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大搬家(下)
作者:鐵血坦克兵      更新:2020-03-04 19:28      字數:2394
  新年到來之前,張煒帶著幾十名弟兄從朵顏草原回來了。

  從小年開始,沙背溝城寨開始忙碌,這是他們在這裏的最後一次新年了,城寨內殺豬宰羊,熱熱鬧鬧的過了一個新年。

  大明迎來了崇禎十年的新年,新年剛過沒多久,李國棟在塞外的兩座城寨就開始搬家了,雖說回歸大明,眾人歸心似箭,可是要離開他們親手建造的,已經居住了七年的“家”,心中居然有幾分不舍。

  冬小麥在秋天的時候已經種下了,目前暫時不用管它們,等到開春之後,李國棟會讓一部分人回來管理小麥,等到小麥收成之後,這裏的田地就幾乎完全放棄了,隻留下哨兵兼職種植一些番薯玉米之類的高產植物。

  “高爐拆了運回去,地窩子就不用管了,回到大明,我們可以住更好的房子。”韓大山指揮官兵、工匠和家眷,拆除高爐。

  每個人都緊張的忙碌著,收拾家當,瓶瓶罐罐都給搬上了雪橇車。來到這裏的老百姓這幾年來日子過得都還算不錯,但漢人百姓節儉慣了,就算在別人眼裏一文不值的破爛罐子都舍不得丟掉,全部裝上車帶走。

  塞外積了厚厚的積雪,雪橇車可以行駛到殺胡口,這也就給李國棟的大搬家提供了許多便利。雪橇車隊到了殺胡口之後,百姓們的家當被裝上大車,再先到鎮安堡休息,然後運去襄陵。

  家眷們行走的速度十分緩慢,老老少少的走起來本來就不快,又帶著瓶瓶罐罐,從正月十六開始,整整搬了一個多月,才算是把所有人全部安置到了襄陵兵營。

  原本襄陵大營內安置了三萬流民,李國棟把兩萬多流民安排給了王全,送去較濕潤的江淮一帶,那裏土地肥沃,氣候比西北要溫暖多了,農作物產量高,同樣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騰出襄陵大營的地盤,剛好安置從塞外撤回的官兵、匠戶和家眷。

  襄陵大營開始了大建設,原本隻有一座不高的土城,上麵是一圈木柵欄,現在開始加高土城。不僅如此,李國棟還對城牆進行加固。周圍的磚窯不斷冒煙,源源不斷的燒出青磚,燒出來堅硬的青磚冷卻之後,就被覆蓋在夯土外麵,成為堅固的城池。隻是這座城池還是比較怪,城牆長寬各一裏,開了四座城門,每一座城門兩邊都有凸出外麵的空心堡壘,堡壘外麵開有射擊孔,火銃手可以躲在裏麵向外麵射擊;堡壘上方是女牆垛口,弓箭手可以在上麵居高臨下射箭。城牆的四個角上,也各有一座棱堡,和城門兩側的棱堡一樣,都是空心堡壘。城牆上方,後麵還有一堵城牆,兩堵城牆成階梯狀,構成了立體火力防禦。

  因為城池是依托地形修建,內高外低,形成了多重居高臨下的火力。城內還留有多條可以突出城外的地下通道。如此浩大的工程,施工難度卻不是非常大,因為這裏的土質和黃土高原一樣,泥土粘性好,容易挖掘,氣候又幹燥,便於施工。更加上李國棟燒製出一種特殊的建築材料,晾幹之後就變得和石頭一樣堅硬。

  城內,一座座房子拔地而起,按照各種功能,分為家眷和匠戶住宅區,軍官府邸,士兵居住區、食堂、浴室、倉庫、鐵廠、商鋪等建築,布置得井井有條。城池麵積雖然不大,但都修建三層到四層的樓房,所以這座不大的城池內可以容納三萬多人,而且每一棟建築物都堅固無比,那些房屋隻要略加改造,就能成為一座座堡壘。即便是敵人破了城牆攻入城內,也得麵臨慘烈的巷戰。

  能夠那麽快建成堅固的樓房,都要歸功於李國棟燒製出的那種特殊的建築材料。此外,黃土地中砂石粘土多,普通的粘土少,而李國棟想出的砂石粘土燒磚法,以砂石粘土、頁岩和煤灰混合了燒磚,燒製出來的青磚堅硬異常。

  “這磚真硬啊,簡直就和石頭一樣堅硬。”工匠們需要把大磚塊敲打成小磚塊的時候才發現,這種青磚堅硬異常,砸了半天才能砸下來一塊,以這種磚塊混合上新式建築材料造成的房子和城牆,簡直就是銅牆鐵壁。

  其實按照李國棟的計劃,今後他的防禦重點是在江淮一帶的鬥湖城寨。為了應對將來的清軍入關,他的戰略思想是守住兩淮之地,方可保證長江防線。即使是江北四鎮都丟掉了,他也能在清軍背後插入一顆拔不掉的釘子!特別是在洪澤湖的上方修建的城寨,隨時可以炸開高家堰,水淹淮揚,切斷運河交通。

  但山西的防禦也不能放鬆,山西是華北平原的屋脊,隻要山西在漢人手裏,無論是在大明手中,還是在闖軍手裏,都能讓占領了華北平原的清軍惶惶不安。

  下一步計劃是在山東各丘陵地區修建城寨,山東和山西夾擊華北平原,在戰略上對入關的清軍形成包圍之勢。

  目前的襄陵大營,也是最重要的兵器生產基地,山西煤多,李國棟麾下的匠戶們已經在他的提示之下,摸索出了煉焦技術,有了煉焦技術之後,就能以焦炭來生產鋼鐵,成本遠低於木炭煉鐵。有了低成本的煉鐵技術,李國棟就能考慮生產鐵絲網了。有了鐵絲網,就能阻擋清軍騎兵的衝擊。

  至於如何對付烏真超哈兵、天佑兵、天助軍之類的清軍火器兵,李國棟隻能考慮以超過清軍火力的火器來壓製。今後的戰事,漢八旗火器兵必然是李國棟最大的敵人。

  襄陵這塊地方是好地方,煤炭資源豐富,又有汾河流過,打造了一批水車,就能灌溉農田。此地原本被流賊洗劫過,大批的土地都成為無主之地,李國棟在此地屯軍,盧象升也有在汾河穀地屯軍。而孫傳庭則是在渭河穀地屯軍。

  李國棟還有一個打算,就是在襄陵城池完工之後,他想要帶人去一趟巨鹿,準備在那裏挖掘幾條地道,再修建一座倉庫,為迎接崇禎十一年清軍入寇提前做好準備,他要在巨鹿先勘察好地形。等到清軍入寇的時候,將會把大批鐵絲網運往巨鹿。

  也就在李國棟大力興建襄陵大營的時候,駐守在洪澤湖上遊的王全也在大興土木,擴大他的城寨。從表麵上看,王全有他自己的職務,因為屢立戰功,他這個買來的千戶已經升為衛指揮使司,屬於軍戶編製,不屬於募兵。而李國棟的軍隊屬於募兵,兩人分屬兩個係統。當然了,王全真正的上級長官可不是都司,而是李國棟,隻是外麵的人不知道罷了。

  鬥湖城寨經過六年多的苦心經營,已經成為一座方圓六裏的大型城池,偌大的城池,是在原來的土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不過並非是一座單獨的城池,而是由八座長寬各二裏的城池組合而成,每座城池之間有城牆和壕溝連接,可以相互聯係、相互呼應,每一座城池內,都蓋了堅固的石頭房子,每一座房子都是禦敵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