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多功能步兵戰車
作者:老驢拽      更新:2020-07-19 21:27      字數:2082
  雖然在現實中,多功能步兵戰車不可能像遊戲一樣,進入什麽兵種就有相應的變化,但是紅警係統卻提供了各個模塊的技術資料和圖紙。

  這也意味著,星海科技集團完全能夠憑此發展出一個係列的屬於星海科技集團的步兵戰車。

  再加上多功能步兵戰車造價便宜,可以說完全符合軍方的要求,畢竟,最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除了航母這種有一艘算一艘的以外,其他的武器裝備可都是要大規模列裝部隊的。

  雖然性能優秀,技術足夠先進,但是因為價格太貴導致被軍方放棄的例子在世界各國可是數不勝數。

  而楚現也沒打算一上來就搞出那麽多版本的多功能步兵戰車,飯是一口一口吃的,一上來搞那麽多花樣,反而會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

  而楚現打算先製造一款最基礎的步兵戰車,就是把車頂的各種武器模塊取消,沒有那些花裏胡哨的功能,就是一輛普通的裝甲運兵車,而相比其他的同類型的運兵車的優勢,則是那靈活的身影和極快的速度。

  雖然裝甲上沒有亮眼的表現,但也不會低於同類型的輕型裝甲運兵車多少。畢竟楚現對他的定位是,能夠快速機動的無視絕大多數地形把戰鬥人員送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而已。

  畢竟,正麵急於炮火的工作從來都是坦克的活,負責協同作戰的各類裝甲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本領,比如自行火炮,排擊炮,電子戰裝甲車等。

  而楚現的目標就隻有一個,那就是夠快,在這一方麵,紅警中的多功能步兵戰車,可是少有的幾種靈活又快速的裝甲單位。

  至於為什麽不拿出裝有不同模塊的型號,那自然是因為,這裏麵涉及到了武器開發憑證。

  在這一方麵,國家還是抓的很嚴格的,每一種新類型的武器的研製和生產,都是需要拿到單獨的武器開發憑證。

  畢竟武器這玩意兒,生產出來就有攻擊力的,不像楚現拿出的這種裝甲車一般,除了全身圍了一層裝甲,皮糙肉厚了一點,在戰場上可以說毫無進攻能力。

  再加上,星海科技集團不管怎麽說都是一家軍工企業中的萌新,像這種帶有進攻性的武器的審批,楚現感覺,他們想要通過還是很難的,但如果他們先通過裝甲車或者軍方的認同,然後再提出申請,在這一型裝甲車的基礎上,研發帶有武器裝備的魔改車型。這樣通過審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在楚現想來,到時候一年拿個三四款魔改版本的多功能步兵戰車出來,兩年搞出一個係列,他們想要申請研發坦克,導彈發射車等等就容易倒多了。

  而民用方麵,那就更簡單了,發動機、變速箱等等,完全可以和軍用版使用同一個型號,而且,民用版也不需要覆蓋全身的裝甲,重量就大大減輕了,與之相對應的改變就是,民用版本將會有更強的越野能力,續航和油耗也隨之降低。

  唯一需要改變的,可能就是底盤和車架了,畢竟不管是m國的悍馬,還是華夏的東風猛士,在民用化領域,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車身太寬了,軍用版的到時候無所謂,畢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野外跑。但是對民用版的來說,這就比較致命了,在條條框框的馬路上,不僅操作上變得更加艱難,還更容易吸引警察的目光,要是技術不夠好,分分鍾分就被扣光了。

  這兩家的教訓,星海科技集團當然要充分吸收,所以楚現打算學習r國某家車企,充分改造民用版本,而不像上述兩家一樣,差不多就是換了一套不一樣的皮。

  車架和底盤都要改小,整車電路也需要重新規劃,各種現代化電氣設備也都要安裝上,不能像軍用版本一樣,為了減輕自身重量,可以說是終極減配,隻注重能開,耐操就行,至於空調液晶顯示屏,座椅按摩等等,想都不要想,這些又不能增加戰鬥力,還增加了采購和維護成本,君不見,像山貓係列,連避震都給你取消了,你還能指望軍用車輛他能有多舒服。

  但是換成民用版就不行了,你要是真的這麽造,還不被買家給噴死,估計除了第1批買家以外,消息傳出去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人購買這種偽軍用版的民用越野車了。

  而楚現還指望著軍用民用兩頭掙錢呢,自然不會學這兩家軍工企業一樣,民用化的太不走心了。

  設計圖楚現早就準備好了,在戰車工廠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天,楚現就把資料打包好交給了工廠臨時負責人生產部的部長沈建武了。

  沈建武接過資料的時候倒還沒怎麽在意,還以為是公司的什麽新產品而已,但是他回到辦公室打開資料一看,頓時被嚇了一跳,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左顧右盼的看了看,發現沒人才鬆了一口氣,要不是看見這圖紙,他都快忘記他們星海科技集團其實還是一家軍工企業。

  為此,還特地向楚現申請了一批保安隊伍的名額,專門用來保護戰車工廠。

  這半年來最後的一個好消息則是,造船廠那邊傳來了消息,這個耗資巨大的造船廠的第1期工程已經結束了,這也意味著,造船廠的地形改造,地基挖掘工作已經結束了,下一階段將進入實際主體的建設階段了,而等第2期工程結束以後,第3期工程隻需要把所有的設備安裝好,整個綜合性大型造船廠就算是建好了。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楚現也該要考慮另外一件事情了,那就是大型造船廠的人員問題,雖說已經和幾個學校搭好了線,但等第1批學員畢業出來,也還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而同時走的另外一條路,挖其他造船廠的牆角,雖說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相比於一個正常造船廠需要的人員的數量,還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