馬上就成了。”

  不一會兒,爐子打開,下方流出橘色的鐵水,散發出驚人的熱量,將所有人的瞳孔映得通紅。

  光憑肉眼看是看不出區別的。想要分辨眼前的鐵材是否是李信想要的鋼,最好的辦法隻有一個——將他們打成武器。

  “老王,過來,開工了!”李信叫道。

  經常為村裏人打鋤頭的鐵匠老王分開人群,走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