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看淡名利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0      字數:2075
  天歌笑道“在西方,看一個人是不是有修養,他們主要是看一個人有沒有信仰,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則這個人的道德則有點讓人不太可信。所以他們的總統上任時,就會有一個信仰的表示,即將手放在《聖經》上麵宣誓。當然,我們信仰道教,則用不著將手放在《道德經》上宣誓了,隻要我們做一個有利於社會、家庭、個人的事情,就是算有道德的人了。因為我們會按照道教濟世利人的宗旨去行事,我們會將信仰道教的思想付諸於行動!”

  小蘭笑道“信仰道教會讓我們正確看待名利。對名聲來說,好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頭地,光宗耀袓。或是寄希望於後代,望子成龍。所以,一些人,一生為了名聲,付出很多的心血。有的人通過努力確實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麵卻失去了很多。而另一些人也有努力,但結果並不是很理想。對名利看得開的人,可以達觀人生。而一些看不開名利的人,在自己付出了努力而沒有得到理想的收獲時,覺得好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確的看待名呢?人們認為幸福的事情都是幸福的嗎?”

  天歌說“我有兩個同學,都考上了大學,有兩個女同學甲、乙是好朋友,大學畢業後留校當老師,很幸運,每人都生了兩個兒子。甲的兩個兒子很爭氣,都考到美國留學了,乙的兩個兒子“不爭氣”,全都做了“的哥”,你們說甲、乙誰自豪?人們都羨慕甲,說你真好,兩個兒子都考到美國留學了。但是遺憾的是,甲並沒有感到開心,反而是乙的兩個兒子每逢節假日就開車看自己的母親,接母親出去玩,大事小情照顧得非常好,乙日子過得非常開心。”

  甲非常羨慕乙,所以是好是壞還不知道呢。也許你說,不要緊,甲移民到美國就行了,就能享受天倫之樂了。我告訴你,是好是壞不知道呢,你把一棵老樹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它根本活不了。甲適應了本處的社會、生態係統,到美國後水土不服,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孤單,她總不能每天傻呼呼吸點兒空氣,啥也不說吧,那不成了地下老鼠了嗎?家鄉就是世界最佳的人居地方,你移民到美國幹嗎去?

  美國哪有黃河,有湖沒人看,沒人看的地方你看它幹嗎?你總不能每天對著水發傻吧!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要改變對事情的態度。所以,出國了,有了名利了,是好呢、還是壞呢?也許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吧!

  孟昶笑道“名聲有好有壞,好的可以讓人流芳萬古,壞的足以讓人遺臭萬年。好的名聲足可以移風易俗,足可以起教化世俗的作用。而壞的名聲如果不加以製止,則會對社會有著不好的影響。但是對於名利,可能好多人都會講,一定要看淡名利,不要去爭名奪利。其實這表麵上有道理,但實際上講不通的。如果一味放棄名與利,這不一定是完美的人生態度。名與利,本身沒有什麽好與壞,隻是我們在運、用“名”與“利”上能力如何了。”

  小蘭笑道“因為名與利隻是一種“工具”,隻是使用者的水準高低不同罷了。因為名與利用得好可以造福於人啊,可以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啊。如果一味的逃避名與利,其實這並不是道教的理論。因為“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逢累而行”。當一個人有使命出世來做事時,應該不要逃避,而沒有使命出來做事時,也不要抱怨懷才不遇。還有在黃石公的《三略》中的中也有講“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於已,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於後世。”

  意思說匿名隱居心懷大誌的人,時機到來才肯出仕任職,所以能獲得群臣之上的高位。遇到誌同道合的“上司”,便能建立卓越的功勳。所以他們的誌向高遠而美名留芳後世。在《道德真經》裏也有講“動善時”之論。即要把握好時機,做事情才能有好的收獲。因為好的名聲可以成為正義的動力,可以鼓勵大家一起奮發向上。如果有大的利益則可以讓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更好的改善大家的生活水準,這為什麽說“名”與“利”就不好呢?

  孟昶說“有一種觀點,我們很有必要改變一下。是什麽觀點呢?就是作為一個正義的人,一心為公的人,一定不要放棄對名利的使用權。就如一個宮觀的主持,如果是一個好的主持,他會為了宮觀的發展而努力,會為教門的興旺而盡力。但是如果一個不好的當家則會隻知道自己的個人事情,而不管大眾的疾苦,也不管我教的興衰。這樣的宮觀主持,給他好的名與利,隻能會讓我教門失去更多的良好形象,在社會中造成更多不好的影響。”

  天歌心想,如果一個像包公一樣正直的人,能在一個好的工作位置上,他一定會將自己份內之事做得很好。因為他公正而有利於國家,得到好名,有何不可以呢?像這樣的名聲,難道我們說沒有用嗎?更何況道教的義理還講“遏惡揚善”呢。即對於不好的事情應該要遏製,對於善良美好的事情,我們應該加以發揚光大。所以,信仰道教的人應該正確的看待名與利。

  小蘭說“我們看淡名利,不要被名與利迷住就行了。有的道人剛開始負責管理一點事情時,還可以保持著謙虛的態度,而時間久了,有些收獲了,受到一些人的讚揚後,自己有了好名聲,就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了。慢慢的,對人也不太客氣了,自己也慢慢的驕傲起來了,最後由於自己的驕傲而失敗了。其原因就是他們不能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說的“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能謹慎的對待事情的開始與結果,就不會有太多的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