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作者:盜俠冬雪      更新:2020-05-22 01:44      字數:5358
  1937年8月13日夜間,日本內閣做出了對華增兵,擴大侵略的決議,由激進的分子推動的對華蠶食終於上升為國家層麵堂而皇之的全麵進攻,從此以後兩國再不保留情麵,撕破臉皮惡鬥到底。

  8月14日,正值一場夏季常見的台風位於上海東方60公裏的海麵上,受到台風的影響,當天空氣悶熱,時不時有熱帶氣旋帶來的陣陣暴雨,本不是個適合空戰的日子。但是戰爭不會因為天氣而休戰,雙方的空中力量就在這樣一個台風天氣裏展開了全麵抗戰以來第一次的空中惡鬥。

  “八·一三”事變前當時的國民政府空軍總共編製有9個飛行大隊和5個獨立飛行中隊,其中1、2、8為轟炸機大隊,3、4、5為戰鬥機大隊,6為混編大隊、7為偵察機大隊、9為攻擊機大隊。以上九個大隊裝備有戰鬥機95架,轟炸機115架,攻擊機20架,偵察機41架,共計271架。為了支援淞滬會戰,華國空軍出動了原計劃用於華北作戰的第2、4、9三個飛行大隊,分別進駐安徽寧德機場、浙江杭州筧橋機場、紹興曹娥機場。

  進駐安徽寧德的二大隊為轟炸機大隊,擁有第9、11、14三個中隊,各裝備9架諾斯羅普·伽瑪2E單發雙座輕轟炸機,該型機係中美合作生產,710馬力,最大時速352公裏,載彈量450公斤,2挺7.62mm航空機槍,在當時屬於速度較快且有一定載彈量的快速輕型戰鬥轟炸機。

  8月13日下午才得到調令進駐杭州筧橋的四大隊為驅逐機大隊,擁有第21、22、23三個中隊,各裝備9架從美國進口的科斯蒂·霍克III單座型戰鬥機,該機最大時速360公裏,載彈量225公斤,1挺12.7mm+1挺7.62mm航空機槍,是中國空軍在全麵抗戰前所裝備的主力戰鬥機型。四大隊大隊長就是一天後聞名全國的原東北軍飛鷹——高誌航。

  進駐紹興曹娥的九大隊為攻擊機大隊,擁有第26、27兩個中隊,共裝備美製雙座A-12雪萊克(“shrike”)攻擊機30架,可載彈210公斤,裝備4挺7.62mm機槍,和1挺7.62mm後射機關槍,最大時速為293公裏,航程774公裏。

  由於日軍方麵尚未在華東占有地麵機場,隻能依靠海航參戰。負責專職侵華的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裝甲艦和川內號輕巡洋艦上各有一架九五式雙座水上偵察機,另有臨時抽調助戰的三艘航空母艦:鳳翔、龍驤、加賀,以及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神威號。

  由於台風,日軍航母都已開往上海移動130海裏的馬鞍群島避風,也無法出動艦載飛機,8月14日當天的中國空軍反倒是占了天氣的光。

  日本巡洋艦上普遍裝備的九五式雙座水上偵察機,814當天反而成了日軍主力。

  除此之外,在東南方700公裏以外的台灣島上的台北鬆山機場,部署了一支日本海航磨練已久的獨門武器——九六式陸上攻擊機。1937年8月8日才進駐鬆山機場的是日本海航鹿屋航空隊,擁有18架九六式陸攻,這是山本五十六在擔任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和部長時期,與海軍中的航空派共同謀劃打造的一款可攜帶魚雷並擁有超長航程的陸基轟炸機。

  圖9.攜帶魚雷的九六陸攻,四年後的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擊沉了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

  1936年剛剛入役的九六陸攻此時尚未得到實戰檢驗,而且在當時轟炸機可以通過增大油箱來擴大航程,戰鬥機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隻有給轟炸機配備足夠的自衛武器,裸奔出擊。在遭遇到戰鬥機攔截時,以密集隊形的火力網來驅逐對方的戰鬥機。

  九六陸攻正是在這樣一種空戰模式下設計產生的兵器,全機可載員7人,並在機身上方、背部、兩側設有自衛機槍,可攜帶一枚500公斤炸彈或魚雷,或者4枚250公斤炸彈,航程超過3000公裏,作戰半徑達1500公裏。從台北到杭州的空中直線距離是600公裏,是日軍控製下距離作戰地區最近的機場(朝鮮南部機場距離700公裏,華北機場超過1000公裏),更短的出擊距離可以減少空勤人員的疲勞。

  8月14日淩晨7點,中央航校暫編大隊35中隊許思廉部的5架錢斯沃特·可賽V-92C式雙座偵察機率先從筧橋機場起飛,轟炸了上海公大紗廠的日軍司令部,未受損失全體返航。由於這批飛機速度慢裝備差,為了避免損失,他們早在半夜3點45分就起飛了。

  可賽式其實是錢斯沃特公司為美國海軍設計的雙座敞篷偵察機,美軍型號為O2U-1D,綽號海盜(rsair),當然了,這款水上飛機實在是當不起“海盜”這個凶惡的綽號(後來大名鼎鼎的F4U海盜式也是該公司產品),當年即被音譯為“可賽”,其1929年出口到中國的版本即為V-65C,後期補充的版本為V-92C。

  更值得一提的是,紅軍繳獲的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就是這種錢斯沃特·可賽V-65C型,在投誠飛行員龍文光的駕駛下,搭乘紅軍指揮員陳昌浩轟炸了國軍控製下的江西省黃安縣城,這個故事出現在電視劇《鐵血紅安》裏麵。

  在二戰中,O2U的後續機型仍然是美國海軍水麵艦艇的主力水上機,執行通訊和偵查任務。

  早晨8時,二大隊出動三個中隊共21架諾斯羅普機,在副大隊長孫桐崗的指揮下由廣德起飛前往上海,目標是公大紗廠的日軍司令部(儲存有日軍急需的彈藥和物資)、匯山碼頭(切斷日軍增援)和黃浦江上的日本侵華艦隊。

  9時50分,二大隊9中隊中隊長謝鬱青率9架諾思羅普2E轟炸機轟炸了匯山碼頭。

  10時10分左右,二大隊11中隊有3架諾斯羅普2E轟炸機向出雲號各投下兩枚250公斤炸彈,可惜未獲命中。有數枚炸彈不幸落入市區,造成上百人傷亡。

  11時,五大隊24中隊的9架霍克III戰鬥轟炸機在大隊長丁紀徐率領下,在白龍港追炸了一條日軍驅逐艦,他們是早上9時20分從江蘇揚州機場起飛,每機攜帶225公斤炸彈案一枚,沿著長江向東尋找日艦。10時50分第24中隊一直搜索到上海市郊的川沙縣(在黃浦江東)白龍港附近才發現日軍驅逐艦一艘,俯衝投彈後,日艦艦尾中彈。

  二大隊完成任務後,由於惡劣天氣的影響,有15架飛機經蘇州昆山機場返回了廣德,另外6架飛到浙江嘉興、筧橋機場,下午也陸續返回了廣德基地。二大隊當天上午的出擊雖沒能命中出雲號,但也沒有遭到損失(詳見一條過時的老艦,一段唏噓的曆史:14年抗戰時期的出雲號裝甲艦)。

  下午14時,受上午炸傷日軍驅逐艦的鼓舞,五大隊24中隊再次出擊,中隊長劉粹剛、副中隊長梁鴻雲、飛行員袁葆康三機轟炸了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這一次日軍吸取了上午的教訓,起飛了出雲號和川內號兩艘巡洋艦上的九五式水上偵察機充當空中警戒。24中隊完成任務後在返航途中,遭到川內號艦載機森橙夫三飛曹駕駛的九五式水偵的背後偷襲,梁鴻雲的2410號霍克III不幸被擊落,梁鴻雲傷重不治身亡。袁葆康機起落架被打壞,迫降時飛機毀壞,袁葆康幸免遇難。

  二大隊3個中隊在當天下午重新掛彈後也再次出擊,他們在下午4點鍾左右抵達上海,利用雲層的掩護,出雲號艦載機又搶先發現了中國飛機,並偷襲擊落了9中隊的907號諾斯羅普轟炸機(飛行員祝鴻信重傷,機槍手任雲閣陣亡)。為轟炸機護航的暫編第34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周庭芳隨即追擊擊落了出雲號艦載機,兩名日軍飛行員宮田和出崎僥幸迫降逃得一命。

  許思廉率領的暫編第35中隊的3架錢斯沃特·可賽V-92C式雙座輕轟炸機和劉領賜率領的34中隊6架霍克式戰鬥機,再次起飛轟炸了公大紗廠的日軍軍火庫,日軍原在這裏修建臨時機場的工程也被迫中斷。

  日軍對當天遭到弱小的華國空軍多達76架次的空襲極為震怒,由於鳳翔、龍驤、加賀三艘航空母艦靠近台風中心,艦上的雙翼艦載機無法起降,日軍決心從遙遠的台灣島上發起反擊。上午9時40分,第三艦隊司令長穀川清下令台北鬆山機場的鹿屋航空隊對中國空軍發起反擊,駐台北的日海軍第一聯合航空隊司令戶塚道太郎大佐命令鹿屋航空隊指揮官石井藝江大佐,立即編成兩個機群各九架飛機,每機攜帶250公斤炸彈兩枚,分別進襲杭州筧橋機場和廣德機場。

  下午2時50分,兩個九機集群分別由淺野橘太郎少佐率領第一隊轟炸安徽廣德,由新田慎一中佐率領第二隊轟炸杭州筧橋。兩隊編組飛越台灣海峽後,於浙江金華的永康上空分開,各自飛往指定目標。

  綽號“凶猛之熊”的新田慎一是日本著名試飛員,號稱海航“中攻四天王”之一,他也是戰鬥機無用論的忠實信徒。新田小隊逐漸接近杭州時,杭州尚處於台風雲雨區內,烏雲密布,雲高300至500米,能見度僅有500米。由於能見度太差,下午4時左右,新田小隊進入杭州筧橋機場周圍空域時,編隊已被打亂。隻有六架日機零星飛到機場上空,日機當即在500米高度,投下了日本海軍航空兵在華國全麵抗戰後的第一枚炸彈。

  13時25分,華國空軍四大隊的三個驅逐機中隊從河南周家口機場起飛,轉場杭州筧橋機場。同樣由於台風的原因,整個蘇、浙、皖地區多是,3個中隊剛進入安徽蕪湖境內就碰上低壓、氣流不穩的天氣,經過穿雲冒雨的長途飛行後,21中隊和23中隊於15:40首先飛到莧橋機場,22中隊則因途中在安徽廣德機場落地加油所以到得較晚。

  大隊長高誌航當天下午13:20就在跑道旁等侯了,他此時已收到預警——“日本大型轟炸機多架正向莧橋方向飛來”。所以當21中隊和23中隊的機群準備降落時,高誌航趕緊以喊話和手勢命令這兩隊戰鬥機立即再次起飛,利用所剩的一點餘油攔截日機。隨後,他自己也登上由曹士榮替他滑行到跑道邊的座機緊急起飛。

  下午4時,新田分隊和高誌航率領的霍克III戰鬥機在筧橋機場上空展開了一場遭遇戰。由於雲層的幹擾,雙方都有些措手不及。

  新田慎一少佐的一分隊一號機剛一出雲層即遭擊傷,他沒有投彈就攜二號機逃脫。

  一小隊三號機(飛行員桃崎意喜雄三空曹)從東北方向進入,在機場修理廠投彈,命中機場旁鐵道上的一節油槽車,引起強烈的爆炸。桃崎機投彈完畢後立即向右轉彎,企圖脫離戰場。但為時已晚,大隊長高誌航在21中隊分隊長譚文的配合下,緊緊咬住桃崎機,先用機槍摧毀了桃崎機的尾炮,然後再從容跟進瞄準,精確命中桃崎機的主油箱,將其打成一團火球,最終墜落在錢塘江畔。這是全麵抗戰開始後第一架被國軍空軍擊落的日機(上午被周庭芳擊落的宮田大尉的水上飛機當時尚未被確認戰果)。

  21中隊隊長李桂丹率隊員柳哲生少尉、王文驊少尉合力將第三小隊三號機(飛行員三井敬一空曹)擊落於喬司鎮李家村,也有一說是第23中隊飛行員梁添成擊落的。

  三小隊二號機(飛行員大串均)也被高誌航死死咬住連續攻擊,中彈73發,左引擎失效,飛機幾乎被打成了篩子。該機在返航時又遭到22中隊鄭少愚的追擊,可惜7.7毫米機槍火力太弱,受重創的九六陸攻最後冒險低飛,躲過了追殺,勉強飛回到台北鬆山,在機場迫降後報廢。戰後,日軍將大串均的飛機運回日本展覽,以誇耀其“赫赫武功”和“生存能力”。

  在這場十多分鍾的空戰中,另有多架日機也被重創。

  由淺野橘太郎少佐率領轟炸廣德機場的一分隊運氣也並不太好。16時30分,在他們即將抵達廣德之際,碰上了緊急升空的暫編第34中隊中隊長周庭芳上尉的霍克III戰鬥機。周庭芳機此時尚未來得及補充彈藥,但他渾身是膽,幹脆以單機反複衝擊日機編隊,致使日機倉皇將16枚炸彈全部投在機場旁的稻田中,未造成損失。

  淺野分隊返航途中正好遇上在廣德剛剛加完油並繼續飛往杭州筧橋的22驅逐機中隊,中隊長鄭少愚追擊並命中其第二小隊二號機(飛行員小川仁三一空曹),小川機最後飛至基隆社寮島海麵附近迫降時墜海。

  結合日軍的記錄,當天遠程奔襲而來的18架九六陸攻被當場擊落2架(桃崎三空曹機,三井一空曹機),重傷後墜海1架(小川一空曹機),重傷迫降後報廢1架(大串均機),另有負傷四架(石大尉機,大杉大尉機,井上三空曹機,福田二空曹機)。

  華國空軍的戰鬥機無一被擊落,飛行員在空戰中也無一傷亡。但由於四大隊緊急起飛迎戰時沒有足夠的油料,在短暫的戰鬥後有2架戰鬥機因燃油耗盡而熄火,分別是劉樹藩的2105號機和金安一的2106號機。劉樹藩在野外迫降時飛機觸及樹端,頭部受傷,送到杭州廣濟醫院15分鍾後因流血過多犧牲;金安一的飛機輕微受損,本人受輕傷。

  在8月14日這一天的空中戰鬥中,國軍空軍擊落日機5架(宮田機、桃崎機、小川機、三井機、大串機),自損戰機4架(梁鴻雲2410機、祝鴻信907機、劉樹藩2105機、金安一2106機)。在當時戰時複雜的環境下,國軍收集到的戰果是擊落日機6架,空戰中自損為0,因此國民政府從此將8月14日列為“空軍節”!

  814空戰的勝利鼓舞了全國堅持抗戰的軍民和空軍將士,然而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態勢仍無法改變,在隨後與日軍慘烈的空中戰鬥中,國民政府第一批的飛行員們,在優勢敵機麵前毫不退縮,血戰到底,打出了血氣和民族精神!

  以高誌航為首的中國空軍“四大天王”,在開戰一年之內,全部殉國!國民政府第一批的戰鬥機飛行員基本沒有一個活過1938年!

  也許,隻有下麵的這句詞最能表達當年空軍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永恒願望:

  看鐵翼蔽空、馬達齊鳴,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著無敵機群!

  以上這些出自“燃燒的島群”的曆史情節,在蘇飛洋還沒有出現的時刻,就是八一四空戰,即淞滬空戰前後的戰鬥經過的情況了。

  但是隨著蘇飛洋的出現之後,一切都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