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選擇
作者:狂風徐徐      更新:2021-03-25 07:08      字數:2288
  <b></b>對於隆慶帝突如其來的橫插一杠子,大部分重臣、近臣都是既興奮又沮喪的。

  興奮在於,這位登基才兩個月的皇帝有明君之像。

  什麽叫明君?

  在明朝中後期,所謂的明君就是肯聽從臣子的諫言……這裏的臣子專指文官。

  所以執政頗有能力卻大肆分封傳奉官,又重用廠衛還弄出個西廠的的成化帝被斥為昏君,而繼位後掃清傳奉官,事事與內閣大臣商議的弘治帝被譽為中興明君。

  說到底還是利益之別,文官集團的利益。

  在嘉靖帝駕崩,隆慶帝登基的這個時間點,文官幾乎掌控著一切,宦權基本沒有威脅,即將接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陳洪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太監……馮保已經被幹掉了。

  而沮喪在於,隆慶帝看起來憨憨的,這麽多年縮在王府裏不問世事,沒想到卻是有能耐的。

  雖然文官集團看起來所向披靡,但隆慶帝代表的皇權卻有資格不講道理。

  一口將最大的一塊肉吞下肚,隆慶帝在塑造了自己的明君形象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的手腕。

  隨園側廳裏,錢淵笑著點評道“高新鄭這次肯定大失所望,但陛下此舉恰到好處。”

  徐渭點頭道“高拱入閣定然近在眼前,如若陛下有意使其掌內閣,此次必讓其出麵……”

  孫鑨也聽懂了這句話,這麽大一塊肥肉在眼前,高拱是趕不上了,而下麵已經為此開始鬧得沸沸揚揚,高拱、李默聯手就是明證,而隆慶帝又不希望徐階吞下這塊肥肉以至於穩固權位,所以幹脆自己一口吞了下去。

  錢淵對此不太在乎,反正這塊肥肉自己是吃不下肚的,搶著吃那是腦子進水了……說到底,他和李默的心思一樣,隻要不是被徐階搶了去就行,他倒是詫異隆慶帝的手段和史書上描繪的區別實在有點大。

  史書上的隆慶帝……中庸之帝,寬宏有餘而明斷不足,而如今看來,雖然的確寬宏,但頗有手段,分析局勢也頭頭是道。

  對於這幾個月裏發生的種種事件,登基後留用徐階,提拔潘季馴,平反冤獄及四十年獲罪諫臣……錢淵的心情和其他人不同,既欣喜又警惕。

  警惕於隆慶帝在登基前後的變化,就算這不是隻老虎,那也絕不是隻小白兔,日後還需要小心行事……或許在某些方麵,自己應該更坦誠一點?

  同時錢淵也欣喜於隆慶帝的手腕和眼光,隻要不傻,一定會對隨園非常重視,如今內閣中高拱、李默製衡徐階,而李默年老,徐階又攔了高拱的上升之路,日後高拱必然取代徐階。

  到那時候,朝中能製衡高拱的除了隨園聚攏的勢力之外,還能有誰呢?

  錢淵在心裏盤算,原時空中,記得李春芳曾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內閣首輔,而張居正助徐階擬遺詔和高拱決裂,所以隆慶帝先後以李春芳、張居正製衡高拱。

  而這一世,嘉靖帝提前駕崩,李春芳至今不過是禮部右侍郎,很難說能不能入閣,而張居正和徐階決裂,現在就差沒跟高拱穿一條褲子了。

  隨園中,錢淵、諸大綬、潘晟都是名正言順的潛邸舊臣,以至於隨園這股勢力也被視為隆慶帝的心腹,隱隱和高拱麾下的張四維、張居正敵對。

  就算將來分道揚鑣甚至撕破臉,隨園士子的去留升貶都不是高拱一個人說了算的,很可能會鬧到隆慶帝麵前……說不定後者還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麵。

  能讓隆慶帝信任重視,與高拱早有間隙,並且有著極強凝聚力,手握東南通商財權,並且至少有五個可能入閣人選的隨園,應該是唯一的選擇。

  錢淵轉頭看了眼徐渭,這廝和曆史原本軌跡已經完全不同了,短暫的入胡宗憲幕府,因為一場病而邁過鄉試鬼門關,又在殿試高中榜眼,入翰林院,以青詞見寵,隨侍西苑,簡在帝心。

  猖狂的本性沒變,他可能是……不,他就是隨園士子中人緣最差的那個,比錢淵都差勁。

  沒辦法,得錢淵重托,徐渭從多年前開始了他的舔狗生涯,還舔的讓無數人羨慕嫉妒恨。

  嘉靖帝對其賞識有加,連連提拔,而翰林院裏對他咬牙切齒的人數不勝數,袁煒、李春芳、郭樸等青詞宰相的道路就是被徐渭硬生生截斷的……原本的曆史上,這幾個都差不多要入閣了。

  最慘的就是袁煒,原本是明年入閣,現在隻是工部右侍郎……而且還重病臥床。

  呃,倒是有個方麵徐渭變得有點多,記得胡宗憲親自做媒給徐渭娶了房媳婦,而現在徐渭還是孤家寡人。

  “看什麽?”徐渭一翻怪眼。

  “在想……要不要做媒給你娶個媳婦。”錢淵隨口應付惹得一旁的孫鑨也連連相勸。

  如今徐渭也入了詹事府,為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侍講學士,其實有點不配,侍講學士理應兼右諭德,雖然之前一直隨侍嘉靖帝,但隆慶帝當年時常出入隨園,和徐渭也熟悉的很。

  這樣的人物自然是金龜婿,可徐渭就是不肯娶,身邊隻有一個侍女。

  徐渭和孫鑨在那邊鬥嘴,錢淵的思緒散開……從年齡上來看,徐渭是隨園最適合入閣的,但實際上徐渭其實是很難入閣的,這個人心思敏捷,文武皆有可取之處,但性情傲慢,很難和高拱相處。

  想想看,曆史上的陳以勤、殷士儋入閣後和高拱鬧的不可開交,甚至互相飽以老拳,打成一團!

  其他幾個翰林官,陶大臨三十三歲,翰林侍講,正在重校《永樂大典》,諸大綬今年三十六歲,如今是翰林侍讀,已經入詹事府。

  相比較而言,諸大綬比較合適,當年就為裕王日講,去年錢淵和高拱和解後,諸大綬入裕王府為講官,如今被視為隆慶帝潛邸舊臣,又已經入了詹事府,正式踏上儲相之路。

  可惜陶大臨、諸大綬兩人在政治方麵不太敏感,強行將他們推上去不管對隨園還是對其本人都未必是好事。

  錢淵的視線落在孫鑨身上,其實這位倒是挺合適的,有心機,處事穩重,官宦出身也不缺少傳承,二甲傳臚也有足夠的資格,隻是如今還隻是個翰林編修。

  不急,慢慢來吧,錢淵在心裏琢磨,朝中高拱、李默製衡徐階的局麵短期內不會有所變化,隻是自己有點坐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