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移民(一)
作者:鐵血坦克兵      更新:2020-03-04 19:33      字數:2488
  大西軍把成都圍得鐵桶一般,外圍挖掘了壕溝,修建土城。在大西軍修建土城的時候,城內的清軍出來反攻了幾次,都被大西軍打退回去。當大西軍的土城完工之後,設置了幾座炮台,把大炮架起來,清軍就徹底絕了突圍的念頭了。

  但成都是一座大城,城內糧草充足,清軍足以堅持至少一年時間。

  孫可望和李定國派兵占領了劍閣,切斷了清軍入川增援的道路,使得四川的十多萬清軍成為一支孤軍。

  數千裏外的南京,首批移民大洋洲的人們準備出發了。

  得到了太後特赦的潞王朱常淓登上一艘長江客船,伴隨他一起出發的還有原本的杭州總兵方國安、原浙江巡撫張秉貞和都督陳洪範等一批卷入潞王謀逆案的重犯,他們都得到了太後的特赦。當然了,這個特赦是有條件的,必須移民大洋洲,永遠不得再回大明。

  潞王原本的兩萬人馬,在謀反的過程中被楚國公殲滅了五千餘人,剩下的一萬五千軍隊,以及他們的家眷,還有潞王府的奴仆、部分佃戶以及他們的家人,都被送上船。

  除此之外,自願跟隨他們一起去的,還有一些對前途已經沒有希望的讀書人,譬如說陸璘、吳之榮、範驤、陸圻等人。

  這些讀書人中,吳之榮是後來的大清縣令,在原本的時空中,吳之榮在清軍南下之後投了滿清當了漢奸,又因為在明史案中立下大功,被抬入漢軍旗。而範驤、陸圻等人,都是明史案的告密者,這些人的前途都被張嫣太後剝奪了,走投無路的他們,隻好選擇了跟隨潞王出海。

  但是明史案中另外一個關鍵人物查繼佐卻因為高發讀書人同潞王勾結有功,不僅沒有被免除功名,還得到了朝廷的一筆封賞。

  朝廷把沒收的一些謀逆者的財產分給了查繼佐,而且這個時候,大明的報業開始興起,查繼佐就在杭州開了一間報社,名為《大公報》。查繼佐本身又有些才能,於是在報紙上連載,使得他的《大公報》發行量成為大明報業之最。

  《大公報》的名字是李國棟賜給查繼佐的,連載的武俠,許多的大綱也是李國棟暗中托人提供給查繼佐的。

  每次看到《大公報》,李國棟心裏就暗暗好笑:“也不知道三百年後,查繼佐的那位後代還能不能成為著名家?估計是不可能了,他要寫的東西全被他祖輩寫完了。而有幾本書明末清初的就不可能問世了。”

  肯定不可能問世了,大清都沒機會南下了,康麻子也沒機會成為千古一帝了。但李國棟還是有點惡俗的想著,給那位大俠一個機會,譬如說留下康麻子,把他弄去北麵對付羅刹人。不過那是以後的事情了。

  “王爺,將來你們去了那邊,那有不比大明小的土地,今後都是你們的。”這時候的李國棟正在安慰愁眉苦臉的潞王朱常淓。

  準備同去大洋洲的張秉貞也勸道:“王爺,我們能留下一條命,已經是太後娘娘和楚國公開恩了,還給了我們那麽大的一塊地。”

  朱常淓哀歎連連:“那裏定是蠻荒之地,去了那,一輩子也回不來繁花似錦的江南了。”

  李國棟笑道:“在那裏如果搞得好了,一點不比江南差啊。”

  “太後娘娘駕到!”正在說話時,後麵傳來一聲長喝聲。

  眾人紛紛轉頭,跪地行禮:“臣等叩見太後娘娘!”

  張嫣太後和周太後兩人在一群士兵、錦衣衛和太監、宮女的簇擁下,來到了江邊碼頭。

  “罪臣能得太後娘娘親自相送,感恩不盡!”朱常淓跪地叩拜。

  “平身!”張嫣做了個請起的手勢,示意大家起身,“潞王啊,你畢竟是宗室,說起來你還是本宮長輩,論輩分還得叫你一聲堂叔。今日你遠行萬裏之外,本宮得來給你送行。但你可以免死,還得感謝楚國公。今後去了那邊,朝廷每半年都有快船來回送信,若是有何需求,可寫信回來,朝廷自然會給你們援助。”

  “謝太後娘娘!”潞王磕頭謝恩。

  “好了,長話短說,本宮也就說到這裏,你們該出發了!”張嫣道。

  李國棟道:“潞王爺就放心吧,這條航線我們派人去探測過了,一路上都有島嶼。在你們之前已經有一批人先上去了。”

  鑼鼓齊鳴,軍樂隊奏響樂曲,一艘艘船隻拔起了錨鏈,收回纜繩,船隊楊帆啟航,緩緩離開了南京碼頭。這支船隊將會從蘇州附近進入吳淞江,抵達黃浦塘,然後在江邊停靠,所以移民的人將會在黃浦塘改乘海船出海。

  之所以不能像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那樣直接從南京出海,是因為這個年代的長江口正處於劇烈的造陸運動之中,江口的水文情況複雜,江底淺灘眾多,風高浪急,很不利於航行。雖然在崇明有軍戶所,可以給船隊提供進出長江的指引,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選擇了從吳淞江走,到了黃浦塘再換乘海船。

  船隊順流而下,以八節的航速航行。從南京到吳淞江大約六百餘裏的水路,隻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到了。

  在那個年代,水路是最快的交通,也是運輸量最大的交通方式,有水路的地方,就相當於後世的客貨兩用鐵路主幹線了,而且是相當於京滬、京廣之類的時速一百六十公裏的主幹線,速度快,運輸量大。

  次日一早,船隊到了一座城市。潞王朱常淓站在甲板上,眺望西岸林立的高樓大廈,還有那寬闊的江邊馬路,驚歎不已:“這是什麽地方?怎麽都是那麽高的樓?”

  “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吳之榮念道。

  “王爺,這裏是新建的一座城池,叫上海。我們就是要從這裏換乘海船出海。”張秉貞道。

  方國安道:“王爺,我們還有一天時間,在這裏住一晚上,明日一早就要出海了,好好的最後看一眼大明吧。”

  朱常淓流下眼淚:“對,好好的看一看我們大明!”

  經過了近十年的建設,現在的上海,已經成為了超越了南京的大明最大城市,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座座高樓大廈林立,雖然這些所謂的高樓大廈,最高不超過六層樓,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宏偉的建築了,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是采取了西式建築,大樓的下麵兩層都是用石頭堆砌起來的,上麵是磚木結構。

  下了船,走進了這座城市內,隻見這座繁榮的大城市居然沒有城牆!

  “如此富裕的大城,竟然沒有城牆?”朱常淓吃了一驚,“若是敵人打過來了,豈不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城內?”

  方國安道:“王爺有所不知,倘若這座城市遭遇了戰火的話,那麽這裏的每一棟樓房都是一座堡壘!您看,這些建築物都十分堅固,而且都是磚石結構,火攻都難以燒毀。打仗的時候,隻要把建築物的門窗堵起來,就能居高臨下向外開銃射箭,對手又要如何進攻?不僅如此,一些最高的建築物頂部還能設置炮台。”

  這裏最高最宏偉的建築物,不用說也知道,是東林江南銀號總號,總號已經從蘇州搬遷到了上海來了,這是一棟地麵有八層的大樓,加上台階和地下室,地麵地下加起來共有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