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7
作者:耳東兔子      更新:2020-05-11 16:10      字數:5641
  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照見五蘊皆空(看到五蘊:形相、情|欲、意念、行為、心靈,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原來不異空(形相不異乎空間)

  空不異色(空間不異乎形相)

  原來即是空(所以形相等於空間)

  空即是原來(空間等於形相)

  受想行識(情|欲、意念、行為、心靈)

  亦複如是(都是一樣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諸法空相(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不生不滅(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燕來(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無受想行識(也沒有情|欲、意念、行為和心靈)

  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更沒有原來、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無眼界(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無意識界(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無無明(沒有不能了解的)

  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

  乃至無老死(直到沒有老和死)

  亦無老死盡(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無苦集滅道(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無智亦無得(不用智慧去強求)

  以無所得故(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

  菩提薩陲(菩薩覺悟之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心無掛礙(心中沒有礙)

  無掛礙故(由於沒有礙)

  無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最後達到彼岸)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三種佛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說心經)

  是大神咒(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是無上咒(是無上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不是騙人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說心經)

  即說咒曰(其咒語曰)

  揭諦揭諦(去吧,去吧)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吧)

  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訶(修成正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全文注音)

  borěbooiduoxj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ānzizàipà,xgshēnborěbooiduoshi,zhg,duyiqiēku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sgbugjishis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

  shouxiǎngxgshi,yifurhi。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shègxiāng,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bhēngbuiè,bugoubujg,buzēngbujiǎn,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gè,houxiǎngxgshi,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uyǎněrbishéshēnyi,èshēngxiāngèichufǎ,uyǎnjiè,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nǎizhiuyishijiè,uug,yiuugj,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nǎizhiulǎosi,yiulǎosij。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ukujiièdào,uzhiyiudé,yiuodégu。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putisàduoyiborěbooiduoguxuguàài。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gbu,yuǎnlidiāndǎoèngxiǎng,jiujgnièpán。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sānshizhufo,yiborěbooiduogu,déānuoduoosāniǎosānputi。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guzhiborěbooiduo,shidàshénzhou,shidàgzhou,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ihàngzhou,shiuděngděngzhou。néngchuyiqiēku,zhēnshibuxu。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ghuoborěbooiduozhou。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jishuozhouyuē:

  即說咒曰:

  jiēdijiēdi,boojiēdi,boosēngjiēdi,putisàpohē。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隻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隻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癡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隻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

  是上麵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是什麽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麽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麽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麽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心經一文由整理,歡迎轉載)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麽是心什麽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複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隻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麽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定下了心,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能自己覺悟,再能覺悟人的謂之菩薩所以是人天的導師,為三界的善知識。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無色|界,指禪天總是在六道中。菩薩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覺,最高是一生補處菩薩,就是佛退位後,他來接位的,如此土的彌勒佛,西方的觀世音大士。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

  心行,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種種自利利他二事業。

  不是深淺的深,是不可測量的意思,圓遍廣大,究竟無上的妙行。

  上麵已經解釋過了,就說菩薩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這時字關係甚大,顯明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正是果位的時候,已經斷除一切煩惱,度盡苦厄,沒有掛礙的了。在下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後的意境,點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朗然覺照,徹見無餘的意思,是無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覺照,心神會通的了。

  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結不分,叫做五蘊。此言心和外境相蘊合,統名曰色。一個色字,包括五個字在內,並且包括外麵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內麵無相相思想方麵都在內。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內色接觸了,就有個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轉念,這是行轉出那知識來,就是識所以受想行識四個也還是色,總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種種的幻法。這個五蘊,是眾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資本,但也是開般若,除習氣,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薩成大覺度眾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蘊,隻是佛菩薩能照見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轉,眾生反被所縛是在覺不覺,明空不明空之別,不要指定為不好的東西,反生了偏見。

  統統包盡無餘,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連照見亦空,因為照見亦是五蘊,所以稱皆。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籠統說:空就是沒有了。不知“空”有空間、虛空、空相、空義種種的分別。今分為兩種: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滿了,空相破了,所以“有”與“空”是相對的,這就是世人說的沒有就是空了。經上另有十八空義,不必盡說。

  至於佛經上所說的“空”,是空義,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這個空的意義,先得明白幾點: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動物和我的身體,都是有相相還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樂,都是無相相一切包括在內,總名曰色,在因地上總是空的。因為以上一切色,尋不出一件是有獨立自性的。第一說有相的:拿布來比,布沒有獨立自性,變成為布的,須依於紗線而成紗線不能自為紗線,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種子種子不能自種,必賴人工天時地肥等等。不必分析開來才空,在未成布成紗前,及正有布有紗時,他的本身是由眾緣和合而成因為是因緣生,所以無有實體,求其究竟相,畢竟不可得,身體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無自性,無實體,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說無相的:拿心來說,心是什麽根本是不有,但隻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涼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極,這時候便沒有我,沒有心忽然蚊蟲咬了一口覺得了,這覺得的便是蚊蟲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無自性,因緣生,無實體,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無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也不是這個是空,那個不是空的。所以說到色,即不能離開空說到空,就不能離開一切色。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空。

  既決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執取當他是實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廢,我仍隨緣應付不是麻木無心,隻是勿住,行雲流水的到處自在,這才是真心空。佛說空是這個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評,豈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執取,那貪得心,嗔恨心,癡迷心,自不會深入,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有什麽迷信可說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著空見,正因為他根本不曾明空,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明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