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徽山三房
作者:玄千天      更新:2020-05-18 11:41      字數:2082
  一手摸了摸下巴,軒轅大磐點頭示意軒轅敬宣不必多禮,出聲問道:“我走這幾日,山上可還算安穩?”

  軒轅敬宣直起身子,他知道自家老祖宗不興大家族那些規矩,做多了禮數反而嫌煩,點到為止,笑著兩聲出聲回道:“安穩得很,拖老祖宗洪福,如今江湖之上誰人不知徽山挫敗了那人貓韓生宣,名聲大噪,所謂不破不立,那等首鼠兩端的人物,敬宣已經是清掃的幹幹淨淨,如今江湖無數人來投奔,往日裏獨來獨往的二品小宗師客卿這幾日都收到了三人投奔。隻等老祖宗一步入那陸地神仙,我軒轅家超越吳家劍塚成為江湖第一大勢力,指日可待啊。”

  “無事就好,無事就好。”

  軒轅大磐麵容慈善,倒是徽山老祖宗的氣勢拜了個十足,看著前來迎接的別無他人,也就軒轅敬宣帶來的幾個徽山客卿,不免有些好奇,出聲問道:“怎麽就你一個出來了?別人呢?長房的人怎麽一個沒見到?”

  軒轅敬宣麵容一頓,有些頗顯得無奈道:“老祖宗有所不知,長房那邊聽說是青鋒耐不住性子,偷偷跑下山去,大哥說這幾日外麵有些亂,便自己下山尋去了,對了聽說還未找到,今日早上剛剛回山,一個人回的,估摸著沒找到。這幾日可累死了,大哥不在,徽山這麽多重擔都要我一人來處理,案牘堆了老高,大哥真是太任性了些,老祖宗走後做的事極少。青鋒那丫頭能跑去哪裏?劍州地界出不了什麽大事。”

  一聲不合時宜的咳嗽聲,在軒轅敬宣身後輕輕響起。軒轅敬宣愕然,麵色微微尷尬,緩緩轉身,看到身後出現的那個身影,麵色是更尷尬了些。來者不是別人,正是那徽山長房,老祖宗軒轅大磐久不管徽山事務,代管徽山一切的長房唯一子嗣軒轅敬城。

  剛剛軒轅敬宣這話明裏暗裏都是詆毀軒轅敬城多些,徽山真正得勢的就三房,軒轅敬意叛變出走徽山,掌權的實際就長房的軒轅敬城與他這三房的軒轅敬宣。因為軒轅大磐過多將權利交給軒轅敬城,長房本就勢大更是如魚得水,壓得平日裏其餘兩房也隻是敢背後發發牢騷,也就軒轅敬意叛逃,二房的勢力被他三房全部接手,才勉強有些起色。可這點起色,若是長房全力打壓,是半點擋不住的。

  咳嗽過後,一身中年儒生打扮的軒轅敬城走上前,軒轅敬意身側幾個江湖人沒有半點阻攔。都不曾正眼瞧過軒轅敬宣一眼,軒轅敬城輕聲說道:“敬宣,下次有想法應當當麵說。太沒耐性可不是什麽好意識。不好,很不好。”

  軒轅敬宣暗中咬牙,麵色勉強擠出一絲笑,點頭稱是:“大哥教訓的是。從小敬宣是最敬佩大哥的。”

  中年書生輕輕一拜,起身時深深凝實了一眼軒轅大磐身後另一位青衫儒生,轉而再望向軒轅大磐,緩緩出聲道:“見過老祖宗。劍州這幾日不太平,青鋒不知何事,任性出走。等他下次回來,我會好好教育這孩子。太不知規矩了些。”

  “你也懂不太平。這麽多人,先安排上山吧。青鋒那孩子的事,多安排人找找,也是,這孩子長大了叛逆,小時候寵多了,不知規矩了。”

  軒轅敬城點頭,彎腰對著諸人做了一個手勢,先前半步帶路而行。

  軒轅敬宣定住不動。一直等軒轅敬城帶頭走遠,才緩緩放下不知何時便緊緊握成拳的雙手,突然是自己站在此地,肆無忌憚的放聲大笑起來。

  莫名他想起當年,兄弟三個初生時還是那般情同手足,站於問鼎閣的望江台之上,一起踮起腳跟趴在欄杆之上互相暢享未來。清晰記得當年大喝要做名垂千古的治國名臣,二哥軒轅敬意要振興家族,勝過那吳家劍塚,而他,要坐那萬人之上的江湖高手,什麽王仙芝,龍虎山上的天師一拳砸成肉餅。

  如今三人都已長大成人,這位號稱要當治世能臣的大哥,如今又是幹了些什麽?處處方麵打壓他二房與三房,十年如一日讓胸懷大誌的軒轅敬意與他軒轅敬宣隻能憋屈待在家中。二哥軒轅敬意叛變出徽山,他並不恨他二哥。徽山之上,隻怕隻有他這一個人懂他這位二哥為什麽叛逃。

  心中所想之理念何時能做得出?想要振興徽山,隻能口中喊喊,那等胸懷大誌所不得之意,憋屈二十年,換他也得恨。他軒轅敬宣想要武道登頂,可徽山全部資源皆傾斜向軒轅敬城,那人能成事也就罷了,直到如今,得了老祖宗那麽大期望,贈與那麽多資源,仍然是這麽一個付不起的廢物。刀槍棍棒的江湖技藝一點不會。哪點比得上他這全憑苦修便已達到二品小宗師水準的軒轅敬宣?

  直到笑出眼淚,軒轅敬宣伸手擦了擦眼角,眼神陰森的可怕。恨恨吐出一口唾沫,轉身上山而行,邊走邊道:“走,我們也回山。我倒要看看這個大哥,還能牛氣多少日子。老祖宗老糊塗了這麽久,總該知道敬字輩,誰是爛泥扶不上牆!不能總被一個隻會死讀書的廢物給騙了。”

  後方幾個徽山客卿點頭跟隨,一行人走了還未五十步,軒轅敬宣停步,一手點了點身邊一人,出聲道:“你,去查查劍州這幾日出了什麽事。就查老祖宗來的這一路。”

  登上牯牛大崗,在必經之路上鋪有玉石甬道三百步,跨路橫築有牌坊一座,便是徽山軒轅的儀門,上書“登峰造極”四字,副匾額寫有口氣極大的“武道契昆侖”,鄰居龍虎山也有類似建築,文官武將都需見碑下馬,用作彰顯道教祖庭的尊崇,到了徽山這邊,便是提醒所有登門拜訪的江湖人士主動摘刀解劍,數百年人不是沒有自視甚高的武人莽夫不願遵循規矩,但如李淳罡那樣得逞的,屈指可數,絕大多數都被丟下牯牛大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