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作者:千年龍王l      更新:2020-05-15 22:12      字數:2513
  不管張煌言怎麽擔心,土改運動還是轟轟烈烈的展開了。數十個工作隊,活躍在齊魯大地上。每到一個村子,先由事先找的人上台進行訴苦。然後就是批鬥大會,批著披著就由文鬥改成武鬥。

  地方的官吏們對發生在眼前的血案,選擇性失明。沒人管那些地主的死活,死一個兩個算是合格。死三個五個算是優秀,全家死光光才算是達到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目的。

  僅僅一個月時間,因為批鬥被幹掉的地主和地主家人就達到了三千多人。

  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由村民們選出生產隊長。工作組監督著丈量過後土地,一一發給祖祖輩輩都渴望土地的佃戶們。

  與地主們的水深火熱相比,百姓們是樂得後腦勺開花。

  土地啊!這東西可是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東西,如今居然真的分到了自己手裏。而且朝廷還不要一個大子兒,每年隻需要繳納收成的三成而已,而且答應租子十年不變。雖然租子也不算是少,但跟地主們的盤剝相比,也算是厚道了。

  群眾熱情極其高漲,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麵。土改運動這場大火,呈燎原之勢肆虐整個齊魯大地。地主們惶惶不可終日,全都是夾著尾巴做人。好多人為了性命考慮,工作組一到立刻把自家賬冊交出去。甚至賄賂工作組官員,隻要不開批鬥大會,家裏的財產隨便拿,就當老子看不到。

  個別不要臉的居然使出了美人計,家裏的漂亮閨女濃妝豔抹的出場,就是為了讓全家不去地府見閻王。

  無論地主們多麽自覺多麽努力,血腥仍舊伴隨著整個運動。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消失在自己的手裏,誰都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

  於是,抗爭不可避免。

  提心吊膽了兩個月之後,本以為可以順利完成土改任務的張煌言,還是接到了一個工作組全軍覆滅。有人揭竿而起,對抗土改。

  既然耍嘴皮子的被殺了,那下麵就由殺手出馬。耿忠明和孔有德這兩個家夥,已經在淄博休養了很久。得知張店發生叛亂之後,兩波人馬第一時間就殺了過去。

  都是殺人殺慣了的,隻要跟叛亂粘上一丁點兒關係。二話不說當頭就是一刀,他們對付那些土匪就是這麽幹的。當然,事後那些人的家產除了交給府庫一部分之後,剩下的都進了這二位仁兄的腰包。

  這年頭都講究經濟效益,沒好處!誰閑的蛋疼滿世界殺人?

  一車車的人頭,在各個村莊之間展示。軍卒們明確無誤的告訴山東地主,這就是對抗土改的下場。耿忠明、孔有德做這些事情非常有經驗。他們以前就是這麽對付土匪的!

  土地分了,那些由說書人戲班子組成的宣傳隊就登場了。一出出新進排練的劇目、段子、在田間地頭演出著。其中一出叫做《白毛女》的劇目,講得是地主**佃戶家的喜兒。最後還把地主喜兒趕出家門,致使那喜兒因為缺少食鹽而滿頭白發。

  這出李梟親自書寫劇本的劇目拍出來,立刻就成了頭牌紅戲。就是扮演地主黃世仁的家夥比較危險,好幾次在部隊演出的時候,演著演著下麵就會有人打黑槍。以至於惱火的曹文昭不得不命令,觀看《白毛女》期間,部隊不得持有武器。

  老百姓就更加別說了,一個個看喜兒看得眼淚吧差的。這麽好的一個姑娘怎麽就被黃世仁給糟蹋了!隨著宣傳隊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演下去,山東地主們都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黃世仁!

  於是對地主老財家的清算就更加凶狠了,甚至傳出了一個叫做周扒皮的地主為了讓長工多幹活,結果半夜跑到雞窩裏麵裝雞叫,好讓長工們早些下地幹活。

  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尤其是其中一些仁人誌士編故事的能力,更是驚天地泣鬼神。宣傳隊的一個叫做熊賜履的青年人,沒廢多大力氣,就借此改編成了一個好聽的故事。名字就叫《半夜雞叫》!

  因為故事非常貼合時代,且符合主流價值觀。短小精幹的《半夜雞叫》迅速趕超長篇的《白毛女》,成為宣傳隊力推的主打作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打響了品牌,創造了口碑。

  “打土豪分田地!”隆武二年最為激動人心的口號,不管是山牆上還是院牆上。甚至山崖上的石頭上,都有紅漆寫成的這幾個大字。

  果然不出李梟所料,廣大的農民對分地這事情煥發了人生當中最大的熱情。他們無比擁護隆武朝廷,緊緊的團結在以皇帝大人為領導核心的領導集體周圍。以前地是地主的,現在地是老子的,誰想拿回去,他娘的就在老子的屍體上跨過去。

  對於貧窮的農民,尤其是赤貧的貧農來說,土地意味著一切。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太窮了。張煌言真的見過,全家就一條褲子的人家。出門需要輪流出門才行,即便是幹農活也得在晚上幹。

  當然,極端個別的例子也存在。

  周村就有一戶姓周的地主,家裏出了一個敗家子。隻要是災年,佃戶們求求少爺少收點租子。周少爺一般都會答應,個別家裏實在困難的,還借出去不少糧食。還傻乎乎冒著鼻涕泡告訴佃戶,今後有糧食就還,沒有就不用還了。

  周老財主氣得腦袋冒煙,為此還動用了幾次家法,嚴懲這個胳膊肘往外拐,吃裏扒外的喪門星。如果不是老婆不爭氣隻生了這麽一個,早就撕碎了喂鷹。

  可周少爺依然故我,後來發展到時不時的偷家裏錢財借機窮人。隻要家裏人有個病有個災,一時錢財上挪用不開,周少爺都會主動上門。放下一串銅錢之後,還是那句老話:“有了就還,沒有了就不用還了。都不容易!”

  都不容易就是周少爺的口頭禪,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夥子,被鄰村的財主笑成了敗家子、傻子、憨貨、腦子進水……反正形容腦子不好使的詞兒,都可勁兒的往這小子腦袋上招呼。後來一位飽學秀才,給這位周少爺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周大傻!(您看準了,不是周大生!)

  大傻兄的名號很快響徹周村,而後響徹淄博。前來觀看的人是絡繹不絕,最後竟然成為了時尚。你說沒見過周大傻,就跟大明人不知道有皇帝一樣。在淄博這地方,這屬於常識範疇。

  拜大傻的名號所累,周少爺年芳十八家庭條件優越,知書達禮待人寬厚的富二代,居然找不到老婆。

  別說找不到老婆,就連上門的媒婆都沒一隻。在地主階層裏麵,這王八蛋屬於是異類。一個敗家子,喜歡接濟懶鬼窮人的囊蟲而已。

  被所有人嘲笑的周大傻,自從工作隊來了之後,再也沒人嘲笑了。

  工作隊帶著大兵進村抓地主,周大傻就帶著老爹和老爹幾個老婆滿村跑。跑到誰家,都會被第一時間拉進屋子裏麵。然後這家的男人就會拿根扁擔,站在自家門口。任憑你說爛了舌頭,就是不讓進。其實進也沒用,人早就從後門不知道跑哪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