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拓杆
作者:我是海陵王      更新:2020-03-23 22:38      字數:2160
  “不過嘛,一般的大明百姓安土重遷,幾千年來,我華夏屹立世界之巔,哪怕元匪占了一百年,也不得不和地方官僚勾結,才能做了一百年的江山,胡人焉有百年運脈?自太祖驅逐韃虜,複我中華,雖成祖不得不戰略轉移,但區區數千人,大破敵賊數萬人,也足可以說明華夏兒郎不遜於人,實乃好漢也。”

  宮內,豪華的馬車上,朱訓樘高談闊論,周婉兒眼中帶著星星,亮晶晶地瞧著朱訓樘的“揮斥方遒,激揚文字。”

  朱訓樘高昂的氣勢下降了一些:“可惜,這也有一些小問題,這東洲,還是殷人的數量占據了絕大部分,三十年裏,哪怕朝廷竭盡全力鼓勵大明百姓生育,數量增長了一些,可是咱們大明不能隻待著這關內之地。”

  周婉兒蛾眉動了一下,脆聲道:“陛下,奴婢覺得這裏挺好的,為何要去關內那種破地方啊?”

  朱訓樘心中苦笑,周婉兒這樣的心態可不是她一個人的感受,許多大明人都是如此這樣的感受,一些殷人也是如此。

  從側麵也能說明朝廷的鼓吹輿論做的十分漂亮。

  大明象征著文明,自由,強大,官方文書中,一般為了抬高大明的地位,抹黑貶低除明人外所有的人,連殷人都覺得自己是愚昧,無知的,不管如何,反正就是大明的一切都好,哪怕是個殘疾的大明人,也比一個強壯的殷人好。

  大明這麽說,殷人就信了,更不用說連殷人中高層人士也是這樣的共識,交往過程中,始終踐行明人“外交無小事”,再有一大批既得利益和帶路黨人士的協作。

  也算是鞏固了大明的統治地位

  然而,這就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大明人心中的自豪感極其強烈,用自傲來形容都不過分。

  畢竟,教科書上麵寫著光榮的華夏曆史,華夏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的意識灌輸。

  有一種老子天下第一,爾等賤民服侍老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所以,正常情況下,若是讓大明人前去關內定居,根本不可能。

  遠離這文明的地方,前去關內那種蠻夷之地,許多人是寧死不屈啊。

  所以,隻能用那些明人罪犯了。

  朱訓樘輕輕彈了一下周婉兒白皙的額頭,輕聲道:“我們不能妄自尊大,這世界不是隻有我大明一國能來到東洲,沒準已經有敵人也來到了這裏。”

  周婉兒不解,下意識道:“難道是大明?”

  新大明一直回避曆史,普通老百姓也就知道故鄉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為什麽來這裏,當然是成祖見眾生愚昧疾苦,帶來文明。

  周婉兒作為服侍朱訓樘的女官,大概知道一些情況,這些史事在大明上層是公開的秘密,成祖本是明太宗建文帝的孫子,被朱棣奪了皇位,逃亡到南洋的地方紮根下來。

  可是,朱棣代表的大明好像是得到了一些消息,派了鄭和下南洋尋找,被逼無奈下,成祖才逃離海外,遇上了風暴無意刮到了東洲。

  朱訓樘雙眸深邃,望著東方,仿佛偷著簾子瞧見了萬裏之外的景象,西班牙殖民者帶著槍炮,坐船而來,無數的殷人倒地而死的景象。

  哥倫布登陸的曼哈群島,短短數年內,土著死的死,從百萬迅速銳減到幾萬人。

  若是大明不強大起來,就是同樣的後果。

  周婉兒抬頭瞧著陛下的神情,看不懂是什麽意思,有期待,也有一絲悲憫,感情複雜。

  朱訓樘回過神來,輕笑道:“放心吧,不是大明,而是另一些敵人,你這個小丫頭不用擔心,朕在,大明在,大明不怕他們。”

  周婉兒甜甜笑道:“嘿嘿,那是當然,陛下英明神武,一定會打敗他們。”還做了一個加油的姿態。

  朱訓樘莞爾一笑,這小丫頭,外人看起來很溫婉大方,在他麵前,就好像一個孩子,天真爛漫,特別喜愛膩在他的身旁,朱訓樘撫摸著小丫頭的柔發。

  周婉兒嘴角一笑,順勢倒在懷中,聞著陛下身上的氣息,心中偷笑不已,真幸福。

  “陛下,到了。”

  馬車外,傳來一道聲音,打破了寧靜,周婉兒刷的做好,朱訓樘身子前傾,掀起門簾,田地裏,到處忙碌的村民,一望無際的田地裏,是一片甘蔗地,大部分甘蔗都比人高不少,許多村民互相配合,砍斷,捆綁,十分敏捷。

  秦良桓小心翼翼地站在一側,前方有數十名精銳的中衛護衛著,本次是出遊,是朱訓樘心血來潮,兼聽則明,想看看治下的一些情況,走的並不遠,到了京郊外側的村莊。

  “這裏就是傳遍大江南北的拓杆村?”

  “靦鱉炮羔,有柘漿些”,“柘漿”就是甘蔗汁。

  蔗,上古叫“柘”,“幹柘”(後來變成“甘柘”)是當時上流社會的高級水果,下不得地(厲害得很)。漢代的司馬相如也提到過雲夢大澤的產物中有“諸柘巴苴”,可見這個“柘”字有來頭(到了六朝才叫“甘蔗”)。

  秦良桓弓腰道:“正是,這裏是大明最大的甘蔗產地,宮中的糖是拓杆村上供的。”

  “那朕可要好好看看。”

  朱訓樘一掀,大步跨了下來,穩穩地站在地上,周婉兒也乖巧的提著裙擺緊跟其後。

  空氣中彌漫著一些塵土的氣息,還有植物散發的味道。

  “不錯,這裏大概多少畝地?”

  秦良桓來之前都做好了工作,應答如流:“一百多畝,每年的產量能夠供全國各地的使用。”

  這話不是胡吹亂編,加工的糖價格昂貴,不是一般家庭能吃的起,隻有一些有錢人士或者貴族家庭才能消費。

  當然,皇宮裏的貢品是不需要要錢的。

  朱訓樘興致勃發,一邊走一邊道:“這裏是誰家的地?”

  “吳家兩成,羅家三成,宋家兩成,剩下的三成歸原先這裏的人,臣得知,一成半歸了此地原部落酋長,現在是巴家,另一成半則由其他村民共享。”

  “村民也有份?”朱訓樘詫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