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勁草縱橫勢未鋤
作者:老山活著      更新:2020-08-28 18:41      字數:9623
  這件事發生在去年。弘治二十年夏天李東陽因公去登萊,途中歇息時遇到了逃難的一家七口人,一看竟然還算是熟人。雖然這家人是平民百姓,但李東陽為人隨和,也就和他們聊了起來。

  這家人本姓張,家主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為人憨厚老實,張家原本是北京城中一家裁縫店的掌櫃,因為祖傳手藝好,在京師也小有名氣,經常替一些達官貴人縫製高檔衣裳,生活雖算不上大富大貴,也算是頗有積蓄,日子應該過的不錯。

  李東陽府上李荃就曾經在他那裏定製過幾次衣服,一來二去也就算認識了,李東陽也見過一兩次。不過再次見到他的時候,張老頭眼窩深陷形銷骨立,滿下巴胡子拉碴,套在身上的褲褂也都是皺巴巴的,看樣子過得很苦。

  張老漢很想在掩飾自己的重重心事,但強作歡顏的後麵依然讓人感到他有著至深的哀愁。見他如此恍恍惚惚,李東陽動了惻隱之心,便打聽他家裏究竟出了什麽事,怎麽落到這種田地。

  “張老爹,您裁縫鋪的生意可還興旺?”

  “裁縫鋪?”張老漢淒然一笑,“還好,還好。”

  旁邊的李荃看出其中有隱情,便開導說“張老爹,你不用隱瞞,有話直說好了。”

  張老漢愣了一會兒,突然一陣劇烈咳嗽,他猛咳幾聲,才歎氣說道“實不瞞閣老大人,小可的裁縫鋪已關門五個多月了。”

  “咦,這是為何?”

  李東陽好奇這一問,把張老漢心中的苦楚一古腦兒都勾了起來。話說寧王作亂後,朝廷一直在追查其餘黨,張老漢一家也莫名其妙的牽連進來,理由是,假扮算命先生的劉養正曾經在這家店裏定製過幾次衣服,裁縫店有可能是這些反賊的聯絡點。

  東廠的人把張老漢抓過去問了幾次話,關了十來天又放了出來。

  接下來的日子,可就亂了套了。刑部、大理寺、東廠、錦衣衛等一應辦案部衙,走馬燈一樣,幾乎不隔天地到張老漢家問事取證。

  俗話說的好,窮人怕接媳婦,富人怕打官司。隻要有驚動官府的事,有多少銀子你都賠得進去。單說張老漢家,來一起胥吏皂隸各色差人,哪怕問了三兩句話,都得打發一頓酒飯,見人封幾個腳力錢。開頭,張老漢一心想自己是冤枉的,應該很快可以洗清自己,花再多的錢也不心疼。

  可他哪裏知道,各衙門辦案的吏卒,都是些能在骨頭縫裏吮出血來的刁鑽螞蟥。不把你榨幹怎會鬆口,這是他們的行規。寧王早已經伏法一年多,如今張家涉及到這個案子,又無權無勢,是一個平頭百姓,差人們便都把弄錢的主意打在張老漢身上。

  幾個多月下來,可憐的張老漢做一輩子小生意,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一點家底就被敲得一幹二淨。卻還一直沒個說法。其實這寧王謀反案一直是由東廠把持,其它什麽衙門本都插不上手。

  張老漢隻是個本本分分的苦主,這裏頭的一趟子渾水他哪能知道?隻要是個皂衣皂褲的公門中人,他都當是一個得罪不起的王爺,都是能替自己洗脫冤情的恩主。所以開始的時候,大凡進門之人,他都是好酒好肉地款待,現鈔現銀地打發。

  幾個月下來,不但把張老漢的幾個家當吃得幹幹淨淨,而且還欠了一屁股爛債,一家人賴以活命的裁縫鋪也山不顯水不露地垮了下去。看看家中什麽都沒有了,差人們也不再上門。

  直到此時,張老漢才明白這些衙門中的吸血鬼並不是為了給他洗脫冤情,而是挖空心思前來敲榨錢財。好端端的一個殷實之家,如今已是家徒四壁人財兩空。

  家中一貧如洗沒了活路,總不能在家中等死,有個老顧客很同情他的遭遇,便說登萊日子好過,那裏的官府從不盤剝老百姓,勸他不如去登萊找條活路。於是張老漢一咬牙,把房子也賣了,籌得了一點盤纏,一家人準備逃難到登萊去。這才有了與李東陽一行人途中相遇的一幕。

  在李東陽一再追問之下,張老漢聲淚俱下講出了這段隱情。李東陽緊繃著臉沒說話,一副怒不可遏的樣子。書僮李荃對縮在一角兀自抹著眼淚的張老漢說“張老爹,你這麽多苦處,為何去年見到我家老爺時,你都不曾講起?”

  張老漢畏葸答道“李小哥,小可不敢講。”

  “為何不敢講?”李荃追問。

  “哎,李小哥,小可心想,冤枉錢已經花去許多,如果講出來,這些當差的老爺一怪罪,又跑來找碴子拿咱,那小可花出去的錢,豈不白白打了水漂兒。”

  “真是豈有此理!”李東陽騰地站了起來,臉漲得通紅。他恨恨罵道,“京城之內,輦轂之下,竟有這等徇私枉法魚肉百姓的公門敗類。張老爹,這些人你可還記得?”

  “記……啊,不,不記得了。”張老漢吞吞吐吐。

  李東陽知道他仍心存顧忌,便壓下火氣耐心開導“張老爹,你不用害怕,有我李東陽給你做主,看還有什麽樣的人敢來欺負你。你隻要肯講出來是哪些差人敲榨過你,我必將他們捉拿歸案繩之以法,拿走的錢一厘一毫也得吐出來。”

  “閣老大人,您,您,您老的話可是真的?”張老漢神情有些激動站了起來。轉而又變得神腫習黯然,自言自語地嘀咕道“算了,小可再也折騰不起了。李閣老,您幫得了一時,也幫不了一世。小可年紀活了一大把,也不敢相信日頭能從西邊出來。”

  “老人家此話怎講?”李東陽溫顏問道。

  張老漢說“小可打從知事時起,就常聽人言,天下烏鴉一般黑,要想不官官相衛,除非日頭從西邊出來。”

  “張老爹,你不要瞎說。”書僮李荃瞅著李東陽的臉色似乎又要陰了下來,便及時提醒。

  張老爹這才意識到失言,也不知道是否闖禍,隻得慌忙掌了自己兩個嘴巴,往地上一跪,說道“小可一時圖嘴巴快活,說話紮著了李閣老,還望大人不記小人過。”

  李東陽瞪了書僮李荃一眼,意思是責怪他多事,然後又親自挪身扶起張老漢,好言說道“張老爹,你不要聽李荃的,您方才說得很好,請繼續講下去。”

  張老漢的頭搖得貨郎鼓似的,說“都是咱小老百姓嘬牙花子的話,再不敢講了。”

  眼見張老漢疑慮甚深,李東陽索性用起了激將法“看來,張老爹是不肯信任我這個閣老囉。”

  “哪裏哪裏,李閣老府中李小哥時常照顧俺家的生意這麽多年了,把天大的恩典送到小可家中,小可生生世世都感激不盡,哪還有不信任的道理。”

  “既是信任,為何不肯暢所欲言?”

  張老漢遲疑了一下,問“閣老真的想聽?”

  “真的想聽。”

  “那,恕小可冒昧,先給大人您念幾段京郊流傳的順口溜。”

  ……

  聽完這段故事,梁儲知道了兩首民謠的來源,悶頭悶腦想了好一陣子,才撫髯歎道

  “京城天子腳下的老百姓,比之外省,一張嘴也格外地尖刻。什麽‘一部五尚書,三公六十餘’,這明顯是譏刺劉健在位時賞典太濫,不斷地給人升官晉爵,故朝廷多了不少秩高祿厚的閑官。

  劉健本意是想給當官的撈點實惠,沒想到因此而弄出一個大隱患來。這幾句順口溜也算是言之有物。至於第二首,說什麽當官的都姓貪,長安道上不見青天隻見官,此語有失偏頗。”

  李東陽苦笑著說“偏則偏矣,但絕非捕風捉影,老百姓盼清官,把清官比作青天,自古皆然。但曆朝曆代,清官莫不寥若晨星。我大明開國洪武皇帝,吏治極嚴,那時有一個戶部主事貪汙了十兩銀子,被人告發,洪武帝下旨給他處以剝皮的極刑。可是現在呢,連一個吏都稱不上的公門皂隸,辦趟差也不止敲人家十兩銀子。

  遠的不說,就說去年,潭州知府調任新職,攜了眷屬家資上路,走到襄陽住進驛站,半夜裏被一個偷兒偷了一隻箱籠去,這位知府不敢報案。後來,地方捕快因另一起案子捉住那個偷兒。

  偷兒一並交待了這件事,大家才知道那隻箱籠裏滿登登裝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這便印證了那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湖廣道巡按禦史給那知府奏了一本,因朝中有人袒護,最後也不了了之。厚叔兄,您想一想,這些銀子後頭,藏了多少敲肝吸髓的貪墨劣跡,又有多少老百姓,像張老漢這樣,被敲榨得家破人亡貧無立錐之地。

  您想想,從正統開始、曆經成化年、到如今是弘治二十一年了,朝廷差不多五十年已經沒有正兒八經地整飭吏治了,才導致今日的官場。如果再拖延下去,必然江山不保社稷傾危!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事實!此種情勢之下,所幸今上勵精圖治,仆深蒙聖恩,正好愧得治國之柄,此正是刷新吏治重振綱紀,保我大明基業萬世無虞的絕佳時期。“

  說到這裏,李東陽頓了頓,露出堅毅的神情。繼續說道“厚齋先生,實不相瞞,如何刷新吏治,仆已深思多年,主要在於治三個字一曰貪、二曰散、三曰懈。貪為萬惡之源。前麵已經講過,不再贅述。第二是散,京城十八大衙門,全國那麽多府郡州縣,都是政令不一各行其是。

  六部谘文下發各地,隻是徒具形式而已,沒有人認真督辦,也沒有人去貫徹執行,如此則朝廷威權等於虛設。第三是懈,百官忙於應酬,忙於攀龍附鳳,忙於拉幫結派,忙於遊山玩水吟風弄月,忙於吟詩作畫尋花問柳,惟一不忙的,就是自己主持的政務。

  此一懈字,實乃將我大明天下一統江山,變成了錦被掩蓋下的一盤散沙。此時倘若國有激變,各級衙門恐怕就會張皇失措,皇權所及,恐怕也僅限京城而已。

  所以,貪、散、懈,可以視為官場三蠹,厚齋先生是官場老前輩了,又在各地遊宦過多年,這些應該也看的很清楚。這次京察,就衝著這三個字而來。”

  李東陽鞭辟入裏慷慨陳詞講了一大通,梁儲聽了連連頷首。他二十三歲步入官場,從山東省平度縣知縣幹起,四十多年來先後在十幾個衙門待過。地方官幹過省級巡撫,掌兵官當過延綏總督,都是到了頂兒的。

  京城裏也待過吏、戶、兵三個部,因此,李東陽所講的官場種種行狀,沒有一件他不清楚。他年輕時也曾總結過,官場有三多痞子多、油子多、混子多,並發誓不與這三種人為伍。

  五十歲之前,他總夢想出一個聖君能夠使出雷霆手段,將這種官場積弊掃滌幹淨,但久而久之他就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切實際。“天命”年一過,他總結自己官場經曆,竟有那麽多公正廉明的官員因不滿現實紛紛上折彈劾巨奸大猾,事後卻遭到同僚孤立或官場的排擠,他的一顆熾烈的心也就慢慢冷卻下來,灰暗起來,這時候,他隻求潔身自好善始善終。

  現在,聽到李東陽義憤填膺痛斥官場三蠹,他的久已麻木的正義感又豁然而蘇,但僅僅隻是一個火花的閃現,旋即又熄滅了。他畢竟是快七十多歲的老人,嚴峻的現實使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賓之,”梁儲這一聲喊得格外親切,“老夫很讚賞你官場三蠹的說法,老夫年輕時也說過官場上有三多,即官痞子多,官油子多,官混子多,這三多與你的三蠹,庶幾近之。但是,要想去掉三蠹,讓長安道上走的官都是清官,談何容易!不是談何容易,簡直是比登天攬月還要難!”

  李東陽已注意到了梁儲感情上的微妙變化,他想盡量說服這位老臣支持他的吏治改革,便婉轉答道“厚齋先生啊,難是難,但身為宰輔,你也怕難,我也怕難袖手旁觀,如果一味地姑息好名,疾言厲色不敢加於人事,豈是大臣作為!夫治家而使父母任其勞,治國而使聖上任其怨,還能說自己是忠孝之人嗎?”

  李東陽的話句句在理,梁儲無從辯駁,隻得長歎一聲,憂戚說道“賓之啊,老夫再提醒你一句,你如果一意孤行堅持這樣去做,無異是同整個官場作對,其後果你設想過沒有?”

  “嗬嗬,想過,怎麽會沒有想過?都想過了,厚齋先生!”李東陽神色冷峻,決然答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天下的長治久安,為實現盛世大明,仆將以至誠至公之心,勵精圖治推行吏治改革,縱刀山火海,仆將置之度外,雖萬死而不辭!”

  梁儲很感動,眼睛有些濕潤,他凝視著李東陽,好長時間默不作聲。李東陽這幾句剮肝掏肺的誓言讓他深深感動。他頓時想起了“治亂須用重典”那句話,他相信眼前這個人正是敢用重典之人。要想國家富強綱紀重整,非得有李東陽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不可。

  但是,他以一己之力能否蕩滌汙濁扭轉乾坤,現在還很難說。從今天的談話看得出來,李東陽是已鐵了心要按他十年前的《整肅綱紀六事疏》行事,梁儲雖為他的前途擔憂,但也明白此時此際再也不是潑冷水的時候。思來想去,梁儲心亂如麻,愣怔有時,他動了動坐僵的身子骨,徐徐說道

  “賓之,今天來內閣一趟值得,老夫至少弄清楚了你急著實施京察的真正動機。隻是積重難返,幾十年鬱積的痼疾,不可能一次京察就解決得了。何況,你大道理講得再多,在別人看來,依然隻不過是你借機整人的幌子。”

  李東陽眉尖微微一揚,不動聲色地問“厚叔兄,你剛進門時就說外頭的輿情對仆不利。究竟有哪些具體實例,還望先生明告。”

  梁儲想了想,就把早上李良去他家講的那番話說了出來。

  聽罷,李東陽不屑地輕輕搖了搖頭,譏道“如果不是做賊心虛,李良這就是庸人自擾。厚叔兄,您相信仆會借此機會打擊報複劉閣老的門生故舊麽?”

  梁儲心中暗道“按你今日所言,比打擊報複劉閣老的門生故舊還更可怕。”但想是這樣想,嘴上說的話都是另外一個樣“你已經說過,當以至誠至公之心實行京察,所以,老夫並不擔心你會假公濟私排除異己。”

  “多謝厚叔兄的信任。”李東陽說了一句敷衍的話,但聽起來卻情真意切,正待繼續客套幾句,忽聽得一聲炸雷響在頭頂,驚得兩人一激靈,屁股騰地都離開了座位,一齊拿眼看了窗外。

  隻見本來響晴響晴的天此時已是烏雲密布,隨了這聲驚雷,如澆似潑的豪雨已是洋洋灑灑鋪天蓋地而來。兩人因談得忘情,對窗外天氣的驟變竟渾然不覺。

  “真是一場好雨!”李東陽拍拍窗台,讚道。

  “久旱多日,也該下一場透雨了。”暴雨夾雜著一股涼風襲來,梁儲感到神情氣爽,精神一放鬆,頓時感到乏困,他雙手握拳揉了揉眼窩,問,“啥時候了?”

  李東陽抬頭看了看登萊最新出產的計時的座鍾,指針已經指到了最上麵。答道“快到午時了。這一上午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厚叔兄,雨下得這麽猛,您想走也走不了,隻能在這裏吃頓便餐了。”

  “好吧,咱也不要別的,隻要一碟鹹菜一根蔥,兩隻窩頭一碗粥,有嗎?”

  李東陽噗嗤一笑,說“厚齋先生若要燕窩魚翅,仆無法辦理,若隻要這個,管保供應。”

  說罷,李東陽抬手一請,兩人便出了門,沿著走廊,有說有笑向膳房走去。

  ……

  弘治二十一年九月,山東登萊。

  “轉了,轉了。成功了!”

  動力水渠旁邊,爆發出一陣喝彩聲,一群年青的學子在歡呼雀躍,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登萊衛王城外,去年才完工的門樓水庫岸邊人頭簇擁,一處從這個大型水庫中引出來的水渠上一片歡呼,十幾個水力機械正在轟隆隆的響著,轉子正在快速轉動,通過一係列齒輪、連杆等的傳動裝置,一直連接到旁邊的廠房。

  車間裏,一些婦女一手用手指握著棉條,另一手抽緒撚勻,變成細勻的紗線,隨著幾十個轉子的轉動,紗線也隨之旋轉,然後纏繞在紗錠上。

  朱厚煒在水車周圍走動,心中頗有些興奮,這些個水力大紡車是登萊職業學校機械班的實驗科目,附有很高的獎勵,出海的這段日子。這些平均年齡十五六歲的學生在沒有他的指導下,獨自也搞出了不錯的成果。

  何鼎也笑的合不攏嘴,不時在學生中拍拍這個,拍拍那個,翹起大拇指不吝誇獎。衛王出海後,投奔登萊謀生的老百姓越來越多,僅僅上半年就超過三萬人口,一時間,登萊安置的壓力很大。

  朱厚煒出去的這段時間,王府主官何鼎對開發新產業想了很久,這需要幾個必備的條件,第一是勞動密集型,必須能解決大量人口就業,第二是有足夠銷量,第三是原材料豐富。

  作為王府的外事主管,何鼎安排四海商社作了一些調查,棉紡業正好能滿足他的要求,如果能發展棉紡業,除了紡織本身以外,還有大量的上下遊產業可以發展,比如機械、染色、製衣、運輸等,帶動的其他消費行業就更加巨大。

  棉花是宋朝以後才傳入中國的,中國的棉紡業在宋代就比較發達,棉花最初傳入的時候是在福建和廣東,後來江南地區的棉種產量更高,福建和廣東的灌木型棉株比不過江南的一年生棉花,閩廣的經濟作物便向蔗糖類作物轉變。

  到了明朝中期,棉花種植到達頂峰,全國各地都在種植,連遼東這樣的最北地區都有,從而迅速把麻製衣料淘汰,麻製布料成了幾個局部地方的特產,江南地區變成棉紡的中心區。

  棉紡業是比絲綢業更利於家庭式生產的行業,所用的紡機和織機都很簡單,單錠的紡機是老少都可使用,通常一個農戶一天能織一匹,織好第二日就拿去變賣,換回棉花又繼續織,資金上周轉很快,最適合家庭作坊,所以在江南發展迅速。

  棉布針對的市場是普通底層百姓,銷量巨大,對工藝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花哨的紋路花紋,所以又十分適合大規模生產。相比起來,發展絲綢行業就很複雜,打開海外市場後,按照何鼎的想法,絲綢行業出口便利,也是可以發展的,但是調查後發現,絲綢的機械和流程都很複雜,雖然單價很高,但銷量遠不如棉布。

  絲綢作為奢侈品,各種獨特的需求很多,也就造成產品種類繁多和生產工藝複雜,其生產要經過繅絲、絡絲、治緯、牽經、結綜、捶絲、接頭、提花等工序,每個工序都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完成。

  對登萊而言,培養這些專業人員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原材料上山東沒有任何優勢,還不如直接到江南采購。

  再加上山東現在本身就有羊毛紡織,有了一定的紡織業基礎,就沒必要再搞絲綢紡織業。另外一方麵,此時的棉衣已經取代麻製品,成為百姓最常用的衣物,而且是一個自由競爭的行業,不像鹽業一樣有複雜的專賣製度,以登萊目前在各地的影響力,難以打破各地的利益糾葛。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登萊目前的棉花品種好,經過這兩年多的培育,在葡萄牙人船上繳獲的印度長絨棉已經適應了這邊的環境,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何鼎放棄了絲織業,把重點放在棉紡織業上。

  如今的棉紡業集中在南直隸和浙江,北地在明正統年間發明了在地窖中紡織,對南貨形成部分競爭,占據了低端商品的市場,但配套的染色、商業等不如江南,每年依然有大量河南和山東棉花南下,這些棉花在江南地區加工後,又返銷各地。

  而登萊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目前有了更好的化學染料,這些年化工實驗室,先後從石油中開發出不少新的染料,這種染料染色後效果特別好,既非常的鮮豔,又不容易脫色。是其他地方根本無法比擬的。正因為以上原因,何鼎這才下了決心,準備在登萊地區大力發展棉紡業。

  朱厚煒前天剛回來,還沒來得及休整,聽說今天棉紡廠開始試生產,頓時來了興趣。作為穿越者,他可是知道,棉紡業可是一個大產業。在原時空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每年生產六億匹棉布,是英國人外銷棉布數量的六倍,雖然現在明代中期人口不如清末,但市場容量也是非常可觀的。

  同時,這是衛王府管理團隊第一次單獨製定的項目,如果成功,朱厚煒相信這個項目的推動力能帶來登萊經濟、技術、管理的轉變。朱厚煒也希望通過集約化生產、技術創新來加速這一進程。技術創新就是使用新式機器,除了水力紡車外,還會有人力的紡車,以解決大量人口就業。

  雖然登萊有柴油機,但是柴油的產量畢竟有限,目前還隻能夠以水利為主。相比起工業革命前的英國,紡織科技還不如中國十三世紀的水平,因為他們連多錠的概念都沒有,直到1764年珍妮機發明才有多錠的紡織機械,而水力紡紗機更是要等到1769年,足足比中國的水力紡機晚了四百多年。可以說,登萊的起點和條件,要比後世的英國人好的多。

  陪同參觀的葉良輔介紹江南紡織產業的情況時說,江南紡紗基本上還是手工操作。這讓朱厚煒有些疑惑,宋代就有用於麻紡織的水力紡車,但直到這時,葉良輔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江南有用於棉紡的水力紡機。此時江南等地也有水力紡車,不過仍是隻用於織麻,卻沒有任何用於棉的水力機械。那些人都是傻子嗎?這麽好的機械不懂得利用,可真是怪事!

  正因為如此,何鼎看到了商機,他特意在王府所屬的工業研究室設立了這個項目,然後又從登萊職業學校機械係抽調了很多學生參加。獎金很高,研究室和機械係一群年輕人幹勁十足,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人力紡紗、水力紡紗和織布。

  有了以前各個工廠、特別是羊毛紡織廠、以及科技班和職業校的積累,有專研精神的人很多,熟練工匠也不少,研究進展得很快,一個月就拿出了成品,試驗後效果很好,現在已經正式投入生產。

  看到出了棉紗線,葉良輔也滿是笑容,他久做商社,對棉布的行情很清楚,一般來說,織布比紡紗快,很多時候是織機等紡機,水力降低了勞力的數量,轉子數量是人力的十倍以上,那麽登萊的價格會比江南低得多,唯一顧慮的,就是擔心水源不足,所以這家廠子才建在了水庫旁邊。

  葉良輔看著那些正在抽棉條的婦女織工,皺皺眉頭,對朱厚煒說道“殿下,這個水力紡紗機倒是好,就是這個棉條,若是還是要人力來抽,實際也節約不了人,最多是省力一些。”

  講實話,朱厚煒對紡織業真是一竅不通,這些具體的細節還不太清楚,他轉頭看看負責水力織機的人,這人便是他今天才認識的張殊,這個小孩才十七八歲,跟朱厚煒差不多大,原來是北京人,一家人去年才來到登萊。

  這小孩子非常聰明,讀過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去年隨著家人來到衛王城後,就進入登萊職業學校機械班,學習非常刻苦。加上他底子好,接受能力強,很快就顯示出與眾不同,學習不到一年,就成了機械班的佼佼者。

  張殊在機械班已經做過多個機械項目,每次都表現很好,小小年紀被聘用兼職成了紡織工坊裏麵的技術主事,如今他還在登萊職校高級班學習。剛剛朱厚煒考核過他,發現這家夥對機械很有天賦,極有希望成為大師級人物,所以對他非常的看重。

  看到這位王爺的目光看向自己,張殊倒不是很緊張。他恭敬中對兩人道“殿下,葉大人,從棉條抽絮,便是棉紡有別於絲麻織物的最要緊的一項,俺們機械班研究過江南的織機,他們的轉子一般為三錠四錠,蓋因紡工一手執棉條,一手抽絮,五指之間便最多四條,由此錠子不能超過四個。”

  朱厚煒和葉良輔都不懂這些,認真的聽著張殊講解,他們看張殊的神態,應該是有預案能解決。

  張殊繼續道“蠶絲的難處在繅絲和合絲,到紡絲之時已較容易,麻亦長,難在績而不難在紡,是以合用多錠紡機,棉花單絲甚短,又互相纏繞,紡紗前隻能搓為細長棉條,雙手邊紡邊抽,必須手指之間執棉條。

  要增加錠子,就得在抽棉條上下工夫,俺昨天在一江南紡機上發現一物,是一個可以帶五錠的木條,由此俺想到一個法子,用兩個木製長條當作兩手,由兩人操作,三四個人便可管四十至六十個錠子,如今在人力紡車上試驗,待穩妥之後再上到水力紡車。”

  何鼎這時補充道“殿下,張殊確實機靈,這個雙層木條雖是看著簡單,但無論水力人力,實乃棉紡機之關鍵所在,目前看來頗為可行,咱家打算定張殊為首功,拿一等獎金。”

  葉良輔聽完問道“人力和水力最多的帶幾個轉子?”

  何鼎笑道“人力眼下是實驗的八轉和十二轉,後麵實驗二十四轉,水力可到六十轉。”

  葉良輔聽完默默計算了一會,他對朱厚煒低聲道“殿下,這可是筆大買賣啊!眼下棉紗最多的是蘇州和鬆江,他們中品售價一般每匹一錢五六分銀,其中棉價約一錢一二分,毛利大約兩成,運到北地售價每匹三錢銀。

  若是登萊能做出相同之物品,已是占了地利,走海運去天津和遼東,亦比運河便宜許多。工坊之分工細作,遠超那些小戶,又占了人和。如今再有這紡機,賺相同的銀子,咱們的價不會超過二錢二三分,至少在北地能很快勝過那南貨一籌。”

  朱厚煒想起這個巨大的產業,也有些興奮,但是他又想到了一個問題。便對葉良輔道“老葉,本王和你想得差不多,咱們的棉布取代南貨是肯定的,嗬嗬,不過你忘記了還有一件麻煩事。”

  “殿下,什麽麻煩事?”葉良輔不解。

  朱厚煒嘴角一翹,用手點點他,揶揄道“嗬嗬,老葉啊,你的政治敏感性可不行啊!你光想著搶別人的生意,你有沒有想過這你江南的布莊背後是些什麽人啊?”

  葉良輔低頭細細一想,頓時恍然大悟。驚道“哎呀,不好!是江南士紳。”

  朱厚煒調侃道“怎麽?你怕了?”

  葉良輔咬咬牙勸說道“殿下,如果打壓的太狠,下官恐怕會給您帶來麻煩。”

  “嗬嗬,這你不用擔心,放心大膽的做。本王會替你撐著!”朱厚煒無所謂的聳聳肩,轉頭看一下那一排排水車,笑道,“是時候讓這些榆木腦袋開開竅了,這幫士紳思想陳舊,抱殘守缺。讓他們見識見識科技的力量也好。”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