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匠戶政策
作者:我是海陵王      更新:2021-01-28 10:50      字數:2246
  器械局的官員有些為難,剛才內閣傳來了消息,要加大移民的數量。

  宋管事扭過頭,皺著眉頭說道:“今年能完成“青雲號”的建設嗎?”

  一位中年男子思考了片刻,否決道:“無法完成,最大的龍骨還在晾製中,最快也要半年時間,而且還要移到海林或者羅浮,這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再加上,東海岸的海軍那邊,也前段時間傳來了訂單,雖然是中型的船艦,但也需要建設,咱們的人根本不夠啊。”

  宋管事踱著步,手背於後麵,不知如何是好。

  內閣傳來的命令,定下了目標,而且分配了一些指標,每年都有一定的移民名額。

  這成了大問題。

  海軍也在擴張,器械局的人根本不夠,尤其是熟悉的工匠,這些年來雖然加入了好幾批人,但大部分都是新手,還沒有熟悉過來。

  “那建築學院的一些人呢?”

  “不行,咱們已經提前招了好多,再招就是純新手了。”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真讓人頭疼。

  “和大明鷹堡合作呢?”宋管事真沒有辦法了。

  這些年來雖然極速的擴張。

  但是對於龐大的大明新帝國來說,遠遠不夠,更何況海軍急速發展,海軍發展力量遠遠大於工匠培訓力量。

  大明的船艦基本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戰艦,裝配了火炮,分為六到12門火炮,大概為300多噸左右。

  是目前世界上大型船艦之一,從性能和其他各個方麵,隱隱壓過西班牙船隻。

  這是大明最頂級的軍艦。

  大明軍艦共三等,下麵兩等都是輔助戰艦。

  不過規模均為100噸以上。

  二是運輸艦,專門為移民和運輸貨物而建造,又因為規模不等,有不同的類型。

  有專門運輸貨物的,也有專門移民的,新大明的器械局和工部充分考慮了移民的需求。

  布局構造均比較人性。

  三是兼備兩種性能,既可以用人也可以在戰時準備戰鬥。

  而目前建造的青雲艦,則是重達800噸,屬於第三種的船艦,就是為了移民構建的。

  而且可喜的是,在達芬奇的遺稿中,他也設計了一些船艦,雖然隻是紙上圖紙,但是經過實驗構造後發現,具有可實踐性。

  所以,大明船艦也站在一個過渡的時期,下一批的船隻基本都要500噸以上。

  如果蒸汽機在繼續改良後。

  那大明的船艦更有一個突破性的進步,劃破時代的發明。

  “這個.....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據說他們也在忙一件事情,可能沒有多少時間,好像是朝廷的核心機密。”

  宋管事沉思了片刻,這件事他也早有耳聞,前段時間剛從工部借調了一些人,連戶籍都注銷了。

  而且自從有了大明鷹堡後,各地的優秀生源都要他們先挑,然後再輪到器械局或者或者工部。

  如今的大明,就是工匠搶手。

  基本都進入大明朝廷編製,而不像有些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很難進入朝廷編製。

  隻能先到地方,等有時間再補上。

  現在對於殷人來說,迅速成為明人的一條捷徑就是工匠。

  尤其是原先的阿茲特克的工匠,基本已經成為明人,在殷人中地位高貴。

  也正是由於這些人,大明才彌補了一些工匠缺失。

  “唉。”

  宋管事歎了一口氣,剛開始,成立器械局後,和工部協作,但是地位隱約高於工部一些。

  但是現在,自從成立了大明鷹堡。

  大明鷹堡地位比工部和器械局高上了不少。

  成立之初,不僅從這裏調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且在朝廷的重視程度,更是強上不少。

  器械局眼看就成了幹兒子了。

  最近一段時間,宋管事還聽說朝廷有意成立一個部門,和六部並列,叫什麽科技部。

  小道消息說,是由大明鷹堡改編,而工部和器械局都要並入其中,是其中的附屬分支。

  他搖了搖頭,不再想這些麻煩的事情,先顧上眼前的問題。

  他捋了捋下頜的胡須,眯起了眼。

  “咱們可以叫一些明天的人來做這件事。”

  “可以大大減低工作量,而且減少時間。”

  “大人,這是否有些不妥?”

  宋管事:“這很正常,咱們大明很早就廢除了匠戶政策,民間有不少的能人,可以把他們都吸納過來,一起來幹。”

  “至於運輸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本官和驛站的一些人打過交道,應該會給我一個麵子。”

  對於工匠的限製,大明早就解除了。

  把那些匠戶限製起來,本就是曆史的倒退。

  匠戶製度始於元朝,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匠戶製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

  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者,軍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衛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稱為軍匠。

  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於勾補不許分戶。

  匠、軍籍若想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二身隸匠、軍籍是不得應試躋於士流的。

  而在元朝以前,華夏並沒有類似的製度。

  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

  這樣,輪班匠實際名存實亡,身隸匠籍者可自由從事工商業,人身束縛大為削弱。

  明中期開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無疑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到了清代,持續了4個半世紀的匠戶製度正式終結。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朱訓樘就很快改正了。

  恢複到了華夏原有的製度上。

  民間也有大量的工匠正在生活,促進民間的手工業。

  尤其是一些原阿茲特克的人,雖然有大量的人投靠了大明,但是還有很多人害怕死亡,偷偷的躲了起來,並沒有歸順,流落民間。

  等他們想要歸順的時候,門檻高了不少。

  他們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過在民間混得很滋潤。

  大明如果把這些人都充分發揮出來,可以加快不少。

  “大人,這個主意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