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幾素贛菜得好評
作者:公子聽雲      更新:2020-05-16 18:08      字數:3511
  等薑聽雲說完,大家商量了一下。張恩齡本來就是江西人,南昌萬壽宮的淨明宗又是道教正一派門下,對遊萬壽宮沒什麽興趣,但被許至川拉著去當向導了。

  小和尚禹淨精力充沛,昨天雖然來了這裏,但是光陪著史蒂夫牧師逛小吃了,並沒有進萬壽宮,所以也跟了去。

  周老六從村子跑出來後一直沒有好好休息過,艾米麗體質雖比普通人強上許多但現在畢竟有了身孕。薑聽雲給他們兩個在後院安排好了休息地地方。

  白合清從牛皮紙上裁下來幾張小塊的,謄寫了幾張縮小版的地圖以便大家隨身攜帶。

  待將其他人安排妥當,又核實了一下禹淨餐食上的忌諱,薑聽雲來到廚房。他先把徐三爺的那個大碗仔細地刷洗幹淨,然後用一塊幹淨的棉布擦幹放到一邊。

  離四點還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了,薑聽雲就開始準備晚餐的食材。

  薑聽雲是一個很精細的廚師,但也是一個很慢的廚師。出家人本不應該將如此多的精力放在口舌之物上,但是周圍已經很多年沒有人去規勸他潛心修道了。

  因為,如果萬一規勸成功了,大家就再也吃不到薑聽雲做的菜了,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難接受的結果。僥幸成功者會成為諸多位大師、掌門、神父發泄不滿的眾矢之的,這個壓力是任何人不願意承受的。

  薑聽雲喜歡做菜,喜歡用心的做菜,喜歡別人吃到他做的東西後開心的樣子。無論是修行的前輩,還是文人名士,大多喜歡將吃歸為末節。吃飯是為了活著,然後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但是大部分人從來沒想過,一個人如果吃的問題沒有解決好,是理解不了那些春秋大義和君子之儀的。

  華夏國人自古講究禮教,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然而相聲裏有一段叫《吃元宵》說的是:孔子帶著子路和顏回周遊列國,沒遇到懂行的伯樂,結果終於有一日混到了身無分文,餓的前心貼到了後心。

  這時路遇到一個賣元宵的,一文錢一個。孔老先生萬般無奈,趁人不注意在門口的招牌的一上加了一豎,改成一文錢十個。孔先生師徒三人分了十個元宵,自己吃了四個,兩個徒弟一人三個,結果是越吃越餓。

  好在元宵湯不需要花錢,孔子帶著徒弟是一碗一碗又一碗,直到把湯都喝幹了為止。結賬的時候孔聖人從筆袋上拆下了最後一枚當鎖眼用的銅板交給掌櫃的。

  掌櫃的提出異議後,孔聖人讓他自己去看招牌。

  在掌櫃的看蒙圈了,給聖人道歉後,他老人家還不依不饒道:“一文錢十個,這是讀書人積德,不然上麵再填一撇,一文錢吃你一千個。”

  這個故事誠然是虛構的,但是故事說的道理確是不假的:就算是聖人,餓急了也得先顧肚子,別說春秋大義,臉麵都得先放一邊。

  薑聽雲並不懂得民生是國之根本的大道理,更想不到十幾年後有一位叫馬斯洛的猶太人提出了需求層次論,把人的欲望升華成了一個叫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大學問。

  他就是喜歡料理這件事,學習前輩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技藝,更喜歡將對人生和世界萬物的感悟融入料理之中,將傳統進行微不足道又或是精彩絕倫的演繹。

  他真心地覺得料理是門藝術,即使是書法、繪畫,哲學這些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門類,和料理相比都不值一提,料理才是這個世上最崇高、最神聖的藝術,自己情願為之奉獻一生。

  因為禹淨來自的大悲禪院,修的是嚴禁葷腥的佛門禪宗,薑聽雲做飯的時候並沒有放任何肉、蛋和奶類食材,連韭菜、蔥、薑、蒜等也沒有放,僅用素菜做了幾道江西特色的家常菜。

  臨近四點的時候,見大家都回來了,薑聽雲開始起菜。

  先上的是四碟江西小菜,同時給每人上了一碗江西特色的木瓜粉。

  薑聽雲道:“麗姐和禹淨都是第一次來江西,先嚐嚐我們江西特色的小菜。口味有點重,配著木瓜粉吃。”

  涼拌柚子皮、江西幹涼菜、雙椒大蒜須和酸辣蕨根粉,都是江西尋常的小菜,口味各不相同,但都離不開一味辣椒。江西之地氣候濕熱,自古江西人喜歡食辣椒驅寒。

  木瓜涼粉也是江西非常常見的一道甜品,由木瓜粉製成豆腐狀,放碗裏配上薄荷水、黑糖、蜂蜜及小麻油清爽可口。與尋常的木瓜涼粉隨意搗碎的涼粉豆腐不同,薑聽雲做的涼粉豆腐每一顆都是二點五厘米見方的正方形,透過晶瑩的木瓜豆腐表麵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小塊鮮木瓜果肉。

  艾米麗用勺子舀起一塊木瓜豆腐,咬了半塊入口。半塊豆腐入口後,首先觸及味蕾的是濃濃的木瓜汁水,然後隨著牙齒的咬動,木瓜果肉、木瓜汁和木瓜豆腐同一種食材三種不同形態的食物帶來多層次卻又和諧交融的口感。

  艾米麗看著勺子中剩下的半塊食材,向薑聽雲問道:“第一眼看到果肉,我想你應該是先做了木瓜豆腐的底下部分,然後把木瓜放在上麵,最後再用未凝固的蓋上去。但是如果中間還有液體的話就行不通了。你是怎麽做到的?”

  許至川說道:“是不是和元宵一樣呀,做的時候加糖和豬油是固體,包進去之後再行辦法把他弄成液體。”

  張恩齡說道:“你不是又想吃元宵了吧?那個和這個能一樣嗎?我們江西的木瓜粉是涼的,怎麽加熱?加熱了豆腐不都化成水了。”

  薑聽雲道:“這個需要用我新做的一套模具。簡單的說:第一步要把豆腐做成一個像碗狀的樣子;第二步把木瓜果肉和濃稠的果汁填到碗口中;第三步再把快要凝結的木瓜粉澆到碗口把碗口封住。這個如果給你們看了模具,你們誰都會做。

  不過這個比較占時間,飯館裏用的豆腐一般都是師兄每天早上就做出來。每天賣完為止,限量供應。另外麗姐,你最好先別吃這個。江西菜一般都比較辣,你留著這個還可以解點辣。”

  艾米麗道:“哦,那你再給我上一碗唄。”

  薑聽雲道:“限量供應,每人每天隻提供一份,這是規矩。”

  艾米麗道:“我不是自己人嗎?限什麽量呀?再說了我遠道而來,就沒有點特權嗎?”

  薑聽雲道:“規矩就是規矩,如果一家飯館定好的規矩隨便就能失效,那它和一把沒有準星的槍有什麽區別?”

  艾米麗:“我開槍很少看準星,你不也是?再說了,我懷孕了,我現在是兩個人。”

  薑聽雲心想,艾米麗是懷孕之身,算她兩個人吃兩份也說的過去,道:“得,說不過您,看在您是外國友人的份上,我這碗給您。反正實驗模具的時候這涼粉我也快吃吐了。”

  接著又上了幾樣江西的本地菜:米粉肉、文山雞丁、興國豆腐、井岡山煙筍。菜中的肉和雞丁都是用菌類或者豆腐提前用調料鹵製而成,雖然口感總歸沒有肉類特有的醇厚口感,但是偶爾吃一次也別有風味。

  興國豆腐仍然延續著“舒雲軒”豆腐菜的特點,無縫的豆腐中間夾了香味獨特的蘑菇醬汁。

  “老大,這個蘑菇醬汁用的什麽蘑菇呀?好吃。”許至川一麵問薑聽雲,一麵豎起了大拇指。

  薑聽雲道:“這一種產自雲南的蘑菇,當地人叫鬆茸。新鮮的鬆茸不易保存,當地人通常會做成鬆茸醬或者切片做成鬆茸幹。這個是爺爺去年去雲南拜訪老友的時候帶回來的。萬壽宮那邊鬆茸醬和鬆茸幹還有很多,你們走的時候都帶一些,回去給各位掌門也嚐嚐鮮。”

  因為晚上還有要事,大家吃的都很快。薑聽雲見大家吃的差不多了,就讓後廚把湯也上了,是江西當地家常的糊羹。

  薑聽雲道:“這個糊羹是將香菇、荸薺、冬筍、豆腐、腐竹、紅蘿卜、醬幹等全部切成丁狀,下鍋煸炒之後加入提前用鬆茸等菌類煨好的高湯。

  糊羹的起源還有個故事:傳說朱元璋還沒做皇帝時,一次敗北,逃跑途中又饑又渴。途經一戶人家,找人家討一點吃的東西。這農夫家很窮,看家當兵的也不敢惹,就把剩下的蔬菜、紅薯、蘿卜、加鹽加水煮了一鍋湯給他吃。

  朱元璋當時也是餓瘋了,吃罷便覺得這雜合湯是他一生最好吃的湯。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把這個湯想起來了,於是派人把那農夫找來在做給他吃。禦廚延續原來的做法的同時,又將各種山珍海味的葷菜也切成丁加入湯裏。洪武帝吃後覺得這湯深得朕心,又賜給大臣們吃,後來慢慢傳到民間。”

  許至川道:“北平說相聲的也講過一段,說朱元璋逃跑途中喝的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呀。”

  薑聽雲耐心解釋道:“恩,朱元璋元大都逃跑那次喝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打陳友諒那次喝的是糊羹。”

  許至川又問:“朱洪武不是在鄱陽湖以少勝多勝了陳友諒嗎?”

  薑聽雲對於許理川的刨根問底隻能繼續編詞:“開始的時候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朱元璋隻有二十萬。朱元璋哪打得過人家?隻有節節敗退,最後退到鄱陽湖一帶,吃了幾隻大閘蟹,感覺渾身有力量,然後一舉殲滅了陳友諒你看行不?朱元璋一個和尚起家最後當皇上,中間多打幾次敗仗,多喝幾碗湯這都很正常。”

  白合清實在聽不下去了,見許至川又要刨根問底,對許理川言道:“民間故事,你不要太較真,趕緊喝湯吧。”

  許至川是個一根筋的人,隻有白合清說的話最有用。白合清一句話,許至川便乖乖地悶頭喝湯了,生怕惹她不高興。

  不多時,眾人都已經吃喝完畢。大家馬上換好了黑色的夜行衣。薑聽雲把剛才放在後院的箱子重新放到車頂上,然後讓大家上車開始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