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
作者:淡墨青衫      更新:2020-03-04 18:19      字數:3761
  陳常得起身一拜,抱拳揖道:“此事我隻能急速趕回京師,上奏天子和知會左相知道,至於如何決斷,非我所能應。”

  “告訴左相。”李國瑞很是疲憊的道:“北虜不足懼,其無有東胡跟隨同行,根本不敢深入我大魏境內,邊境上留數千人,廣張旗幟,見北虜騎兵則轟擊以壯聲勢,北虜不知虛實根本不敢深入,無所懼也。今到要緊關頭,東胡乃是我大魏生死之敵,若猶豫遲疑,百載良機稍縱即逝。”

  陳常得不複多語,怎麽決斷,非他能答應,也就隻能諾諾連聲,然後直接告辭而出,不做停留,直接出發,他從寧遠到榆關要兩天,從榆關到京師要四天,這是按正常每天百裏左右的行程來定。如果是沿途在驛站換馬,每天行二百裏乃至三百裏,兩三天時間也就到京師了。然後京師的大人物用四百裏加急,一天之內,回信就可以送到軍中。

  也就是說最多五六天內,朝廷是否允準答應李國瑞的請求,到時候就可以知道了。

  “天子和兩府會答應嗎?”李友德心直口快,直接便是道:“當初分左中右三路,招討使領中路,李太尉領左路為左路軍總管,嶽大哥領右路為右路總管,朝廷明白中路和右路是決戰的主力之師,左路說是提防北虜,其實據平州,榆關,負責困扼大軍後路。朝廷將一半兵馬交在招討使手中,雖然派了觀察使大人在軍中,各總管營中也有一路觀察,各廂都亦派出觀軍容使,但舉國之力放在李樞密一個人手裏,天子和兩府怎麽可能完全的放心?”

  李友德頓了頓,沒有把話繼續說下去。

  很簡單,李健所領大軍,防備北虜隻是次要任務,控製平州,榆關,防止李國瑞大勝之餘,陣前突然將黃袍一披,然後率大軍占據關外之地,通過榆關直接殺入京師。

  唐末之時,藩鎮林立,曾經有強藩的節度使公然宣稱道:“天子,兵馬強壯者為之。”

  雖然大義上來說,李國瑞毫無稱帝的人望,各路的勳貴,官吏,士紳,百姓,俱不會心服。但套一句天子,兵馬強壯者可為之,隻要李國瑞能給三十萬禁軍厚賞,誰又說其不能立穩腳步,真的成了開國君主?大魏這些年來被東胡人所苦,北方殘敗,南方凋敝,天子不得人心,有不少人在觀天望星,看看大魏是不是已經到了亡國邊緣,是不是又到了三百年一更迭的時間,若李國瑞果真抓住時機,未嚐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李健率兵於平州,榆關,其六萬多兵馬未入榆關之內,是因為這部份兵馬固然要防禦北邊邊牆,以防北虜真的趁虛入境,造成不可控的麻煩,還有一半原因,便是要控扼榆關,以防李國瑞突然倒戈一擊。

  若李健率大軍入榆關,至寧遠一帶到鬆,塔,等諸山軍堡布防,雖然大軍後路糧道可保無憂,但朝廷的風險可就是加大了。

  若李國瑞一戰而勝東胡主力,威望就會高到無可複加的地步。

  就算其不會披黃袍稱帝,但此後將兵馬沿邊展開,控製大片地盤和大魏一半的禁軍,隻管叫朝廷提供錢糧,儼然自立,那也是會叫天子和兩府相當的頭痛了。

  “若事事見疑,則世間無事可辦了。”李國瑞苦笑一聲,說道:“本朝雖未令將士將家小皆送往京師,但管軍以上,家小都在控製之內,我的家小便留在京師,難道我是侯景那樣的人物,為了所謂大業,妻兒性命都不顧了?再者,本

  人自六歲蒙童開讀,讀的皆是聖賢之書,從古至今,從未有書生造反之事,若朝廷真的不允,我便隻能辭讓招討使一職了。”

  以李國瑞的身份地位,能以這般直白的話直述心曲,等若剖出心肝來給人看了,聽了他話的人無不動容,繼而十分感動。

  而李國瑞的話也是相當有說服力,從招討使到管軍級別的將領,家小俱被管控,且禁軍向來層級分別,將士隻知道遵守樞密院軍令,若李國瑞真要反,恐怕除了幾個嫡係將領外,不會有多少將領真的願意冒滅族的風險跟隨。

  李國瑞不複多語,掀開中軍大帳凝視帳外情形。

  太陽光十分黯淡,象是一個淺白色的圓盤,春寒料峭,冰雪未融,雖然已經是三月,似乎距離春天還是十分遙遠。

  從榆關到塔山和錦州地方有二百裏平原地方,足夠容納幾十萬人開荒種地。在此之前,這裏是大魏和東胡的緩衝地帶,兩邊均未在此駐軍,有一些榆關的大魏百姓,偷偷潛出來在這邊開荒種地,由於是未登記在冊的境外荒地,並不需要納稅,所以哪怕冒著被東胡輕騎發現後殺戮的危險,仍然是有榆關百姓偷偷潛出來開荒種地,這些年來,死在東胡騎兵強弓之下的人也並不少。東胡人並不想跨越遼河和渝水到榆關這裏來興造城池,他們連最近的營州也就是放了少量的兵馬,維持對營州地方的管製而已,隻是偶爾會派出騎兵到榆關這裏來偵察,看到有種地的魏人百姓就會加以殺戮,這些年來,死在東胡偵騎下的百姓也是委實不少。

  就算如此,仍然是有百姓冒死偷偷出來種地,因為開出來的荒地不需要交一文錢的賦稅,隻要出少量的錢買通守關的軍兵,叫他們可以正常進出就可以了。

  每個壯年男子,不可以使用牛馬等牧畜之力,大約是可以在榆關外近水地方開二十畝地,這已經是到人力極限,畢竟偷偷出關,最多帶把鐮刀,帶柄鋤頭,沒有太多工具和畜力相助,二十畝左右就是極限了。

  就算是開五畝,十畝,對百姓來說也是純賺,因為不需要交分文賦稅。哪怕一畝隻收一石糧,十來畝地就是純收入十來石糧,對普通百姓來說,最少是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純收入,有這些偷偷開出來的土地,每個普通百姓的生活都好了很多,最少可以給孩子吃飽,給妻子在冬天時製一身暖和的棉襖,抵禦嚴寒,這樣已經足夠了。

  在聽到榆關百姓這樣說話的時候,李國瑞也隻能沉默以對,不知道說什麽是好。苛政猛於虎嗎?朝廷,官府,賦稅,這些東西對百姓來說意義是什麽?如果沒有天子和朝堂,人人自己耕作,自己收獲,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往來,是不是更加美好?

  但李國瑞還是搖頭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若無朝廷,則仍然是上古之時,部落之間為爭奪耕地,草場,牧群而廝殺不休,人類的曆史就是部族的擴大史,殷商之時以人殉祭天,一殺便是數百上千乃至幾千上萬人,非我族類,則可以連婦人孩童也能虐殺,成立國家,行周禮,敬天憫人,這才是有華夏,有文明傳承,立國之後,才可抵禦異族進入華夏來肆意殺戮,才有道路,驛傳,貨物得以流通,信息人才可以交換,地方才能富強,才會有慈幼局,養濟院,漏澤園。大魏在沒有被東胡和海盜騷擾之前,也是國強民富,上下安樂,現在國家出了問題,便幻想著可以沒有國家,這就是本末倒

  置了。

  李國瑞從榆關百姓的口中知道了很多細節,他知道再有半月左右就是遼西這裏開春之時,那時候道路邊和山坡上的柳樹會抽出綠葉,在看到綠色的時候,就是遼西大地春暖花開之時。

  但那時土地也會從堅硬變得泥濘不堪,從早晨到中午地麵都是化凍的狀態,殘餘的冰雪和熱力使得地麵變得稀爛,就算魏軍臨時修的運糧道路,雖然夯實過,也一樣會處於較為泥濘的狀態。

  至於通往錦州的道路由於俱是山道,到時候更會濕滑難行。

  要等月底時,天氣晴朗的日子達到一定的天數,地麵的水氣被曬幹了,也不複結冰,那時候才會恢複正常的狀態。

  李國瑞看過不少史書,知道在秦漢之時,這片狹窄的遼西走廊近海處還是不能行船,也不能行車的泥濘沼澤,榆關百姓所說的情形應該是事實。

  李國瑞麵露憂色,朝廷若有決斷,就萬萬不可再拖延了,否則一旦等春暖化冰之時,二十多萬大軍,所需要的軍需最少是十萬民夫先期供給,由於山道難行,最少也得先動員幾萬人,用小雞公車推出幾萬石糧往前方,以為大軍先期的糧站。

  “招討使以為朝廷會如何決斷?”和李國瑞同樣服紫袍的嶽峙走了出來,大軍之中高官顯貴極多,但夠資格在軍中穿紫袍的,現在惟有樞密副使的李國瑞和有太尉身份的嶽峙兩人,其餘的觀察使,轉運使,觀軍容使等,還有管軍大將也就是廂都指揮們,也都是一襲紅袍而已。

  “朝廷會允準的。”寒風撲麵,李國瑞卻是敏銳的在寒風中感覺到了一絲暖意,冬初之時,寒風撲麵時,有一種後續不斷,綿延不絕的寒氣跟隨,而到了春季,雖然遼西這裏返春較晚,但寒風之中,還是有一種生機蘊藏,這種暖意很快使逐漸明顯,直到天氣回暖為止。

  “若朝廷能再撐半年便好了。”嶽峙麵色剛毅,神色坦然而眼神中也是有明顯的遺憾之色。嶽峙不會為未來發生的大戰而擔憂,這是一個天生為戰爭而生的奇男子。盡管他不似李友德那樣侵略如火,暴戾剛烈,但也是一個最為優秀的軍人。

  戰爭,哪怕是幾十萬人規模的戰事,對嶽峙這種在軍中二十多年的軍人來說也就是和吃飯飲水一樣正常。哪怕是自己有戰死之險,有身故之憂,純粹的軍人也不會在戰前考慮太多自己,更多的則是從全局來考量得失,行軍布陣,猶如國手布子,嶽峙在戰略上遜色於李國瑞,但其在戰術上的長處則彌補了李國瑞的不足。

  此前的囤糧頓兵,與敵相峙,緩緩推進蠶食,以兩年時間築城的設想和戰略,便是嶽峙與李國瑞兩人合力完成。

  這樣的戰略太耗國力,但穩紮穩打,幾乎是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嶽峙喟然長歎,但旋即又振作起來,朝廷執意如此,定然也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他想了想,說道:“恐怕南方情形也不太穩……福建路流寇被殲滅大半,但還有相當的老營精銳和李開明一起跑到江西,朝廷有些擔心也是真的。”

  嶽峙又略有不滿的道:“秦王雖然是人傑,但也太不將北方大局放在心上。福建路雖有海盜和流寇之禍,但咱們這裏的戰事才關係到大魏的生死存亡,此時他提出福建減賦,實在是不顧大局,朝廷下詔對其進行斥責,我看也是理所應當。甚至朝廷急於求戰,怕也是和此事有一些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