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也非草木,孰能無情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24
  翾楚眼看著就要哭了,心想自己遇到師父,覺得再苦再難的人生,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了!

  畢竟老天在你絕望的時候,給了你一個好像救世主一樣的天神,做你的師父,呃是真的天神。這得是多麽幸運和垂青於一個普通凡人呢!

  可是誰知道,翾楚覺得這麽好的感情,在師父眼裏居然是逢場作戲的關口,這人生中的關口多的去了。可是就算再怎麽樣,也不能把師父和自己的師徒情份,當做是逢場作戲呀!

  鍾離權笑道:“哎呦,女娃你哭啥?是不是你師父欺負你了,師爺替你撐腰,你放心,別怕昂……”

  翾楚說:“嗚嗚,師父對我隻是逢場作戲,我待師父如一家人,怎麽能不傷心呢!”

  鍾離權笑道:“哈哈哈,你這孩子,剛才你師父說的我也聽見了,其實那隻是他說的人生關口,並不是指你們之間的感情,你要知道你師父可是心疼你的很……”

  翾楚說:“平時師父對我也是知冷知熱,管我吃住,又管我上學,怎麽突然就變了一個人了!說出這許多讓人傷心的話來了!”

  鍾離權笑道:“呃,乖徒孫,這冷熱關乃是,修道為人生第一大事,豈可因冷熱之小事而誤修道之大事,寒暑冷熱,何足在意,隨時將就,到處安身,冷可也熱可也,不至凍死熱死便休,不因冷熱而起無明。”

  翾楚哭泣道:“嗚嗚,師爺耍賴,我說的冷熱是關心,不是你說的這樣……”

  呂洞賓笑道:“徒兒莫哭,為師就算是變成神仙,也非草木,孰能無情,徒兒對為師也是知冷知熱的,我心中也自一股暖意洋溢呀!隻不過今天起,就再也不想像以前那樣懶惰了,要好好的修行,勇於精進才行……”

  翾楚說:“嗚嗚,真的假的,師父,跟我不是逢場作戲?”

  咦不對,自己好像沒有懶惰呀!呃……

  鍾離權笑道:“懶惰關,入道修持,當勇猛精進,不可懶惰偷安,如能攻苦殷勤,誌念堅固,有始有終,方能進益,正理不明而日究夜究,災難困苦而誌氣倍加,見有一善而即為,見有一惡而即去,時時勉力,刻刻用功,若隻圖安樂怕受辛苦,見出力之事而遠避,遇行功之處而退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如此行為妄想明道。還有才智關,有才不使,有智不用,方能成其才,全其智,何謂才?聰明技巧是也,何謂智謀慮變通是也,應事接物皆以才智為先,然究其實,人人俱被才智喪其生,恃才而目中無人,或用智而苟圖衣食,自恃才智,誤用聰明,真正慕道之士,黜聰毀智,韜光養晦,不在塵緣中出頭,不於俗事中爭勝,一切假才假智,絲毫不用矣,以誠而入,以柔而用,學道有望,否則,恃才用智,機謀詭詐,本欲向前,則反落於後。”

  翾楚說:“師爺說的難道讓一個聰明人變成一個傻子嘛,那上天何必多此一舉,又生的許多天才來,大家都做成傻子般的模樣,又何須各自玩自己的小聰明呢,耍心機的不就從根本上給杜絕了!”

  呂洞賓笑道:“這丫頭,應該如何安排自由上天的理由,哪容的你在這裏質疑,你現在犯的關口真是任性關……”

  翾楚說:“任性關?我這麽乖,這麽懂事,還任性?”

  呂洞賓笑道:“虛心求教,借人之高明,以破我之迷惘,借人之磨礪,以去我之瑕疵,學人不知任性之害,既要學道,而又縱性,不肯學好,或欺大壓小而不能和眾,或度量狹窄而不能容物,凡此皆任性之弊,外而惹人嫌惡,內則自種陰毒,若能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順人順理,隨方就圓,低頭行事,柔弱安身,把以往一切固執偏病、自見自是條款,漸漸革去,學個無性道人,裝個愚癡聾啞呆漢,則道可成。”

  翾楚說:“呃,我與師父患難與共,到頭來說我是任性的小孩……”

  鍾離權笑道:“患難關,人不可因患難而變其初誌,真金要在大火裏煉出,荷花須從淤泥中長成,非火不見金之明,非泥不見荷之淨,患難何病?一切大災大難、大困大厄、大危大險付之於天,皆以無心處之,日久自然化凶為吉,變禍為福,遇患難而怕患難,心神不定誌念移,無患難而自致患難,小患難而變大患難,妄想明道。詭詐關,學道貴乎真心實意,自卑自下,方能感動真師,取信良友,受其益惠,蓋我有真心,而師友即以真心待之,我有實意,而師友即以實意待之,反之以詭譎詐偽行事,麵是心非,自謂可以瞞哄高明,殊不知真師明鑒照遠,即識真假,或指東畫西,誘人露話,或看經文而略觀大義,一過即了,外雖學道,心中又圖謀別事,或既想修行,轉身又纏染俗情,不知換個至誠心腸,從實落處進步,萬不可存絲毫詭譎之心,欺人欺己,誤了前程,誠之一字,能動天地,通鬼神,感人物,稍有虛假詭詐之念,則心不誠,心不誠,不但不能求真,而且反昧其真。”

  呂洞賓笑道:“你現在對為師的態度正是犯了猜議關……”

  翾楚:“呃,我這說一句話總犯關口了!猜議關又是個啥關口呀?”

  呂洞賓笑道:“道,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有有為,有無為,道之玄妙,有言之而言不出,論之而論不及者,況以有形喻無形,以有象指無象,似是而非,何能真知確見,不求真師,隻求於己,終身持守,牢不可破,須把生平自負才能伎倆除去,尋求真師,開明奧義。萬不可以自己假聰明,妄議猜量,自哄自也,否則,不證於人,隻求於己,不是在外搜尋,便是身內做作,妄想明道,難矣。”

  翾楚說:“既然活著都是有真有假的,有何需管這麽多呢,要是真能猜出個了真假來人都已經死掉了,才能發現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