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關乎你我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00
  天歌說“求神仙居然沒想到這麽複雜,不著急了,還不如不去了,求人的事,總是欠人情,還說了大部分剩下哪裏管人間疾苦,都不會管人的,所以大部分人也就不研究怎麽求神,求的那麽複雜了……”

  俊彥太子道“怎麽一點耐心都沒有,還指望著天上掉餡餅來,老天爺哪裏,有那麽大的心思,每天給人掉餡餅呢?”

  天歌笑道“嗬嗬,太子殿下言之有理,說的對極了!這天底下哪裏來的餡餅呢!就算有,還有看臉吧……”

  天歌心想這看臉,是真的看顏值這些是看一個人有沒有積德行善,老天爺才會不會幫助他,如果是一個作惡多端惡貫滿盈的人,老天爺哪裏又能管得了他呢,怎麽可能給他掉下餡餅來呢,就算是他求的再怎樣真心,又怎樣懂懂規矩,哪能就幫了他呢!

  俊彥太子道“看臉?”

  天歌說“呃,嗬嗬,在流行的一句話看點的話,就是說看顏值,不過我現在說到這裏並不是臉,臉也不是顏值。唉呀,我說的意思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功德,有功德的話老天爺才會給他掉餡餅吧,不然的話,怎麽可能給他叫餡餅呢,就算是他走的程序都對,是不是這樣呢?”

  俊彥太子道“當然除了在參加齋醮儀式,我們虔誠地履行這一些科儀步驟外,皈依道經師寶修真悟道、走進道教宮觀聽聞正法、誦持玄門經典善書、利用網絡平台宣傳正教福利眾生等等,都是對神仙對道的支持。隻要誠心許願,祖師神仙都會感應。”

  天歌說“殿下還沒有回答我,到底神仙許願成功,的話都是去看臉,還是沒有看呢?”

  俊彥太子道“一陰一陽之謂道,說的那些都是佛家的思想,隻要人欣賞,我們中國的道教講究的是陰影陰陽之味道,有好人的同時就有壞人,怎麽就非得老天爺非要給這行善積德的人講下麵嗎?行善積德的人不尊重老天爺呀,老天爺為什麽要尊重他呢?你就說得公平一點,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還講究什麽東西,這壞人的話他沒有壞到一定的程度,就算是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也該有他應得的報應,也不見得是老天爺就不給他餡餅吃的,那又怎麽維持這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平衡呢!”

  天歌說“這樣說來說的好像有一點道理,不然的話老天爺就不會生壞人了,幹嘛要生壞人再來搗亂好人呢?那老天爺是不是太過偏心,如果老天爺把孩子生下來的話,又不管不問,讓壞人全部都自生自滅了,那怎麽維持這陰陽之味道了,還不如不生就好了,不生的話就沒法維持,一陰一陽之謂道了,這句話我好像聽明白了……”

  俊彥太子道“人要懂,“三順”,關乎天地,關乎情理,關乎你我!《易經》中說“君子以順德”,意思是說謹慎自己的德性,不斷修為,才能成為高尚的人。一生要修持這樣三順心順、言順、事順。修養好了這些,人生才會有美好,有所成就。心順,學會修養和把控自己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麵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製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意思是說,順境的時候不要狂喜,遭遇侮辱的時候不要發怒,隻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

  天歌說“我明白了,順心,就是能控製和把握自己,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

  俊彥太子道“在唐朝武則天時代,丞相婁師德就具備這種境界。曾經有人罵他“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走路慢。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丞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麵衝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幹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幹。”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狄仁傑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憑著“心順”,在酷吏橫行、官員大清洗的時代,婁師德不但沒有被治罪,壽終正寢,還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修持好了內心,心平氣和,就不與瑣事較勁,不與挫折較勁,不與不愉較勁。心無外物,看得開,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生活也才順暢,人生自然福氣滿滿。言順,和為貴,處處貴。我們生活的世界時刻與人交往與聯係,遇到問題借口少一點,對人謙和,言語和順是的第二件要學會的事。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諸事也才順利。《詩經?大雅?板》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意思是說宏觀上君主治理國家要從言辭上對百姓尊重,才會讓人臣服。荀子勸學也從細節上指出這樣三點“來請教的人,禮貌恭敬,才可以同他談論道義方法;言辭和順,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條理;樂於聽從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精義。”

  天歌說“不同的處事方式,成就了不同的後果。好話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好說話,心底有愛,口中有德,是人間善意的守望。言為心聲,與其讓人聽了心生厭惡,不如把話說好,讓人如沐春風。事順,頂級的眼界,是順時而動。《三國誌》中說“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聰明的人都具備頂級眼界,懂得順勢而為。他們洞悉命運一部分自我能夠把握,一部分卻是天意造就。能把握的就得到,無力逆轉的,順其自然失去不強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