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嗟爾戎人莫慘然(續三
作者:貓疲      更新:2020-02-29 08:29      字數:3533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唐代:陳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

  ——我是分割線——

  二月二,龍抬頭的春汛當中,各地開始迎句芒神、鞭春牛的同時。匯聚在江陵的太平水軍及其附屬舟師的帆幅如雲,連橫十數裏順著滾滾江潮和迅風,直向著下遊江淮而去。

  然而首先做出最直接響應和聯動的,則是原元和四十八藩鎮之一的鄂嶽觀察使境內,位於江北的蘄州、黃州、安州、沔州境內,所盤踞的舊屬義軍各部。

  他們相繼自動倒幟相向,並派人卑躬屈膝得向路過的太平輸送船團,就地送來大批的錢糧淄用、夫役畜馬,乃至派出象征性的小部人馬,來加入到這場東征進軍之中去。

  當然了,更多的人則是在暨此得到太平軍的回應(變相認可)之後,又乘著這個勢頭和風向,狐假虎威式的發起和投入到了,對於境內尚存的其他殘餘官軍和地方土團勢力的攻戰當中去。

  而在大江南岸,隨著吹著嗩呐敲著鼓板奔馳而過的快馬信使,風一般傳播開來的動員和集結令;短時間被從就近營田所和編管地裏組織起來的民夫,也牽挽著輸送車馬,拿著各式工具蝟集在沿江大路的要衝和節點。

  又在號子聲聲當中,汗發如雨熱火朝天的修繕起一處處,以三五十裏為間隔的集結點和宿營地,以供後續抵達大軍作為接力式的現成場地。並且準備好飯食和熱湯水,就地對接和補充柴碳衣被等物用。

  而一旦大軍行進過後,這些臨時的宿營地進一步的加固和修繕、增築,就變成了城邑之間轉運糧草淄用的糧院所(兵站)。再搭配當地現有的臂板信號機,一個相對交通便利而訊息通暢的後勤保障線,就此在短時之內迅速成型了。

  而且就算是戰爭結束之後,這些地方也不用完全廢棄和拆除掉,而是可以進一步的改造和擴建成為新的驛館和集市,以供後續民間行旅和商貿往來的需要。

  因此,從江陵陸路出發的太平東征軍主力,可以說是在大批騾馬代步和水路托運輜重器械的輕裝狀態下,而得以沿途接力式的修整和替換,穩定保持一個較高強度的急行軍速度。

  是以,從浩浩蕩蕩的大軍江陵穿過複州抵達嶽州,再到鄂州;隻用了兩天一夜的功夫;而從鄂州沿著江畔大道,一路穿過池州、宣州,最終抵達最東端的控製區潤州(今鎮江)境內,也就用了一天半的功夫。

  當然了,伴隨在這過程當中的,還有被驚動起來的江北地區,晝夜可見綿連不斷的烽火亦然。

  而這時先行抵達的水師戰船,已經與當地輪駐的水師合流;而開始威懾性的巡邏和攔截、遮斷,從隔江而望的丹徒/江都到出海口的胡逗洲(今江蘇南通)狼山鎮的這段水麵。

  這一次的出陣,除了動用了第五軍的大半數水麵力量,及其附屬的舟師(內河作戰部隊)之外;還有位於襄陽第一軍“常從”序列為一、二、三、五的四個主力戰兵營;

  湖南境內第三軍建製下序列為二、三、六的三個戰兵營,山南境內隸屬第四軍序列二、四的兩個戰兵營,通過嶺南調動北上換防而從江西境內替換出來的,第六軍序列下一、五兩個滿編的戰兵營。

  因為是主要在江南河流縱橫發達的水網地區作戰需要;因此沒有帶上第二軍大批量建製的騎兵,而主要以騎乘化的步卒為主力,而僅僅征調了兩個遊騎/輕騎營。

  其中一個營留在本陣待機,另一個營以旅、隊的形式,加強到各部人馬當中去;以為探馬、遊哨和巡邏警戒的需要。其餘大部騎兵留在荊襄一代作為應急機動的總預備隊。

  最後還有江東當地潤州戍防區的三個戰兵營和五個駐隊營,以及一些外圍的附屬編製約莫也有五六千人。

  因此,這一次除掉後方提供保障和維持秩序的駐隊營和(地方)駐隊團、巡護隊等輔助序列之外,光是直接參戰的主力(戰兵)營就達到了十六個,約兩萬人馬有餘。

  再加上潤州地方上提供協力的駐隊營和可以進入內河協助作戰的舟師,就是實打實的三萬四千大軍了。比起當初協助黃巢本陣從征江東、淮南的時候,似乎數量上並沒增加多少,但是在質量上卻是早已經遠遠勝出了。

  因為其中半數以上的戰營序列,都已經初步實現了步卒的騎乘化或是騾馬車駕代步的相對機動性,還大大加強了各營之中單兵投擲火器和遠程打擊火器的比例。

  此外還有兩路作為助攻和牽製的偏師;一路由正在江西坐鎮地方的第八軍右郎將程大咬帶領五個營頭,從江西南部饒州鄱陽城集結和進發,沿著樂安江越過信州(今江西上饒)的鉛山和玉山山脈,攻入衢州境內;

  最終與溫州境內錢具美控製下的福建兵殘部回合,而在浙東南部形成一股進可威脅括州(今浙江括蒼)、婺州(浙江金華),退可謀取福建的戰略存在。

  另一路則從廣府出發以嶺外的巡檢水師為主,利用在大琉球(台灣)的屯墾據點為集結和中轉,伺機襲擾浙東沿海的台、明、越、杭、蘇州等地區;以為側後方牽製手段。

  如果這些水陸馬步緇工的數字都合計起來的話,那就是實打實的五萬大軍了;此外,還有後方沿途各州集結起來待機的預備役,差不多每個州最少可以提供一到兩個補充營,作為後續戰事的支援力量。

  因此,如果這種動員能力放在同時代當中的其他勢力,就可以連同後方湊數的民夫一起,號稱是“八萬大軍”乃至是“十萬大軍”了。

  因此當周淮安的大型中軍座船抵達江寧城與丹徒之間的幕府山下,開始校閱沿岸具列綿延數裏的軍陣之時,同船抵達的羅隱、楊師古,乃至是呂岩、韓偓、李師成等幕屬,都已經相繼做了好幾首相應的所感詩文了。

  像是羅隱,就做了首《坐念東征將士》

  “長河乘夜渡貔貅,兵氣如雲擁上遊。

  大將能揮白羽扇,君王不愛紫貂裘。

  十二關山齊故國,百年疆域漢神州。

  不眠霜月聞刁鬥,自啟茅堂望鬥牛。”

  又有第七軍中廂郎將曲承裕作詩《東征題記》曰:

  “攙搶耀齊分,龍禦勤六師。

  出門馳馬去,不暇告妻兒。

  親友送我行,欲語難為辭。

  死生豈不恤,國事身以之。”

  甚至連隨船顧問僧虛中,也作了一首:《題東征錄》

  “老來氣味覺深穩,餘子但知聲擊撞。

  煙雲合千態萬狀,意氣吞五湖三江。

  如聞日觀眇天下,俯視坎井非吾邦。

  丈夫出門各一笑,笑罷歸來心則降。”

  而對於周淮安而言就未免有些感觸頗深。至少有了這些天然捧哏的,這次總算不用再想當初一樣,每到一地都要絞盡腦汁來作秀,文抄公一番後世名句來自己吹捧自己了。

  正所謂是想要裝逼卻沒有多少人可以讚賞,隻能在自己家妹子了那裏找到認同感的無奈,在這個時代有誰能夠理解和知會呢。

  ——我是分割線——

  而在江北的海陵縣境內,一眾倉促趕至當地嚴陣以待的淮南軍將,也在臉色難看的觀望著對岸的動靜,一邊聽取潛逃回來的探子報告:

  “彼岸的賊軍旗鼓喧天、刀幟如林而不知凡幾,光是行船江上,那就是帆幅連雲遮天蔽日,綿延數十裏而不見首尾。”

  然後又有自和州(今安徽和縣)趕過來的淮南軍將,巢湖水軍兵馬使陳珙接口道:

  “更令人驚怖莫名之事,乃是這太平賊大軍浩蕩發自江陵而旦夕所至宣潤,僅僅比北岸快馬奔回的信使稍晚那麽一步而已。。若是全力潛襲於淮上,又有誰人能夠抵擋片刻呢。。”

  “既然彼輩於江北亦無所取,或許其意不在我淮南。。而隻是一心全取江東呼?”

  也有人抱有僥幸之心的接口道,卻是淮南行營四軍之一的勝銳軍副使姚歸禮。

  “無論如何,都要稟明令公再做分曉了。。”

  最後,在場級別最高的淮南大將右都兵馬使俞公楚,捋著美髯道。

  “此外不惜代價加派人手,想法子乘夜渡江而去摸清情形。再調遣舟師繞道海外搶往蘇常,曉諭和聯手地方以為呼應。”

  “我淮南上下長久維係的大好局麵不易,斷然不能僅僅隔岸觀火就夠了。。不若一旦太平賊在江東輕易得勢,怕就不是轉頭就是我淮南的肘腋大患了。。”

  當然了,他還有意猶未盡卻不能當眾訴之於口,而隻能在左近當中各自令人心照不宣的地方。

  因為,據說在桐柏山脈以西的淮西之地,到河南、河北所在的關東大地之間;朝廷方麵既無喪失了對地方官府的管製能力,既無兵馬可調遣和使用,又無錢糧和官吏安撫地方、恢複秩序。

  因此,如今已經是處處殘破而秩序崩壞不堪,任由各路賊軍、藩鎮割據、爭戰的夾縫和緩衝之間;又有流民團、土豪、盜匪結寨自保、互相吞並、與鄰為壑的地方了。

  故而,這位大半生威名赫赫的高令公,雖然提控東南第一強的淮南勝兵七萬而坐視朝廷就此覆亡,但也變相的保全下來他們這一方的偏安格局來;讓他們這些軍將得以在各自的轄區內,作威作福的受用一方。

  是以勿論那位高令公是真的潛行修仙不問俗事也好,還是藉此避世和擺脫朝廷方麵約束和勒令也罷,除了少數依舊心念朝廷的頑固份子之外,並沒有多少人人希望動搖和改變這種現狀。

  更何況,如今北麵還有來自淮上蔡州的秦宗權,與光州劉漢宏所部的相繼襲擾和侵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