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靈修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088
  天歌說“那證明陰神,就是魔嗎?”

  俊彥太子道“怎麽是魔呢?”

  天歌說“那你說這陰神出體的話,就是魔修,那魔修的話,豈不是陰神就是魔嗎?陰神又說是土地爺,城隍爺這些都屬於陰神麽?儒家思想又覺得這些都是陰神的話,那豈不是把這些都認為是魔了,那我們大家平時崇拜的去敬奉的豈非都是魔?”

  俊彥太子道“在“陰神出體的作功”之中,少數人可能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未進入典型的“魔修期”,或者“魔修現象”表現出型性、輕度無損傷性。這一類人由於這種型性,未使“主觀意識充分認識陰神主功的利弊”,加上陰神和內陰靈活地運用所掌握的功理功法,“巧言令色”地對主觀意識進行“蒙蔽”,很可能使修煉者停留在“神道”層次之中,沉醉於“神迷之境”而不能跳出,自以為得道和成道,並倚仗神通,不僅誤己,障礙自身不能問鼎“金丹聖道”,還很可能誤人,甚至誤導一批有誌於修真真證聖道者。”

  天歌“可不是還有少數人,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比較沒有天賦的,那陰神魔呀!要是正神的話,怎麽可能這樣讓人走火入魔呢!社會上這種一個“假和尚”,帶著一大批真心修佛境;一個“假真人”,帶著一大幫鐵心證仙道者的現象,比比皆是,為數不少。雖然其中不是每個帶頭者都是“陰神主功”者,而是還包含著“各類附靈現象的主功”。但是,這種“陰神主功、導人入盲”的現象是眾多“非正功正法修持”現象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之一,必須高度引起所有大誌修真、宏願直證佛道正果修煉者的注意和重視。”

  俊彥太子道“我們對“陰神出體做功”和在“內環境中主功”的現象進行了簡略的探討和分析,希望每個立誌於正修佛道者能全麵和客觀地認識陰神,掌握內修的“主動權”,對於修煉過程中早期和中期出現的“功能現象”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因追求功能、急於求成而陷入“神迷魔修”之中不能自拔,或者誤入“魔修之境”而延誤寶貴光陰,以及自損自敗難求難得的人生大道場。靈修中,謂靜功中所示魂識。《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脫胎換骨,身外有身,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此乃陽神。一念清靈,魂識未散,如夢如影,其類乎鬼,此陰神也。”指在丹道靜坐(打坐)時,閃現所處的靈魂意識。”

  天歌說“靈修?……”

  俊彥太子道“鬼修中,鬼仙是修煉到靈魂不滅,已出輪回的仙。當修煉到死後,一念清靜,出幽入冥,不生不滅的仙人。乃為鬼仙。它的精靈沒有消失能夠長久通靈而存在於鬼道的世界中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舍而已。丹道或密宗中,以特殊功法靈魂出遊後的意識。如西藏密宗羅桑倫巴的神通術。”

  天歌說“這些都屬於陰神嗎?”

  俊彥太子道“萬物之陰神,陰神代表的就是母係遺傳中的部分信息。陰本身主靜,其性質是儲存性。陰神本身所攜帶的能量較低,但是當其遷出體外時,他能提供給人體的宇宙真氣那是非人為吸提采煉能相比的。因為陰神居內,處外時則處於陽位,由於屬性相反,陽性的真氣就被其大量吸附帶回到體內來。相反則相存。這些過程的完成不是靠人的主觀意識的調動。而是靠一種法使人進一種狀態後達到采氣補元的目的。當練功人的慧眼睜開時,你的肉身在氣功態中可以看得見陰神的顏色是趨於灰蘭色的。初期階段很難看到光,隻是一個影子或形似自己。一般情況之下陰神出入的路徑是在身體前方,就象整個前身脫下來一個影子一樣。人易隨景而易其心。不易由反思而“德”其心。這是一個靈性的問題,也是人的本性問題,牡丹好孤芳自嚐,公雞好自鳴得意,狐狸好自作聰明,狡兔好穴住三窟,朽木好自怨自艾,人心向外,好完美至極。人如果把萬物作鏡子實質就是常備道心。道藏於至樸至簡的萬物萬象中,而人卻很少有留心與自己聯係起來的,做到這一點,隨時的善念就在其中了。”

  天歌笑道“修行上的那些事,俊彥太子要不淺談一下,自古有著非常神秘色彩的,出陰神以及注意事項?

  俊彥太子道“修行上的那些事,今天本太子我就跟你談一些佛道裏麵有著比較神秘色彩的東西,那就是出陰神(也可以說是靈魂出竅),當今後輩之士修功學道,還是有很多人去學出陰神,更甚者有一些歪魔邪說,流言蜚語,說什麽先做陰神功夫後再轉入陽神的層次,這些所謂的說法簡直是胡說八道,而世人又信以為真,把他奉為箴言,忠言逆耳卻不聽,實在是可笑可歎……”

  天歌說“既然這是胡說八道,正解是什麽呢?”

  俊彥太子道“就告訴你;此乃是五仙最下等的鬼仙之流,什麽是鬼仙?雖名字帶有仙,實際本源還是鬼,乃是心死神活,心若死灰,身若槁木後有一飄然之物名為陰神出體,最終不入三山,於人世間渾渾噩噩,漫無目地的行走徘徊,到最後魂飛魄散。消散於人世間當中。當今佛家坐禪,最後都出此陰神而不知。(佛家自五祖後,多落頑空,而道家則多落於後天,二教哀敗,不免唏噓)出陰神其實是學死,修行之人不學生反而學死,這是為哪般啊,自古大德聖賢痛斥此法,而後輩修功之士,卻個個像得了真傳一樣,個個心高氣傲,修功要不得狂妄,要不得自傲,更要不得妄語,這些皆是修行當中的障礙,修功不靠言語包裝,是什麽境,言語中自然流露出來,修行者的一言一行絕對偽裝不了功境的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