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進擊的李弘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4-01 18:00      字數:2141
  PS:有一說一,不碼字的時候真的輕鬆,但斷更幾天之後,心裏麵還有點不安……唉,雖然寫的不咋地,成績也不咋地……盡量堅持吧。一個人悄悄碼字,也不知道有幾個人看的感覺實在難以言表……

  以下正文:

  不久後,斥候探得鐵勒輜重所在,鄭仁泰聽信斥候所言,意欲奪取敵方糧草,但一直追到大漠也沒找到,後來跨越沙漠,至仙萼河,糧盡而還。

  然而糧既已盡,如何能安然從大漠折返?將戰馬食盡後……能充作吃食的,就隻有……

  一萬三千多大唐精銳,並未死在戰場上,卻永遠埋骨在了大漠之中。

  待到十月十五日,朔望朝中的望日朝會,李弘作為監國太子代替皇帝上朝,原則上在朝會中他應該是個泥塑的神像,有什麽事可以一概推給別人。

  在典儀的指揮下,名義上由李弘所舉辦的第一場朝會就此開始,第一個議題,並無任何意外,便是彈劾鐵勒道行軍總管總管鄭仁泰及以下諸將。

  李弘也不慌不忙地表示要將奏疏送去驪山請陛下聖裁……

  鄭仁泰損兵折馬固然有罪,但同樣也有功勞——損失了至少十萬輕壯,數十年內,九姓鐵勒絕對無力作亂了。單就這一點就已經是大功了,隻不過這份大功的副作用也是有的。

  殺俘不祥就不說了,鐵勒人雖被嚇破了膽子,但實則九姓鐵勒的叛亂還是沒有平息,打又不敢再打了,投降又不敢投降,隻能保持現狀惶惶不可終日才能維持下生活這樣子……

  是打是和的主動權而今握在了大唐手中。

  還有的事與宰相們或是驪山行在通過氣了,隻是再朝會上走個過場的,這個時候李弘就得發揮他的圖章作用了,以他監國太子的名義施行。

  如此這般說了幾件事,李弘突然聽到有人說道,百濟都護劉仁願馬上就要回到長安了。

  原本劉仁願隨蘇定方出征百濟之時還是個郎將,時勢造英雄,不過數年時間,劉仁願便已經升任百濟都護了,名義上是百濟的官員之首。

  他與在百濟的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的名字相仿,若是不知情的人乍一看恐怕還會以為這是一對兄弟呢!實際上,兩人除了上下級之外並無什麽其他關係,一個是匈奴人一個是漢人。論起血緣關係八竿子也打不著一塊去。

  李弘心底對二劉頗感好奇,兩人近幾年的經曆稱得上傳奇,並且在命運的安排下,兩個名字相似的人同在九州之外共事。

  三日之後,李弘在長安見到了劉仁願,在樣貌上對方已經和漢人無異,行為舉止更是典型的唐人,隻是言語間偶爾還會透露出胡人的粗直。

  劉仁願幼時曾憑父蔭到崇文館中讀書,而今並無半點儒將的樣子。他此番回京主要為了述職,前段時間孫仁師率軍助他平定百濟叛亂,略有勝績後皇帝便下詔命其回京述職。

  劉仁願身為在外鎮守一方的大將,李弘自然不宜與他做太多接觸,實際上,李弘是和幾位宰相一同會見劉仁願的,統共都沒說兩句話。

  畢竟是一方重鎮,劉仁願自是有這個資格。

  在長安休息了一日,劉仁願便馬不停蹄地奔赴驪山拜見皇帝去了。

  一段時間過去了,還在驪山泡溫湯的皇帝一直未在如何處置鄭仁泰等人這一問題上發表意見,大約是想等鐵勒道幾位將軍大將軍率軍歸來。

  原本禦史台的矛頭主要指向鄭仁泰,但隨著時事偏移,又有禦史彈劾薛仁貴縱兵擄掠,且還帶頭搶了個異族女子。

  再加上殺俘,一時間,薛仁貴的風頭竟蓋過了征討鐵勒的主將鄭仁泰。

  不過,任誰也不會想要這種風頭吧!

  李弘雖不知道在長安的這股風是如何刮起了的,但他卻知道如何止風。

  這天,李弘便讓許彥伯去打探薛仁貴之子所任何職。

  沒過多久許彥伯便歸來回報道:“稟殿下,薛仁貴有一子名曰薛訥,因其年幼,不過十又二三,尚未有蔭官。”

  “這薛訥可有字?”李弘問道。

  “殿下原來知道薛訥已經有字了?”許彥伯一臉敬佩地說道。

  李弘:???這敬佩來的也太突然太假了吧……

  許彥伯解釋道:“昔日薛仁貴常年在外駐守,是以早已為其子薛訥起了字,就叫慎言!”

  李弘心底暗暗吐槽,名叫訥,字叫慎言,看來薛仁貴還真想把他的兒子變成個悶葫蘆。

  此外,他還真有一件好奇的事:“薛將軍有沒有一個兒子叫做薛丁山?”

  許彥伯搖了搖頭,道:“薛訥是其獨子,臣未曾聽說過薛仁貴還有其他子嗣,難道殿下所言的薛丁山是其私生子?”

  李弘擺擺手,“既然薛仁貴隻有一子,那想必是我記岔了……”繼而正色道,“薛將軍既已為左武衛將軍,已經是從三品的重臣,自當恩蔭子嗣,還請彥伯替我擬一份奏疏,奏請薛訥為東宮千牛備身。”

  年齡不是什麽問題,昔日契苾何力的長子契苾明八歲便入東宮左千牛,去年才調任為殿中省尚輦奉禦。總不能指望一個半大小子去護衛太子、為皇帝主持儀仗吧!

  不過是進身之階罷了,又不用真的當值。

  薛仁貴是從三品的將軍,按照大唐的規矩,薛訥有資格憑恩蔭獲得七品以下的官職。而東宮的千牛備身恰好從七品上。

  不管恩蔭這件事是否公平合理,它的的確確存在,並被寫入了律法之中。

  大唐官階至三品、五品各有一道鴻溝,擋住了許多人,並非沒有道理的。其中的差距,五品以上才能享有的直接入仕的恩蔭不過是其一而已。

  當天下午,李弘尋了個空隙與閻莊一同離了皇宮,徑直來到了東市。

  長安城的東北毗鄰皇城,是權貴聚集之地,在北麵的蓬萊宮開建之後,地價更貴上了幾分。東市也因此顯得比西市高端大氣許多。

  更別提東市旁邊還有聞名長安的平康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