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開端
作者:我是海陵王      更新:2020-03-22 13:21      字數:2124
  自古,糧食足,天下穩。

  大明的主食基本上是大米和小麥,因為玉米是美洲原產物,是殷人的食糧,所以,玉米便受到了歧視,人們認為玉米是低賤的人吃的東西。

  別看明人不多,然而,明人基本控製了國家,所以,近些年來,大米和小麥種植麵積逐步擴大,玉米的種植麵積逐漸減小。

  若不是朱訓樘親自吩咐,每月的飯食中必須有玉米,引得上行下效,玉米這才成為了人們普遍接受的食物。

  土豆比玉米還慘,新大明所處的地方,土豆不是主要的食物,而且現在的土豆比不得後世精心培育後,現在的土豆味道比較澀,吃起來沒有味道,新大明三十年的修養,百姓生活安康,糧食不缺乏,所以土豆也沒成為眾人的選擇。

  朱訓樘登基後,親自推廣土豆,經過農部官員培養後,土豆的口味,產量提升了很多。

  朱訓樘看著眼前的奏折。

  土豆年畝產量可以達到六百斤,即使朱訓樘對這些數字不敏感,不知道代表多少產量,但和水稻和小麥一比,便找到了差距。

  大明的水稻年畝產量才能達到五百斤,小麥更低,年畝產量能達到三百七十五斤。

  這麽一比較,土豆有很大的優勢,更別說,朱訓樘也知道所謂的康乾盛世有大部分歸結於引入了土豆,否則就憑某些人的尿性,怎麽會出現吃糠拉稀的自吹盛世,土豆雖然不好吃,但是能讓吃飽,這才人口突增。

  新大明這麽多年,使出了無數的政策,尤其是慘烈的“推恩令”,大大減少了殷人的數量,否則大明早就要遭受糧食困境,但如今,大明要調整策略,用如今的新大明境內的人去壓製相抗關內的人,再說,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清掃,新大明境內的殷人基本上也接受了大明的統治,對於自己是諸夏子孫深信不疑。

  所以,是時候放開所謂的“計劃生育”。

  人口激增,意味著糧食也得增產,否則也無法養活,這也是朱訓樘大力推廣土豆的原因。

  這次移民,是個好時機,可以趁機推廣土豆。

  沉思過程中,朱訓樘陡然身體一抖,忍不住顫栗。

  咳咳咳,禦座下麵傳來嗆住的聲音。

  一位窈窕的女子爬了出來,嘴角還帶著一絲稠液。

  那雙眸含著春水,披著薄紗。

  某個黑夜,朱訓樘以身試毒,最終檢測結果,暴蒙送來的美女沒有毒。

  要說這美女,可能是經常活動鍛煉的原因,肌膚富有彈性,而且十分乖順,讓做什麽做什麽,像宋念雪等人,基本不願做這些事情。

  所以,這段時間,朱訓樘好好發泄了一番,解鎖各種地方。

  負重前行啊!

  由幾位貌美的宮女服侍整理後,朱訓樘前去軍機處,商討事宜。

  “基本的大致劃分已經出來了,陛下您請看。”

  秦良垣指著屏風上新換的地圖,經過官員操勞兩個月的時間,關內新附之地,三個省內粗略的地名全都重新命名了。

  從北向南大略是新中,太華,撫遠。

  這個大概位置,三個省也不是完全地按照這個方位,其中也有凹凸的地方。

  三個省內的名字全部是按照故土的地名改變而成,或者是古代先賢的名字,如新中的首府名為景桓,就是著名的大將軍霍去病的諡號景桓侯而來,而撫遠的最南端城池,也是與暴蒙交接,局勢最亂的地方,名為定遠。

  是從明朝開國將領藍玉而來,藍玉一生功勳顯赫,曾於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之戰大破北元,其出身定遠,故此命名。

  秦良垣恭敬道:“新中,太華,撫遠三地,以新中人口也最為稀少,但是地勢起伏不定,多雨林,在太華與新中的交界口處,更是雨林茂盛,經常有人逃竄與此,逃之夭夭,而太華與新中溝通也是靠此,按照軍機處的規劃,打算從大明調集兵器鐵具,對這片土地進行有步驟的墾荒,保證新中和太華能安全進出即可,至於這裏麵的人,無法管理,畢竟這片雨林太過龐大,向東北方向一直延伸。”

  看陛下的表情神色如常,秦良垣頓了一下,繼續道:“這裏移民三千人即可,太華地勢平坦,是一塊小平原,土地肥沃,也是暴蒙建造城池的地方,大部分投降的貴族也是在這裏,這裏關係大明能否紮住根的關鍵,人口最多,須移民五千,至於剩下的撫遠,局勢還不清朗,暴蒙的態度也不知道,不建議遷移過多的人,而且這裏雨林更加廣闊,不易管理,這幾年大致管理即可。”

  朱訓樘沉思片刻,提問道:“那軍機處打算如何處理移民,放到哪裏,怎樣讓移民能夠站住腳?”

  秦良垣瞧了一眼其他的軍機大臣,見他們一副穩重,沒有開口的打算,自己是最小的,隻能自己說道:“我們初步定下了計劃,根據關內傳來的消息,太華首府雲遙目前還在建設過程中,這裏被一個幾個小部落占領,我們準備采取成祖的做法。”

  朱訓樘立馬清楚了,心中歎道,人性果然如此,明成祖的做法十分簡單,正如圈地運動。

  占領地盤,地盤上麵的人也就自然而然成為自己的奴仆。

  按這意思,把五千多名人遷移到這裏,在奴役這裏的部落,差不多能建造一座像樣的城池,而且恰好避開了原先暴蒙的城池,可以說一舉兩得。

  作為此時最大的地主,而且奴役的人也不是自己的人,朱訓樘絲毫沒有意見,他點頭示意道:“就按你們的意思辦,今年年底,朕要看到成果,告訴底下的官員,對於遷移的村莊,一定要補償,誰要敢在這件事情給我添亂,那朕就把他的腦袋割下來,還有吩咐農部官員,給我入關輔導種植,遷移各地的官員,也要做好護送移民的準備,務必降低死亡率,著手處理吧。”

  大明關內的第一批移民馬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