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土豆番薯來東亞啦!
作者:我是海陵王      更新:2021-01-28 10:49      字數:2295
  菲律賓的呂宋島。

  新大明也要插上一腳。

  當然不奢求占領統治,而是有一個落腳的地方,這方麵需要仔細考慮,畢竟呂宋島的情況十分複雜。

  尤其是來了西班牙人,南洋更加繁雜。

  “小陸將軍在嗎?”外麵突然傳來一道蒼草的聲音。

  陳敬仁抬起頭來,透過打開的窗戶,原來是黃老來了。

  黃老今年已有50多歲,在古代已經是高齡,這個時期30歲就可以自稱老夫,他是福州大田鎮人士,幼時曾考過功名未第。

  其子孫犯了錯,牽累於他,隻好下南洋謀求生路。

  由於肚中有些墨水,有些威望,暫時是村長,掌管城池中的一些小事情。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陸敬仁站立起來忙,向外走去。

  “黃老您這是來?”

  黃老年事雖高,但紅光滿麵,有幾絲鶴發童顏的意思,他左手拄著拐杖,右手捋了捋長長的胡須,微笑道:“小臣將軍,那些土豆和番薯長出來了,老朽前來通報一聲。”

  陸敬仁眼眸一亮,道:“真的?咱們去看一看。”

  作為極易生長的高產量農作物,隻生長在東洲大陸,所以陸敬仁也沒有底,不確保能在這裏繁殖生長。

  田地裏。

  一片片綠色的秧苗,有一些村民正在幹農活,神情露著喜意,他們以前沒有見過土豆和番薯,但是種植過水稻和小麥。

  農業經驗豐富,粗粗一看,也能分辨出土豆和番薯的產量遠遠大於水稻。

  民以食為天!

  他們剛才生吃了幾個,味道算不上好吃,但可以充饑。

  作為飽受饑餓的農民來說,糧食就是命根子,再加上大員島土壤肥沃,又有這種高產的糧食,人生圓滿了。

  人們應該感謝印第安人,他們培育出了許多農作物,對全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沒有土豆之前,歐洲的地形不適合其他農作物的種植,所以限製了人口的增長,後來他們種植土豆,發現他不僅高產,還可以做麵包。

  在古巴島,許多地方都可以供西班牙人遊玩,但是在古巴島上,任何餐飲都不許透露土豆和紅薯的來源,對於離開島嶼時,農作物種子是重要的搜查對象。

  原本的曆史中,歐洲種植土豆會是在1570年後,相信這個時期,可能還要推遲一些,或者提早一些。

  新大明在盡可能地推遲這個過程。

  就像他們當年對大明封禁一樣。

  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不僅僅是土地擴大,金銀的越多,其中還有一點,是全球的生物大交換。

  東洲的特產,像番薯,馬鈴薯,花生,辣椒,玉米,向日葵,腰果,南瓜,這些後世耳熟能詳的農作物,都是來自東洲。

  它們傳播到世界,不僅促使工業革命的爆發,還使世界人口暴增。

  陸敬仁也十分高興,不過他的欣喜程度遠遠不如這些農民,畢竟他從沒餓過肚子,隻大概從史書上看過記載。

  某某年某地,發生饑荒,餓孚千裏,死x人。

  不過他又皺起眉頭,陛下的意思是讓他放開對大明的禁錮呢,還是不讓她們使用這些高產的農作物。

  信上含糊其辭,說有吧但沒明確說,說沒有吧,也說了一點,總之有些模糊其詞。

  “這些土豆真不錯,要是早些能中,前年的饑荒咱們鎮也不至於死那麽多人。”

  “是啊,可惜了。”

  幾個村民站起身來休息一下,唏噓道。

  這些人並不知道新大明的存在,隻知道這裏自立為秦,在他們的印象中,可能就是海外有人建了個小國。

  雖然從大明的統治範圍逃了出來。

  但是還具有深深的認同感,自人為為明人,若不是逼得活不下去了,不會來到這裏。

  黃老上前來,走了幾步道,氣息有些急促,不過並無大礙。

  “等過段時間,再來一些人,城中就住不下了,需要再往外開拓一些,還有難的太多,得想辦法找一些女人。”

  陸敬仁點點頭。

  黃老說的很有道理,剛開始建造的時候沒有規劃好,隻大概籠統的建立了一個堡壘,其他地方直接用木欄杆圈了起來。

  需要再開拓一點。

  移民大部分都是男性,隻有少數是一家子都過來,飽暖思**,沒有女人,難免會惹一些事端。

  下一批可能好一些。

  來的人發現安妥後,已經向家中的人寫了信,相信下一批老婆孩子就能過來,沒準還得把同鄉拉攏過來。

  許多下南洋,都是成片成片的跑。

  當然這次也毫不例外。

  陸敬仁舉起手指著遠邊的森林:“這段時間把那邊清理一下,正好裏麵有條小河,有淡水資源,以後都從那邊安排。”

  “至於女人這件事嘛,我已經有安排了,過段時間我會領著人去抓一些。”

  說起抓人這件事情,陸敬仁的神情絲毫沒有浮動,已經習以為常。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永恒的道理,地方就這麽大,不是我侵占了你的利益,就是你侵占了我的利益。

  更別說陸敬仁等人是從遠處而來。

  已經從根子上形成了對峙局麵。

  雖然已經安撫了一些小型部落,這些是不能動的,但還有一些不服從的部落,那隻好刀刃相見,正好可以抓一些女性回來。

  黃老眼皮也麽眨動,別看他整日滿口道德仁義,但針對對象則是大明百姓,在他眼裏,那些未開化的土著女性,能嫁給大明兒郎是天大的福氣。

  這是身為天朝上國的人的底氣。

  這種傲骨一直深刻於骨子裏,許多下南洋的漢人不是沒有融入當地,而是有大部分沒有把當地土著當做自己人,雙方並不是平等的。

  黃老說道:“上次小陸將軍你說的學堂,已經建好了,馬上就可以用,老朽願意當學堂的夫子。”

  陸敬仁扭過頭來,欣喜道:“那太好了,麻煩黃老了。”

  “不麻煩,正好我的事情也比較清閑,再發發熱,教教學生也是極好的。”黃老笑嗬嗬道。

  暫時紮下根來,就要考慮教育的問題了,畢竟“教育興國”已經是陸敬仁反複學到的話語。

  甚至新大明本土一些地方貼上了許多標簽兒,例如“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大明”,“學習,一刻也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