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活字印刷術
作者:胡言不說      更新:2020-05-11 05:03      字數:2261
  雖然已經接近年關,按理說此時應該是大秦這台巨型機器運行最緩慢的時刻。可此時,鹹陽城中一除官邸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著。

  “大秦文化署。”這處看似官邸,實則更像是一處公私合營的商戶,類似於後世的國企吧。

  這裏主要負責紙張的銷售,書籍的印刷、銷售。在籌備官邸建設的同時,李辰同時也在籌備一個屬於大秦的報社。

  掌控輿論,引導民智,這些對於將來的大秦異常重要。

  當然,若是要將報紙普及到千家萬戶,僅僅靠著抄寫肯定是不切合實際的。

  如今大秦主要文化傳播方式便是手抄,手抄不僅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這種最原始的方法,使書籍越發的珍貴。而傳承一樣始終掌握在諸子百家的手裏,若入不得師門便與知識無緣。

  先是造紙術,然後是印刷術,這本來便是李辰的計劃之中。這兩種具有同樣地位的發明,同樣屬於華夏民族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

  從給始皇提及九年義務教育之時,李辰便已經計劃將造紙術和印刷術搞出來。

  若不然,就僅僅說實行義務教育的海量教材,若是用竹簡來進行抄錄,僅僅一人所用的教材恐怕就要一大車。而那抄錄書籍所需要的識字儒生,恐怕整個大秦也沒有如此之多。

  將造紙術與印刷術結合在一起,這種被稱之為書籍的東西,才會是大秦的未來。

  中國古代印刷術的發展史,應該是從雕版印刷術到活字印刷術。

  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占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

  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後在木板塗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麵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

  待到印刷時,將油墨塗在製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

  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隻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

  在這種條件下,直到宋朝,一個叫畢舁的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舁是宋朝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

  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複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

  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後,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

  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後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後,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複摸索,最後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裏麵加入了一些樹膠。

  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麵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

  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

  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鬆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

  然後,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後,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隻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後,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後,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采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製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製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複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不管是雕版印刷術,還是活字印刷術,對目前的大秦來說,都沒有絲毫的技術障礙。

  兩兩對比之下,李辰選擇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術,僅僅隻是思維上的不同,不存在技術上的壁壘。

  相比之下,雕版印刷術麻煩、費時、效率低、數量少、易抄錯漏抄、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發現錯別字需整版重新雕刻。

  而活字印刷術則具備著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經濟、省時、省力、省料、省錢的印刷方式。

  鹹陽城,將作少府

  “敢問侯爺,這字模是印製成陽文還是陰文。”領頭的工匠問道。

  所謂陽文子模便是凸出來的,陰文便是凹進去的。但偏偏這兩種字模印在紙上的效果是相反的。這陽文字模印在紙上字體是顛倒的,而陰文字模印在紙上才是正確的。

  “陰文。”李辰說道,印出來的顛倒的陽文模板更多的是用在印章上麵。

  “陛下有令,將作少府可以暫時放下手裏的其餘事務。我這事,便是天下第一當緊的要事。”

  “將所有的工匠全部調配過來,三日後,我來取字模,多多益善。”李辰朝身邊大大小小的將作少府官員吩咐道。

  三日匆匆

  在李辰的指導下,將作少府的工匠們燒出了第一批字模。這種方方正正的字模比起燒製器皿可簡單的多了。

  一個個呈古銅色的字模散落在李辰眼前,這裏幾乎有著所有大秦目前常用的字體。

  使用時由識字的儒生將需要的活字撿出來,放入帶有樹膠,蠟,草木灰等做成的木框裏。

  字模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

  為了防止個別字模遺落,丟失,李辰足足人工匠打造了五套。!--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