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這是一個被隱瞞了太久的秘密
作者:舊夢禦歌      更新:2020-05-15 14:15      字數:4758
  如果你看到了這段話,說明你正在閱讀防盜章節。請前往起點主站訂閱本書,謝謝。如果誤訂了防盜章節,請重新下載,給各位添麻煩了,抱歉。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③,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麽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麵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麽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麵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係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麵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麵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讚美;二是“正言若反”。張鬆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製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曆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鬥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麵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裏,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麵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裏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隻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麽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引語]

  本章繼續討論“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製百姓,都會構怨於民。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評析]

  本章有“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一句,希望人們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護。因為“無道無親”,對萬事萬物都非常公正,並非對哪一物有特別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幫助,是因為他順應自然規律的結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結果。這是向那些剝削者進行勸說,勸他們積德行善不要擾害百姓,否則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他在本章裏特別強調這一點,他說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這肯定還留下殘餘的怨恨,最好的辦法,就是要與人結下怨仇,即要求統治者實行清靜無為之政,輔助百姓而不幹涉他們;給與百姓而不向他們索取;這樣就不會積蓄怨仇,這便是治國行政的上策。否則,肆意盤剝、搜刮,隨意施用嚴刑峻法約束、限製人民,那就會與民結怨,這便是治國行政的下策。

  [原文]

  小國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無所陳之⑧。使人複結繩⑨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⑩,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複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注釋]

  1、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5、徙:遷移、遠走。

  6、輿:車子。

  7、甲兵:武器裝備。

  8、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9、結繩: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

  [引語]

  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村歡樂圖。老子用理想的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鬥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評析]

  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著回複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裏,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凶悍和恐懼。這種單純的、質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胡寄窗說:“我們研究老子小國寡民思想,要分析產生這種理想的階級根源、時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圖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小國寡民是針對當時的廣土眾民政策而發的。他們認為廣土眾民政策是一切禍患的根源。作到小國寡民便可以消弭兼並戰爭,做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便可以避免因獲取物質資料而釀成社會紛擾的工藝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難治的智慧,而且結繩以記事的方法來代替;便可能使人安於儉樸生活,不為奢泰的嗜欲所誘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遠徒,以至老死不相往來,連舟車等交通工具都可一並廢除。他們不了解,廣土眾民政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新的生產關係要求一個全國統一的地主政權這一曆史任務在各大國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記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樂園’中,並沒有甘食美服,也沒有代他們生產甘食美服的被剝削的人。老子作者盡管在世界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觀上特別是在經濟問題的看法上卻陷入於唯心主義的幻想。”這個批評是中肯的。老子麵對急劇動蕩變革的社會現實,感到一種失落,便開始懷念遠古蒙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抵觸情緒的發泄。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記》,應該講,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老子和陶淵明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辯③,辯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聖人不積⑤,既以為人己愈有⑥,既以與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聖人之道⑨,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麽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注釋]

  1、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2、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3、辯:巧辯、能說會道。

  4、博:廣博、淵博。

  5、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為人已愈有:已經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7、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

  8、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9、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為準則。

  [引語]

  本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應該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本章采用了與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類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後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評析]

  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範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麵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汙染之本性。張鬆如說:“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複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麵了。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隻能互相排斥。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於辯證法而終於形而上學。”對此,我們倒認為,沒有必要從字麵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