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道號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06
  天歌心想,小時候家裏,吃席的時候,好多老人,都是吃素的,吃素的那些都說是居士,這居士,到底是屬於道教還是佛教呢?

  天歌說“太子殿下,居士到底是信仰佛教還是道教的呢?”

  俊彥太子道““居士”的含義頗為寬泛,既可以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也可以指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或是文人雅士的自稱。而“道士”則是信奉道教的教徒,以從事道教活動為職業。“居士”一詞最早出現於《禮記·玉藻》:“居士錦帶。“鄭玄注:“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用翻譯入佛經,形容在家修佛的人。居士有三種含義。”

  天歌說“哪三種?我小時候,見過居士都不吃肉,隻吃素……”

  俊彥太子道“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語gr!ha-pati,巴利語gaha-pati的中文意譯,佛教西漢時期傳入中國,在家修佛者就稱為居士。”

  天歌說“道教中的居士又是什麽意思呢?”

  俊彥太子道“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來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為居士,亦有稱女在家修道之女子為居士者。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禮記·玉藻》“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等等。的教徒的通稱。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於道教這一稱謂。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龍門派祖庭龍門洞一代中興監院閻崇德道長,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天歌說“好像還有高功呢?”

  俊彥太子道“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天歌笑道“那道長呢?”

  俊彥太子道“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道士是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道士之稱始於漢,當時意同方士。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禮儀,自覺自願地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道土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播者,又以各種方式,布道傳教,為其宗教信仰盡職盡力。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坤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天歌說“道號是道士的稱呼嗎?”

  俊彥太子道“指道士的尊號。據個人興趣有自己取。一般的道號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等居多,比如純陽子(呂洞賓)、鬼穀子(王禪老祖)、三豐子(張三豐)、紫yang山人(張伯端)、水鏡先生(司馬徽)、玄真道人(宋濂)、臥龍先生(諸葛亮)等等,大多都帶有本教派思想理念的色彩。當然也有很多信眾居士用道號的,比如鐵冠道人(蘇軾)、觀弈道人(紀曉嵐)等等,不帶“子”也可以,但原則上沒有男女差異。神仙聖號上,一般男稱“天尊”,女稱“元君”。另外,男性道教出家人叫“乾道”,女性的叫“坤道”;一般不稱“男道士”或“女道士”,因為“士”一般專指男性。稱呼女道長為“坤道”,道士尊稱為“道長”、“高道”或”高道大德“。”

  天歌說“對了,殿下,為什麽道教的口訣不輕傳,道法不亂授?”

  俊彥太子道“有一道士,夕年訪道,虛懷若穀。不管所遇之人,是正道、是旁門、是邪術、是大乘、是小乘,總以得到口訣為最後之目的。故凡關於口訣一層,耳中所聞者,實在多得無以複加。雖不能說白費光陰,徒勞心力,然在他所得的口訣中。百分之五十,都是怪誕鄙陋,不能作用的。又有百分之二十。雖然能用,而無大效驗。其可以稱為真正口訣者,僅百分之三十而已。僅此百分之三十,尚有上中下三等之不同,難以一概而論。後來他對於口訣二字,著實有點厭聞。俱因多年閱曆,刻苦研求,遂發明口訣不肯輕傳之理由如後為傳道之師者,亦有三等資格。第一等是已經完全修煉成功的人,或是古代聖真之化身。第二等是一半修煉成功的人,其上之生理,與凡失絕不相同。這兩等人,傳道即傳道而已,沒有什麽交換條件,亦無須要凡人去幫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