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人之生也柔脆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74
  俊彥太子道“心美確實重要,不過對於女人來說,永遠都比不上容貌美更重要,那怕容貌並不能長生不老,有時候還會成為修仙得道的絆腳石,害的人不能成仙,也在所不惜!”

  天歌臉紅道“太子殿下,此言差矣,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容貌都不顧了,那她的心豈能是美的,早都沒有心思打扮自己了,何況去用美好的心靈去想事情,或者是做事情或者是麵對這個美好的世界,我覺得太子殿下說這些話是不公平不對的……”

  俊彥太子道“心美確實重要,發掘內心的財富,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如信仰、智慧、慈悲、道德、精進、喜舍、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

  天歌說“可是我覺得,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道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道就在心中,真正的道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俊彥太子笑道“可是你自己說的要去掉我執,那你執著於容貌的漂亮與否,豈不是也算是內心的執念麽?”

  天歌說“修行和工作生活,本來就沒有什麽衝突和矛盾,就算是漂漂亮亮的活在一輩子,然後再去修行豈不是更好麽,就像是神仙挑選個喜歡的坐騎,還不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俊彥太子道“嗬嗬,說的也有幾分動道理……”

  天歌說“我小時候看唐僧的坐騎“白龍馬”,就覺得為啥,龍要變成馬來騎呢,可是唐僧咋沒騎豬八戒,還不是愛美之心麽!”

  俊彥太子嗤笑道“白龍馬可是一條血脈純正的真龍呀,堂堂西海龍王三太子熬烈還那麽帥,與其說唐僧是騎馬去取經,還不如說他是騎著一條龍去的,龍族是妖族中天生的皇者,高傲的龍族是不會做別人的坐騎的,要不是唐僧這家夥的身份是如來佛祖的弟子金蟬子轉世,想騎龍,估計會被小白龍給一口吞了,不知道觀音菩薩許諾了熬烈什麽好處,或者說熬烈在鷹愁澗絕望了,想獲得自由,畢竟龍族的壽命悠長。”

  天歌說“你看你過這個電視劇?”

  俊彥太子道“看過這本書,把道教貶低了,都是佛祖的能耐,嗬嗬,可笑至極,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將道家理論與鬼神巫術、神仙方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特的宗教神學體係。儒家和道家分別是父權製和母權製在文化觀念上的不同反映,儒家尚剛知雄崇陽,道家貴柔守雌主陰。”

  天歌說“我也是這樣簡單,道教一直說陰陽平衡,那女人在道教的地位如何呢?”

  俊彥太子道“道教以“陰陽平衡”、“貴柔守雌”的原則為指導,特別反對殘害婦女。《太平經》說“今天下失道以來,多賤女子,而反賊殺之,令使女子少於男,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天道法,孤陽無雙,至枯,令天不時雨。女者應地,獨見賤,天下共賤其真母,共賊害殺地氣,令使地氣絕也不生,地大怒不悅,災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在道教裏,女者應地,女性象征大地,對女性的迫害就是對地母不尊。如果地氣斷絕、地母發怒,就會有災害發生。這說明道教認為不尊重女性,不給女性以相應的社會地位便不能“與天地法相應”。道教從宇宙論的高度為婦女地位定性,女性作為人類社會中陰的象征,也是“道”的體現。《道德經》中的母、“穀神”、“玄牝”、水、柔弱、慈、儉,無不與女性有關。老子認為,母是根,女性是本,宇宙萬物是作為大母神的“道”創生的,宇宙創生前的混沌狀態與嬰兒誕生前的母胎狀態完全一致。”

  天歌不敢置信道“你確定,這話是老子說的,道德經不是老子寫的麽,那這話出自道德經……”

  俊彥太子道“老子以“穀神”、“玄牝”來證明道的本源性、永恒性,“穀神”、“玄牝”代表女性或其生殖器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把山穀喻為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喻為天地之根,生出天地萬物,綿綿不斷,用之不竭,認為女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穀神”為什麽“不死”並成為“玄牝”呢!是靠水。與“道”同質異構的水是“綿綿不絕,用之不勤”的。張道陵在《五鬥經》中,將北鬥星奉為眾星之母,“北鬥”是陰,主水,是女性的象征,在道教中受到普遍的崇拜。老子主張把女性的陰柔之美德用在政治、戰爭、人生上,肯定女性的直覺能力,欣賞古代女性“足不出戶而知天下”的認知方法,讚美萬物之母“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老子提出了“牝常以靜勝牡”的觀點,認為女性在某些方麵還勝男性一籌,能以靜製動,常常能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老子常說的柔弱不是軟弱,而是柔韌,是生命的底蘊深厚、堅韌不拔,對外力的衝擊有較大的彈性,適應環境的能力強。”

  “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道教受道家崇“陰柔”思想影響,以女性的柔弱為貴,要求人們保守雌性特征,“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道教崇尚不爭和柔弱勝剛強。爭奪激烈、代價巨大的“以兵強天下”遭到道教的反對。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