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三章 找不到個會拍電影的?
作者:植閔      更新:2020-05-18 12:59      字數:2104
  胡新辰無奈的苦笑一聲:“你這句話的意思就像是再說,中國十幾億人難道還找不到十幾個會踢足球的人!”

  “話不是你這麽說的,能不能從中找到合適的,不能從總人口裏麵找,而是要從各自的人口裏麵,比如踢足球的有足球人口,派電影的有電影人口。”

  毛楠楠虛心的看著胡新辰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胡新辰繼續道:“中國內地電影起源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真正開始有了發展那就是千禧年了。”

  “但是這些年中國的大導演們,擅長的類型雖然越來越豐滿,但是在科幻電影這一塊,卻一直都是一塊短到不能在短的短板了。”

  “在這片好萊塢大導們的自留地中,中國導演很難出一個真的適合指導的人才,更別說空幻世界還是一部架空世界如此宏偉的小說,一般導演就更不行了!”

  本來以為選個導演就是直接拿著名單點兵點將,但是沒想到現實卻是這麽的麻煩,毛楠楠感覺自己還聽胡新辰這麽說下去的話,都快要瘋掉了。

  於是他立刻喊停,然後帶著同情的眼神看著胡新辰:“好啦,師傅你別說了,我現在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了,那這個導演這麽難找,是找不到了嗎?”

  胡新辰白了毛楠楠一眼:“要找肯定是能找得到的啊,隻是我和馮剛還有王忠都不希望敷衍了事,畢竟你招人的時候隨便,到時候上映的時候票房找的也很隨便。”

  “其實今天開會的時候我倒是有留意到他們說過的一個人,我覺得還蠻靠譜的,他叫郭陽今年38歲,是南加州導演係畢業的。”

  “後麵又去法尼亞大學進行了表演係的進修,算是一個標準的海龜高材生,回國後本來勵誌成為中國的斯皮爾伯格或者是詹姆斯卡梅隆。”

  “但是卻因為國內的這個科幻電影實在是有些爛泥扶不上牆,加上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青年導演,所以可想而知這日子過的肯定是很慘的!”

  “這倒是很像那種勵誌故事的開頭,但是這樣一個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的導演,你憑什麽說他能行啊,難道就真的跟王菲唱的,隻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就沒能忘掉他的容顏?”

  胡新辰被這小妞說的都有了畫麵感,好像自己已經化身為了一個基佬一樣,於是乎他立刻狠狠的瞪了她一眼,趕緊阻斷了她心中的腐蝕情況發展。

  “想什麽呢,他又不是一個膚白貌美櫻桃嘴的妹子,快四十多歲的謝到這胡新辰頓了一下,然後繼續道:“不過你要說看的話,他還真是有吸引我的地方,不過不是他個人,而是這個!”

  說完胡新辰便打開酒店提供的筆記本電腦,連上網然後在百度上開始搜索起一個叫做玩具世界大戰的視頻起來。

  當他找到這個視頻後,立刻點擊觀看起來,很快電腦屏幕上邊開始出現兩個國王利用象棋來代替真的士兵來開始運籌帷幄的打起仗來。

  雖然這部微電影時間很短,隻有短短幾分鍾,而且製作起來也不是很精細,但是最讓胡新辰為之動容的就是。

  他在這部電影裏麵所增加了都是一些未來戰爭的畫麵,裏麵甚至還充斥了許多好萊塢永恒科幻經典,星球大戰的一些元素。

  讓即便不是忠實科幻迷的胡新辰看完後,都仿佛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試想,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麽?一是特效,這是必須的,畢竟要是沒有真實到身臨其境的那種代入感,觀眾憑什麽給你買單呢?

  然後就是劇本,一個好的劇本是電影的最基本條件,這點不管是國內還是好萊塢,又或者是歐洲電影,都是一樣的。

  最後第三點很多人的意見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覺得是演員,有的人覺得是導演。

  但其實胡新辰覺得應該被他們很多的說法總結起來,應該稱之為一種態度,一種劇組從上到下都想要做出一部真正能得到觀眾認可,並且能走出國門的電影。

  他在網上查閱了許多關於郭陽的資料後,發現他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想要做中國科幻的第一導,幫助中國科幻開啟屬於自己的元年,隻是他的這些豪言壯語一直被人當做是茶餘飯後的一種笑談而已。

  而回國這麽多年,時間在變,觀眾甚至都在變,但是唯一不變的卻是他的這份執念。

  即便是在最近的微博發言上,他還在感歎屬於中國的科幻電影,到底什麽時候能夠到來呢,如果有他真的很希望成為第一人。

  幾乎不用去想,這篇微博下麵的留言肯定是本地的好萊塢科幻迷們一致的嘲諷,認為他這是在炒作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雖然偶爾也有一些愛國主義者去替他辯解,但從他們說出來的話中就不難看出,這些人也並不是真的看好郭陽看好中國科幻,隻是單純的看不慣那些崇洋媚外的人而已,才出來對線的。

  隻不過,在當下現實所導致的情況下,這些偶爾幾條評論也並不能改變所有,一般進行到最後的結果就是評論區一邊倒。

  畢竟郭陽自己有的時候也會親自下來對線,一條條的回懟過去,給這些人列舉中國科幻電影的可能性。

  但隻是就跟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說了別人不願意去承認的事實,人家還跟脫氧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裏麵呢,根本就當不知道。

  這些內容看在眼裏,都讓胡新辰想起了當年我國偉大的空氣動力學專家,現代載人航天奠基人錢老回國的時候。

  他也曾經帶著幫助中國推進氫彈原子彈的艱巨人物前行,當時美國人普遍認為,在各種技術匱乏,甚至連零部件都不能自給的情況下,是肯定不可能製造出來。

  但事實證明,人定勝天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在所有科研人員以及軍隊士兵們,還有那些後勤人員的辛苦努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