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奉旨還鄉(一)上加一更
作者:花謝才得香      更新:2020-04-27 12:13      字數:2203
  弘治十五年殿試順利考完後,解儉五人都搬回伯爵府居住,這次他們再也不敢放肄妄為。

  即使解淳不管他們的出行定止,他們也不再去雅香閣,理由是要給侄子們做個好榜樣。

  當主考官劉華將選出的十份試卷,恭敬呈獻給弘治皇帝禦覽時,弘治皇帝一一親自觀看後,將一篇文章放在首位,又抽檢出第二、三份試卷,定下一等三甲。

  最後將其他七位按照自己的喜好一一排定,之後交給劉華予以放榜公布,等到劉華及眾考官打開謄彌封條後,驚訝的瞪大眼睛,口中不停的喃喃自語著什麽。

  弘治十五年丙辰科殿試放榜時,解淳身穿官袍來到金鑾殿上,參加三年一度的殿試放榜大典。

  一切都按照常規依序舉行,解淳看著殿下那些興奮不己的新科進士們,回憶當年自己緊張興奮又充滿期侍的模樣,不由自主發出會心的微笑。

  這時一個聲音傳到他的耳中:“大明弘治十五年丙辰科殿試第一甲第一名解儉解子約,陝西布政使司延安府宜川縣人氏。”

  解淳的腦袋嗡嗡直響,與當初自己中狀元時一般無二,很長時間才恢複過來,不由得從心中讚歎自己的二弟,也是個妖孽之人,比自己還牛B。

  他抬頭向弟弟望去,見解儉己經恢複常態,隨著禮部官員參見弘治皇帝,神態自若和自己當初一模一樣。

  等解儉行禮畢,弘治皇帝出人意料的叫住他:“解愛卿,你可是祥瑞伯解淳的親生弟弟,也就是他當初以身救治,患有天花疾病的二弟解儉。”

  解儉沒想到自己的名字竟讓弘治皇帝記住,當下叩拜回話:“正是微臣,是儉當初年幼無知,才惹下疾病在身,幸得兄長舍身忘己救治微臣,才僥幸挽回一條性命。卻差點讓兄長為之喪命,至今思之猶大有悔意。”

  弘治皇帝又好奇地望了解儉一眼,好象對他的相貌和解淳完全不相似,有極大疑問,但身在金殿上,也不好出口詢問,之後一切按照原例施行。

  等新科進士們去禦街誇官後,弘治皇帝把解淳叫到麵前問話:“子厚,沒想到令弟竟然高中今科頭名狀元。你們兄弟二人雙狀元,又都是少年中第,是你解氏一族的榮耀,也是我大明朝廷之洪福。”

  “能得到兩個不世之才,昨天劉愛卿還和朕說起過,狀元解儉也是宜川縣人氏,若不是其相貌和子厚相差太大,朕和劉愛卿早把你們兄弟二人聯係在一起。”

  解淳心中十分好笑,這弘治皇帝也八卦呀!當下躬身施禮回應道:“聖上,微臣的長相肖似母親,而儉弟的長相酷似父親,是以微臣和二弟的相貌相差很大。多謝聖上點臣弟為一甲第一名,實是臣等家族的莫大榮幸。”

  當今科狀元解儉便是祥瑞伯解淳的親生弟弟,此消息傳出去後,整個北京城都沸騰起來。

  有不少花癡少女跟隨著解儉,來到祥瑞伯府外,一直逡巡不走,有的少女回家後,竟不顧世俗禮製,厚著臉皮去哀求父母雙親,遣人去向祥瑞伯求親。

  有的身份高貴者願為平妻,有些自覺自家的身份沒有競爭力,竟然同意為妾室,也心甘情願嫁給解儉。

  祥瑞伯解淳的三房妾室,現在己經是正七品敕命孺人,可不比尋常官員的正妻身份差多少,看解儉如今的非凡表現,將來的前程比其兄也不遑相讓。

  等提親未成之人聽說祥瑞伯爵府邸內,還住有四位三甲進士時,前來祥瑞伯爵府拜訪的人,真可謂門若鬧市、絡繹不絕。

  來往拜訪之人將伯爵府的門檻都踏破了,而身為解儉五人的嫂嫂,陶宛和楊風也被煩擾的一刻也不得閑。

  連穆蓉都被釋奴為民的親友們糾纏著,一個個都要將自家女兒送給解儉等人為妾室,楊小青的娘家遠在會稽,小雪隻有李達一個義兄,拜訪糾纏她二人者少了許多,讓其他三女常常為之讚歎。

  前來說媒和套關係的親朋好友,讓陶宛三人應接不暇,成天周旋在各色貴族夫人或親友們之間叫苦不迭,連照應她們孩子的機會都沒有。

  而解淳更成為拜訪的眾人,一致認同的重中之重,因為有人傳言並證實,解淳即是五人的兄長,也是教導他們成才的老師,身兼長兄為父和為人師表的雙重身份。

  於是解淳頓時成為提親者的熱門人選,每天周旋於各色人流中,左右逢源卻絕不吐口答應下來,讓眾提親者懊惱不已。

  他回答的倒極為幹脆,反正自家二弟已經和程家聯姻,其他幾位大都已經結婚生子,有沒結婚者也和解儉一樣訂有婚約,正妻之位已然無望,這樣首先婉拒掉權貴之家。

  至於解儉和解惜娶平妻嗎?祖父母和各位長輩都尚在人世,弟弟們的婚事,哪裏輪到自己這個做兄長之人做主,這樣又婉拒官宦之家。

  至於寧願做妾室的平民人家,解淳一反往日平易近人的舉止,把自己的祥瑞伯爵職位高高掛起,對他們一律不見,交由老當益壯的孫管家全權代理,與他們進行交涉。

  一直等到解儉五人或去外地走馬上任,或去翰林院擔任官職,解淳也不用弘治皇帝泒人安排,自己厚著臉皮也去翰林院當值,他現在也就隻有翰林學士這個正式官職。

  至此解淳的妻妾才總算長舒一口氣,長長歎息著:“總算熬過來了,撥開烏雲見太陽了。”。

  這些日子她們就象大病一場似的,成天忙得焦頭爛額,卻始終沒做出什麽有用的事情,真是令人鬱悶心酸啊!

  弘治十五年六月中旬,解淳接到母親王氏的親筆來信,在信中她大罵長子太狠心,一去又是多年不回家看望她和家中長輩,讓解淳在解儉回家探親時,跟著解儉一起回來。

  還不厭其煩的叮囑,解儉訂親多年,也該結婚啦,還有解淳的妹妹小丫,已經是十七八歲的大姑娘。

  幸虧她婆家通情達理,體諒解淳在京城做官,請假回鄉不易,又牽涉到解儉迎考春闈,才沒有催促小丫成婚,讓解淳想辦法請假回鄉,把弟弟和妹妹的婚事,今年或明年選好日子一齊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