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無所不能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0      字數:2089
  天歌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指“無所不能、超脫輪回、跳出三界、長生不死”的人物都是神和仙嗎?”

  小蘭笑道“道教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神仙是得道之人,是與大道合真的聖人,動合無形、出有入無、不死不滅。《洞元自然經訣》曰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孟昶笑道“人壽有終,地壽有終,天壽有終,仙壽無終,真與道合,壽則無數,所謂長生久視,壽曆無數無極也。神仙是道教特有詞語,神仙乃性命雙修(身心雙修),道教主張形神合一。與佛教修陰靈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

  天歌說“那外星人是不是神仙呢?……”哪些開著宇宙飛船和不明飛行物飛碟,的ufo,是不是神仙呢?

  小蘭笑道“外星人”不是神仙、“佛教仙”不是神仙、“鬼神”不是神仙、“天人”不是神仙、也不是“日本仙”,這些統統不是神仙。勿混淆,不是一類。”

  天歌心想這小蘭跨時代還知道日本?我去,看樣子,他知道的比自己想象的多得多了,不過她生在這個時代,也不見得她就不知道啊,已經什麽年代了呢。

  孟昶笑道“神話中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的人。”

  天歌突然想到,成仙之人是道教的。那佛教的佛,你底是不是神仙呢?

  天歌笑道“佛是不是神仙呢?”

  小蘭笑道“欲逃空虛脫鬼關出陰陽陶冶之外者,其道有二1、煉陽神者本之於天,道在衝舉,謂之仙,故曰天尊。2、修陰神者本之於地,樂於寂滅,謂之佛,故曰世尊。”

  又說“中國曰大道,西佛曰佛法。皆有大乘小乘之基,皆謂之曰道。這道之一字,自古未有。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強字之曰大,故有大道名焉。”

  孟昶說“按《周易參同契·內傳》曰九地之下無陽精,純陰濁魄也。九天之上無陰鬼,純陽清氣也。有修積陰之氣者,蓋棄陽氣而中無修煉之妙,性定而歸寂靜(寂滅),故死而無生(不生)為善,變清靈之鬼(佛)。”

  小蘭說“有修純陽之精者,謂存陽神而於中煉妙物,故得全其身,有生而無死,為凡天之上純陽真仙也。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修丹之士練純陽,之真精變化為純陽之身,飛騰九天之上,乃從其類,故曰上升。且九天之上無純陰,乃純陽之境,出乾坤陰陽陶冶之表,故壽無限數,非有墜也,非有數也。煉陰之形,永沉九地之下,同於無數也,故同乾坤之內有數之物。且上天純陽真精之仙與下土定寂(寂滅)之鬼(佛)明有優劣等論。

  又說“純陽之真(仙)無死數,積陰之鬼(佛)無生數。惟陰煉陽,真陽煉陰,其二法俱出天地之外,無常數也。故曰;大道生吾身,陰陽運吾質。寄身天地間,死生平經曆,死生中有門,門路各分別。一門陰靜中,於中有靈寂,修成陰中神(佛),此是西胡術。”

  孟昶道“道教與佛教問世間誰人無憂,唯神仙逍遙無憂。大羅金仙居於大羅天,不老不死,永不輪回、永生不滅,仙境極樂,無所憂愁。紅塵凡人居於地界,順生應死繁衍不息,得失苦樂交熾。對修真者而言,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在時間長河中不過轉眼雲煙,隻有跳出三界六道,飛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恒的追求。”

  神仙動合無形、出有入無、湛若虛空、一相無相、法力無邊、化身無量、與道永恒。“若能研習透徹道法,就能上為天皇,若能深入理解道法,就能下為君王,若能修真合道,就能超越生死。

  天歌說“世上之人皆不能免於一死,隻神仙才能獲得永生。”到一個沒有任何紛擾的地方,進入一個通往無窮無盡境界之門,去遨遊沒有終極的曠野。與太陽和月亮一起放射光芒,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

  小蘭笑道“道教一向主張性命雙修,形神俱妙,白日飛升,必須修性和修命一起修煉。仙道所修者為陽神,佛徒所修者為陰神。陽神者,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出有入無,永恒不滅,聚則成形,散則成炁。陰神者,不過清靈之鬼也。紫陽真人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致之地,真神現形,謂之陽神。”[5]

  “其修持之人(指佛徒),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誌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故神仙不取。”鬼仙之流,仙界不錄,故不能往來十洲三島,神仙福地。”

  天歌心想中國神話傳說中指一些具有無所不能、並且跳出三界、永不輪回、長生不死的聖人;

  小蘭笑道“中國神話中指修煉得道,而無所不能,超脫塵世、跳出三界六道的聖人。《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說文解字》“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製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著有《抱樸子》一書,認為山林是道者避隱合藥之處,強調說“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淨也。”(《抱樸子內篇·卷十,明本》)又說“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抱樸子內篇·卷四·金丹》)他認為歸隱山林是一件很莊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為合藥之所”,是他選擇煉丹地,的主要外部條件。他認為宗教是神聖的作業,還“宜入名山”,遠離俗人。為道之士“莫不飄渺絕跡,幽隱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