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喚醒夢中人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55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人生如夢亦當珍惜!生命的虛幻與否,我們不好把握,但是我們的存在終究是我們所能感受的,我們的生活終究終究是我們所要經曆的。用心生活,享受生活,回味生活,總是好過碌碌無為、空虛度日。”

  天歌說:“等到年華終老,當我們躺在椅子上看著夕陽餘暉時,如果能回憶起逝去的種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臉上蕩漾起或是感慨、或是釋然、或是滿足的笑容,那麽,此生當無憾矣。”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哈哈哈,主人也愛做夢,可惜修道,會讓你從夢裏麵徹底醒過來……”

  天歌:“為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的本義是覺者,從夢裏麵徹底醒過來了,道來覺醒我們這些還在夢中的眾生,其實在夢中遭受的種種苦樂,都是虛幻的,但是你會被這個夢境所控製,感覺真實的恐懼和痛苦。”

  天歌說:“怪不得越是普通人越痛苦,反而生活中深山老林中的修行者,兩袖清風,反而沒有痛苦……”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法示現在人世間,目的就是讓你徹底醒過來。你所經曆的痛苦、快樂和煩惱,都如夢一般,夢不肯醒過來,是人自身的迷障決定的,世間並非無正法,隻是因為人們被**遮蔽而不能回頭。”

  突突魚道:“修道就是醒生死大夢,讓你修一個清靜心,道經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修道,喚醒夢中人,當你的夢醒過來後,就徹底朗然大覺,成道。”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正如唐代大詩人李商隱那首《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望帝春心托杜鵑。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年已惘然。”

  天歌說:“人為什麽常陷入是非之輪回當中?”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輪回就是一場大夢,修行要從這裏麵去契入,醒夢!《則陽》裏麵講述了一則故事,說衛國的大夫蘧伯玉一輩子都在否定自己:”

  天歌說:“這是什麽故事?”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蘧伯玉已經六十歲了,活的這六十年裏麵,年年他都在變化,所有的事情在開始的時候他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最終又都認定自己以前的認識都是錯的,從而廢除它。隻是不知如今他以為對的、不是五十九歲時他認為錯的。萬物都有生成,隻是沒有人認識到它的根源;萬物都有產生,隻是沒有人了解它們出自哪裏。人都會尊崇自己的智識所能知道的,卻沒有人能夠憑借智識所不知道的東西而後能夠知,這難道說不是人的最大的疑惑嗎?算了吧!算了吧!這都是世人無法避免的毛病。這裏認為是這樣的,就真的是這樣的了嗎?”

  蘧伯玉之所以年年在修正自己的觀點,就因為他不斷地意識到自己原來的認識是錯誤的,這是蘧伯玉所做的事情,就修正錯誤來說,無可厚非,問題是:誰知道他今天所認為對的,是不是上次他認定的錯的?因為年年修正,到底依哪一個為準呢?說不定他修正來修正去的,最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立場。這也就是《齊物論》裏提到的“因是因非”,昨天以為對,今天以為錯,彼此沒有個準。

  蘧伯玉不異於常人,他的毛病也是常人的毛病。之所以如此,就因為人們都隻追求事情的現象,而不追尋事情的源頭與宗本,就像跟著輪子轉,而不知輪子所以轉的根據在於輪子中間的樞紐。

  天歌說:“就人本身來說,最大的毛病就是對自己的那一點點的見識產生了崇敬的感覺,而不知道那是非常局限的小知小識。如果能夠依靠自己所不知道的來達到知,這才是高明的。這個“知”,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也是《齊物論》裏所說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不過,常人能走到這一步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傳天下,普度眾生。道教目前分兩大教派:正一道教與全真道教。縱觀曆史,從道教成立到現在,道教道士內修道德,外行濟世利生的故事,數不勝數。以下就從道教發展過程中,向各位善信介紹道教的大慈悲。道教正一,尊天敬祖,濟世度人,正一道教的前身是“五鬥米道”,是張道陵天師於東漢順帝年間,在四川鶴鳴山首擎道教之大旗。因張道陵是奉天行道之師,故被尊稱為“張天師”。”

  天歌說:“聽說是一脈相傳?”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據陸靜修《道門科律》說:“五鬥米道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萬通,誅符伐廟,殺鬼生人,蕩滌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複有y邪之鬼。罷諸禁心,請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使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道教在東漢正式形成教團後,即高標“尊天敬祖”,之後,所修廟堂、設壇場,用意也在“敬神事,教民追孝也。”

  天歌說:“尊天敬祖的重要意義在於維護華夏民族的血統、尊嚴和凝聚所有炎黃子孫的歸根心理及熱愛祖國的向心力。正一道教驅邪降魔、斬妖破穢,在於維護天地清泰,凝聚正氣,提倡正義、讓民眾一心不亂,歸於正道。故祖天師張道陵也被尊為“降魔護道天尊”。正一道教替天行道,斬妖攝魔,是真正地“扶持道法救良民”,是度人於無量並落實到行動的具體行為。”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但是,斬妖縛邪的正一道士,並不是殺氣騰騰,毫無慈悲之心。龍虎山天師府中的“狐仙堂”即可一證。”

  天歌說:“一聽就有好故事?”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北宋崇寧年間,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公一日正在在“三省堂”打坐之際,突然聞巨雷當空,虛靖天師起身仰望天空,覺似有妖魔出現。正在思忖時,忽見一身穿黃女子氣喘籲籲地跪倒在前,流淚懇求天師真人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