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又是久仰
作者:子與頁      更新:2020-11-12 15:01      字數:2304
  這一點,劉自健果然沒有料錯,這葛雄果真把罪魁禍首當成了自己。

  按奈下心中的不快,葛公子笑道:“雲兒,以前不都挺好的嗎?雲兒莫要生氣。”

  朝著劉自健露出了一個人畜無害的笑容道:“劉夫子,請。”

  果然是會咬人的狗不叫啊!

  劉自健已經從他那眼神當中看出了不喜之情,宴無好宴呀!

  事已至此,也隻能硬著頭皮進去。

  大不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便是。

  眾人落座,劉自健看了看桌上的另外三人,朝著對方露出善意微笑,配合著那張確實英俊的臉龐,給三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三人也不知劉自健是何來路,看到是由葛雄領進來,也都紛紛笑著回應。

  “哎,三位,這位便是讓你們仰慕很久的劉夫子,劉自健。”剛坐下的葛雄上來便將劉自健放到了三人之上,這番介紹滿為劉自健拉來了滿滿的仇恨。

  “哦,葛兄,此話怎講?莫非劉夫子…”

  這時候,葛雄右手邊一位年約二十出頭、滿臉銳氣的年輕人開口問道。

  “楊益兄弟,咱們剛才不還在討論那首《將近酒》嗎?說此詩絕對是文壇大宗師所寫,如能見之一麵,方不愧平生。這劉夫子就是那晚醉酒吟詩的人。正是有了劉夫子,這首千古絕唱才使其流傳。”

  葛雄在這裏又耍了個心眼,故意沒有說這詩是劉自健所作,隻說是他喝多了吟誦的。又把眾人的思路往偏路上帶,意思是這劉夫子也不一定是這首詩的原創。

  這話也就劉自健聽出來有什麽貓膩了,畢竟剛才自己可是給他說這是自己所作的了。

  三人聽到葛雄的話,反應均不一樣,特別是楊益右手邊一位年近四十歲,蓄著山羊胡子的人,看向劉自健的眼神有了不一樣的意味,也不知為何,裏麵竟然有淡淡地敵意,隻不過被很好的掩蓋過去。

  男子笑道:“原來是劉夫子,失敬、失敬。您的大名這些日子可是在上梁城裏風頭正盛,有很多人都將劉夫子比作三百年前的詩仙李鶴鳴,說是夫子的大才足以與李鶴鳴比肩。”

  “這位兄台,客氣了。劉某本一山野鄉夫,那日的舉止有些放浪形骸,也算是迫不得已之下才行了那些事,兄台莫要在調笑。剛才本欲要走,無奈葛公子盛情相邀,打擾了三位的雅興。在此,小生借花獻佛,向各位陪個不是。”

  不是我想來的,是這葛雄非要讓我來的,你們可不能怪我,我可不能讓這葛雄擺一道。

  說完之後,劉自健端起麵前的酒杯,一飲而盡。

  “劉夫子,你太客氣了,來來來,咱們都滿飲此杯。”這時候葛雄發了話,眾人紛紛端起舉杯。隻是剛才那被稱為楊益的人卻無動於衷。

  “楊益兄弟,怎麽了?這酒不和胃口?要不我讓掌櫃的重新燙一壺。”

  看到楊益沒有舉杯,葛雄開口問道。

  這楊益來自大梁十三州府中的甘州府,其父楊成在甘州府手掌大權,可以說在甘州,百姓隻聞楊成之名,而不知當今皇上之威。

  這一次楊益來上梁,是為了過些時間的會試前來走走路子的,畢竟他的父親未獲聖命,不得擅離職守,進入上梁城,所以此次隻能由他自己前來。

  另外楊益也存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臨行前,父親楊成讓他到了上梁尋到了葛府。告知其一應事務聽從葛府安排。

  這都是祖上的關係,楊成曾經是葛雄曾祖父,也就是曾經的內閣次輔葛成業的學生,這楊成也算老來得子,年過五旬才有了楊益,多以對楊益也是百般溺愛。

  與葛家慢慢下滑的狀況不同,楊家在楊成的帶領下,可謂是蒸蒸日上,特別是在甘州那是一言九鼎。而把重心轉移到生意上的葛家則極為重視這層關係,所以對楊益的到來,葛府上下均是盡心的招待。

  “沒事,葛大哥,隻是聽剛才大哥所言,難不成《將近酒》不是這位劉夫子所作?你也知道,楊益向來喜歡結交文豪,對一些沽名釣譽、竊取別人詩文之輩卻是不敢與之為伍。”

  楊益顯然是聽出了葛雄話裏的意思,這詩不一定是這劉夫子所作。既然不是你寫的,你在這裝啥裝啊,偷別人的東西,為自己揚名很好嗎?

  我雖然寫不出這華麗的詩句,但我卻從來不曾盜取別人的,雖然有很多人給我代筆,可那最起碼是兩回事。

  眾人放到嘴邊的杯子又停了下來,特別是楊益右手邊的這位,放下酒杯之後,捋了捋山羊胡發,道:“少爺,哪怕不是劉夫子所作,最起碼也和那位大家相熟。到時候少不得劉夫子代為引薦。”

  說完之後,還用自己的下巴朝著劉自健努了一下,滿臉的不屑之意,似乎很想立馬上前把劉自健按在地上摩擦。

  好家夥,原來是這楊益的家丁啊,你家主子還沒發話,你在這裝什麽?我還以為你是哪裏來的高人呢。

  聽到這人稱呼楊益為少爺,劉自健心裏頓時一陣煩悶,什麽時候一些阿貓阿狗也敢對著劉爺我亂吠了?

  爺不惹事,可也不怕事,再說了,我那便宜大哥可是給我配了位保鏢。

  “不知道兄台怎麽稱呼?”劉自健笑吟吟地說道,臉上掛著的笑容在配合著那英俊的臉龐,實在讓人生不起反感。

  就連一直偷偷觀察劉自健的洛雲竟也生出一種這人真的是生了一副好皮囊的感覺。

  “不才潘自清,蒙楊老爺栽培,在甘州做事,這次隨少爺前來,準備看一看這大梁美景,也欲結交咱們上梁的名人雅士。”

  這潘自清三十餘歲,少年得名,在甘州府也算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神童,當年甘州鄉試解元,後因家庭變故,再也無心仕途,楊益的父親楊成覺得此人頗有才學,就收在了身邊,幫著自己處理一些事情。

  “原來是潘兄。久仰久仰。”

  當聽到甘州潘自清的時候,劉自健的腦中依稀記得當初曾經有人說過這潘自清可是文曲星下凡之類的,說什麽十七歲就中了解元,如果不是家裏出了變故,以後肯定會連中三元成為狀元。

  顯然這說話之人一是替這潘自清惋惜,另外也存著一些幸災樂禍的情緒。

  所以當聽到此人自稱甘州潘自清的時候,劉自健脫口而出了久仰二字。

  可久仰完呢?也沒啥久仰的啊,爺也是個舉人,就是排名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