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套我話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0      字數:2143
  禦瑤盤反問道“嘿嘿,你說的倒好,那你懂什麽呀?你要是懂的話,你來講呀?我看你就是什麽都不懂,所以才在這裏假裝問我,就在這裏套我話呢?”

  天歌說“誰說我不懂的,我怎麽就不懂了!……”

  “嗬嗬,你要是懂的話,那你為什麽不說呢?你倒是說說呀?你說了我還有什麽不信的呢?”

  天歌說“就算是我說了你也不會信的,又何必自找沒趣的這裏給自己添堵呢!”

  “嘿嘿,你說呀,你要知道的話你就說了,你不說我怎麽就不行,你說我就信我了,你快點說……”

  天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生混沌一氣,一氣分剖陰陽,為一生二;陰陽運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滋生,為三生萬物。萬物涵養陰陽,即負陰抱陽,萬物在衝和之氣(道氣)中得到統一。由此可見,無形大道化生了有形萬物。神仙作為無形大道的象征,他是有形的,就是說無形大道同樣衍化了有形之神仙。在這中間,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天歌心想自己知道的也就隻有這麽多了,一生二,二生三而已,不過,被這家夥逼成這樣,不說也不行呀!還是說出來嚇唬嚇唬他的好。

  禦瑤盤說“嗬嗬,說的挺好,知道這些也夠了,道教認為道衍化了神仙。在道教中,是道的存在形態,是事物不同層次的中介,是組成有形之物的“質料”,是天、地、人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普遍聯係物。在道教修煉中,是形和神的中間層次,他聯係著先天和後天、人的中樞神經和自律神經,是由道術轉入仙術的中間環節。總之,道教認為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通天下一氣耳,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萬物皆須而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皆由主宰。在人體中,既聯係著形,又聯係著神,因之通暢既能修形也能修神。”

  這個有時也稱為道,它即源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平經》對其發揮道萬物始於元氣,天地萬物莫不受其而生。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天而名天一,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地二,上天下地陰陽合施生人,名三。三統共生,長養萬物。元氣派生的天地陰陽之氣皆有情有義。陽氣“好生”,陰氣“好殺”,合則萬物化生。元氣勝天道。

  後來唐道士吳筠的《玄綱論》稱“道為真一。太虛之先,寂寥空無,至精感激而生真一。真一運神,而元自化。元為無中之有,有中之無,曠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朕兆於此。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味之氣積而為地。”杜光庭亦說道即,又稱精或元。道本無形,莫之能名,為虛無之,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

  天歌說“嗬,這樣嘲笑我,難不成你能說出更好的見解?”

  禦瑤盤說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變而有物。道為虛之虛。無之無,自然之自然,混洞太元,冥寂淵通,不可名言。然而動出變化,謂之混沌,即一。渾沌一,相離散生清、濁和三氣,各為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化生。張伯端《悟真篇》則以宇宙生成理論作為其煉養學說的基礎,將道與萬物的關係闡發得淋漓盡致,說“道自虛無生一,便從一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樣就將無形的道與有形的萬物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因為有生,萬物有活。道生化萬物以後,萬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以道為榜樣,努力踐行大道。”

  天歌說“宇宙有道,各星係與球體之間按照一定的定律運行發展。這個定律被稱為暗物質、暗能量。微生物有道,在肉眼看不到的環境裏有序地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這個有序被稱為種。生物有道,在自然環境中有規律地發生、發育、發展、消亡。這個規律被稱為基因。植物有道,在陽光下、土壤中、水裏有序地繁衍生長。這個有序被稱為光合作用。

  動物有道,在大自然中有規矩地繁殖生育,傳承衍生。這個規矩就是適合生存。人有道,在自然界中有常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這個有常就是精氣。”

  禦瑤盤說“人是宇宙萬物之靈,依道而行可上曉天文,下知地理;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可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可通天達地,出入幽冥;可身心健康,長生久視。因此,人要活,必須重視生。重生、樂生是衡量人有無道有的標準,也是道教化人的基本原則,”對生命價值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是道教化世人始終不渝的傳統。《道藏》中首部經典《度人經》開篇便強調“仙道貴生”。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卷114說“要當重生,生為第一。”後來進一步發展為《老子想爾注》第25章說“生,道之別體也。”劉宋時期《三天內解經》則宣稱死王不如生鼠。隋唐之際問世的《太上老君內觀經》把道教化世人的理想追求概括為“生道合一”。”

  事實上,中國古老的道教自其產生便是一個重視人的現實生命的宗教,所以重生、貴生也是道教的一個基本特性。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萬物中又以人之生命最為寶貴,“天地之大曰生”,“生”與“道”是合一的。道教的各種經典中無不把“貴生”、“重生”和“養生”的思想作為其闡述的基本內容。在道教看來,生命是最可貴的,希望人人都能盡其天年,以至長生久視。道教《五符經》認為“天生萬物,人為最貴”。《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亦說“夫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抱樸子》說“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經》則說“德莫大於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