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貨比貨
作者:靜物JW      更新:2022-04-18 04:35      字數:5546
  中國男籃VS澳大利亞男籃的B組最後一場較量,算是小組賽階段關注最高的焦點之戰了。

  但這次西方媒體在賽前學乖了,沒有再狂奶四戰皆負的澳大利亞隊,一時間就隻剩下澳大利亞媒體在孤軍作戰。

  西方媒體不看好澳大利亞是有原因的,這兩隊一共就交手過四次,澳大利亞不僅一場都沒贏過,四場下來還場均輸給中國隊20分之多,怎麽看都不像是能贏的樣子。

  中國隊自然不會因此而輕敵大意,球隊教練組在比賽前一晚按慣例進行最後的戰前討論時,魯達也身在其中。

  這也是中國男籃近些年的傳統,球隊隊長需要參與比賽前一晚的討論。

  魯達當然不會像吳傑在國足時那樣常常越俎代庖,他一般隻會提些補充性的建議,總之不會讓教練們感到為難。

  但這次魯達對明天的首發陣容,甚至連打法都提出了建議。

  他希望明天馬冬龍能首發出場,並且得到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說白了就是要讓馬冬龍充當一次進攻核心。

  錢澄海聞言有些小意外,但很快就采納了魯達的建議,因為他心裏也有過讓馬冬龍首發的想法,隻是沒有魯達這麽極端,居然還想讓馬冬龍當一次主角。

  不過這也能夠理解,澳大利亞在賽事還沒開打前,就開始炒作這兩個身高相同,年齡也相同的中鋒對決了,這會他們於情於理都要給馬冬龍足夠的支持。

  而這也是本場比賽的最大看點,馬冬龍和盧克朗利乍一看確實太像了,兩人不僅身高和體重相近,經曆上也都是16歲就成為了本國的U19成員,現在又以同樣的年齡加入了各自的國家隊,這麽看都有點漫畫的味道了。

  澳大利亞媒體賽前便在用“宿敵”來預熱這場比賽,包括不少NBA球探也準備看看這兩個年輕的高中鋒,到底誰更勝一籌?

  “宿敵?”魯達第二天在賽前發布會上聽到澳大利亞記者的話後,直接把馬冬龍前的話筒奪了過來,一臉不屑的說道:“有些差距如果連看都看不到,那已經不是能彌補的距離了!”

  魯達這麽不給麵子的打臉讓發布會現場一陣嘩然,特別是澳大利亞的媒體勃然大怒,紛紛站起來進行抗議!

  吳傑見狀不緊不慢的拿起話筒,開口說道:“大家別介意,我這兩個隊友一個傻子,一個啞巴,他其實是想說,即便兩個人有1和10的巨大差距,但如果他們能同時增加一百倍,那110和101的差距就僅僅是一成了。”

  澳大利亞的記者聞言臉色稍緩,但剛坐下就紛紛反應過來——你丫這不是變著法的說馬冬龍和郎利在天賦上有十倍的差距嗎?

  這些澳大利亞記者馬上舉手想要反擊,但中國隊這邊根本不再搭理澳大利亞的記者,沒多久便結束了發布會。

  吳傑見到氣得跳腳的澳大利亞記者,心裏卻是十分舒坦:老子直接關閉了對話大門,就問你們氣不氣!

  這還用問嘛,但很快就不僅是澳大利亞的記者被氣得吹胡子瞪眼,澳大利亞的球員也被中國隊的目中無人氣得火冒三丈。

  然而義憤填庸了半天,澳大利亞球員的內心其實沒有嘴上展現的那麽強大,誰讓他們確實沒贏過中國隊呢。

  中國隊這邊明顯是另一種畫風,魯達正正當著全隊的麵向馬冬龍說道:“小馬,那些外國佬說你和那個郎利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我覺得還是你自己說說吧,今天要怎麽炮製那個澳大利亞軟蛋?”

  馬冬龍明顯是社交障礙又犯了,聞言嘴唇動了半天,但愣是半天沒放出一個屁來,最後隻是抬手伸出了中指作為回應,就是不知道在罵誰?

  更衣室裏的球員見狀都笑了起來,馬冬龍這個性格大家早就適應了,別看他說話比放屁還少,但心裏什麽事都門清兒。

  吳傑則越發覺得這種反差很有意思,一個有嚴重社交恐懼症的人,居然是將全球數十億人真正聯係起來的互聯網之父,還是最偉大的人工智能先驅,這一聽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將來在計算機領域很可能比林耀東還受人推崇。

  但要真與林耀東並駕齊驅,這些成就還略顯不足,所以吳傑打算讓馬冬龍搞定“萬維網計劃”後,搶先發明“即時通訊”和“互聯網搜索引擎”,再一手締造“網絡購物模式”和“數字支付係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教父。

  此刻未來的啞巴教父還不知道自己承擔了多重的責任,他現在一心隻想打死那個敢與他相提並論的澳大利亞中鋒。

  …………

  一小時後,亞洲賽區最強的兩支球隊,終於站到了小組最後一戰的舞台上。

  賽前熱身階段,澳大利亞隊顯然有些緊張,而與之對應的是神情明顯放鬆許多的中國隊。

  今天來到現場的一萬三千名觀眾,依舊至少有一萬人都是他們的支持者,整個賽場的氣氛又成了中國隊的主場。

  這種主場一般的氣氛很快讓中國隊的年輕球員表現欲望膨脹起來,最年輕的張效瑞首先忍不住來了個大風車扣籃,頓時引爆了現場球迷本就高漲的熱情。

  今年17歲的張效瑞身高臂長,腳步靈活,彈跳出眾,可以當他是加強版的基裏連科,也可以當做低配版的杜蘭特。

  這從他剛才的扣籃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雖然因為年齡所限力量感不足,彈跳高度也不算頂級,但空中肢體的舒展性非常好,姿態飄逸,看起來還是頗為賞心悅目。

  吳傑在遠處拍了拍手,臉上頗有些自豪之色,因為除了他沒人知道,張效瑞這個當下中國隊能力值最差的新星,如果換到澳大利亞去已經是全隊能力值第三高的球員了。

  中國隊最年輕的張效瑞扣了一個後,袁飛虎也忍不住自己的表現欲,直接來了個難度更高的360度轉身雙手重扣!

  袁飛虎這一扣再次引燃了現場,也嚇壞了現場的NBA球探。

  他這一扣明顯比張效瑞出色不少,不僅展現了殘暴的彈跳能力,充滿暴力美學般的力量感,最後身體還有個向後彎弓的高難度動作,這意味著袁飛虎重視力量之餘也不乏一絲韌性,整個扣籃的質量甚至足夠拿到扣籃大賽上去了。

  然而中國隊的扣籃表演還沒結束,劉敬東見到兩個隊友都上去秀了一把,這會再也忍不住躁動的內心,衝上去表演了一個真的為“扣籃大賽”準備的“拉杆轉身暴扣”!

  劉敬東這一扣的難度比袁飛虎還要更高一些,因為拉杆轉身後的暴扣用的是反手,整個扣籃過程不僅極具張力,力量感十足,空中姿態比袁飛虎更有飄逸感,這說明他在滯空中的身體控製力要更勝一籌。

  “我傻了,這是扣籃大賽嗎?”

  “誰來告訴我,這些飛來飛去的都是什麽人?我怎麽一個都不認識?中國籃球的水平已經高到這個地步了嗎?”

  “我打賭,這三個小家夥隻要參加NBA選秀,每個人都能在前三位被選中。”

  “等等,澳大利亞人呢?他們不去扣一個嗎?”

  “……”

  中國隊這三個扣籃不止將現場球迷的情緒引爆,電視前剛剛打開電視的觀眾也一上來就高潮了。

  但在極度的舒適之後,大家很自然的把目光轉向了澳大利亞球員,現場已經不有人用英語喊起來了。

  這時的澳大利亞球員臉色有些慘白,士氣在比賽還未開始前就一落千丈。

  他們也上去扣兩個?

  那簡直是開玩笑!

  這支澳大利亞隊雖然有幾個黑人球員,可最多也就是玩一些不複雜的扣籃,畢竟都是些打不上NBA的小歘歘。

  誰要讓他們去和那些仿佛在參加“扣籃大賽”的中國人較量,除非把籃筐往下降20公分才有可能。

  澳大利亞還未戰就先被減了一大波士氣,這會已經很受傷了。

  但當雙方替補退場後,澳大利亞球員愕然發現,那三個大出風頭的中國球員,居然全都下去了。

  這一幕傷害性沒有,但侮辱性極大。

  澳大利亞隊的士氣再-50%,基本已經是負數了。

  此刻就連澳大利亞的觀眾也忍不住想到:這麽牛逼的球員,居然隻是替補,那他們的首發不得起飛嘍啊?

  如果澳大利亞人能像吳傑一樣看到雙方的能力值(FIBA規則下),那僅剩的一點戰鬥意誌都可能不存在了。

  中國隊首發——

  中鋒:馬冬龍(85):2.17米,100公斤,1969年。

  大前鋒:魯達(99++++):2.06米,115公斤,1964年。

  小前鋒:張繼先(83):1.95米,91公斤,1965年。

  得分後衛:張勇軍(84):1.93米,90公斤,1962年。

  控球後衛:吳傑(87-97):1.90米,93公斤,1963年。

  澳大利亞隊首發——

  中鋒:盧克·朗利(70):2.18米,102公斤,1969年。

  大前鋒:馬克·布拉德克(73):2.08米,105公斤,1967年。

  小前鋒:托尼·弗拉霍夫(77):2.03米,98公斤,1963年。

  得分後衛:安德魯·蓋茨(80):2.01米,95公斤,1965年。

  控球後衛:史蒂文·戴姆勒(78):1.86米,80公斤,1962年。

  澳大利亞男籃相比那些鮮有70以上能力值的亞洲球隊,整體實力確實高了不止一籌,而且年齡都不大,還有不少潛力可挖,不僅對得起他們世界第6的排名,也符合原本位麵漢城奧運會第四的實力。

  吳傑比較關注這五人裏的安德魯·蓋茨、馬克·布拉德克、盧克·朗利,因為他們都是不久後加盟了NBA的球員,盡管隻有盧克·朗利算是在NBA站住了腳,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NBA對國際球員極為不友好,澳大利亞隊的這個陣容確實有一定潛力。

  但這種潛力與中國隊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國隊的這套首發陣容,即便是水平最差的張繼先也足以去澳大利亞當大腿。

  安德魯·蓋茨在原本位麵是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籃球明星,但他在巔峰期連續三次前往NBA都铩羽而歸。

  美國人根本不重視這樣一個運動能力平平,隻能在國際籃球規則下才能展現出較高水準的白人球員。

  但與其同歲的張繼先,早在一年前就被NBA球隊選中,並且選中後甘願等上幾年,這種待遇足以讓安德魯·蓋茨直接自閉了。

  至於那個被澳大利亞寄予厚望的盧克·朗利,他倒是有一定天賦,否則也不可能成為公牛王朝的一員。

  這種王朝球隊要想混進去簡直天方夜譚,朗利看起來像混子隻是因為他身邊的隊友,特別是對手都太優秀了。

  但話說回來,他今天的對手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雙方開場爭球時,朗利看著麵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生之敵的馬冬龍,心裏沒有任何懼怕,反而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這自然是因為他沒有與馬冬龍交過手,去年的U19世青賽,澳大利亞隊在沒有遇上中國隊之前,就已經被蘇聯人淘汰了。

  澳大利亞媒體認為他與馬冬龍旗鼓相當的原因,主要是當時澳大利亞U19在小組賽上與美國U19交過手,當時郎利的表現可圈可點,即便是在被蘇聯U19淘汰的那場也表現十分出色。

  但問題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啊!

  澳大利亞媒體刻意回避了馬冬龍當時遭遇這兩支球隊時,那可不僅僅是表現出色,而是化身為內線大魔王,隻身就將禁區變成了對方的禁飛區,完全是統治級的發揮,關鍵是他還幫助自己的球隊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此時兩人站在一塊,其實光看身體的靜態對比就高下立判了。

  馬冬龍和郎利都是18歲,身高和體重相差無幾,但兩人的骨架和肌肉不用專業人士評判,哪怕偽球迷都能一眼看出骨骼驚奇的馬冬龍,無論哪方麵都順眼的多。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人的身高體重雖然相近,但馬冬龍擁有完美的頭肩比,超長的跟腱臂展和大手,目前肉不多但輪廓極為精致的肌肉線條。

  這時再看看郎利……好吧,其實不用看了,直接看比賽更直觀……

  此時球場中央,主裁判正好將籃球拋起,隻見郎利還沒反應過來呢,馬冬龍就已如同旱地驚雷般向上躍起,一雙快要趕上吳傑某處長度的大手用力一拍,籃球就飛到了中國隊的半場,而這時的郎利才剛剛離地20公分。

  第一回合,兩人在彈跳上的比拚,可以說完全沒有可比性,差距已經大到像是天塹鴻溝般隻剩下仰望了。

  馬冬龍落地後加速跑向前場,他嘴上雖然沒說什麽,但心裏早就憋著勁,準備好好招呼一下郎利了。

  今天中國隊的戰術也有別於以往,大家需要圍繞馬冬龍進行戰術運轉,說白了就是以他為核心展開進攻,他才是今天的主角。

  但這不意味著中國隊不能打快攻了,畢竟連未增重前的郎利都有不錯的機動性,馬冬龍飛奔起來甚至不比對方的小前鋒慢。

  托尼·弗拉霍夫就看著從自己身邊超車的馬冬龍一臉驚恐之色,因為他已經在加速衝刺了,客還是被馬冬龍先一步衝到籃下。

  至於郎利,他早不知道被甩到哪去了。

  馬冬龍衝到籃下時,吳傑的傳球也到了,可惜過快的衝刺速度讓他無法進行空中接力,隻能先把球接下來。

  這給了布拉德克和弗拉霍夫趕到籃下防守的機會,但還不等兩人站穩身體,馬冬龍就已經原地旱地拔蔥,完成了一記讓澳大利亞球員根本來不及反應的強起暴扣!

  “我的天,他的彈速也太快了吧?”

  “我有點迷糊,不是說黃種人的彈跳是全球最差的嗎?”

  “七英尺兩英寸的身高,還有這樣恐怖的彈跳,我已經開始同情郎利了。”

  “……”

  各國觀眾都被馬冬龍這暴力的一扣驚得瞠目結舌,郎利與他的隊友表情也差不多,此時場內場外的澳大利亞球員都隻能無奈地看著剛剛在自家籃筐上肆虐的馬冬龍,此刻自信心已經有再次往下降的趨勢了。

  這時唯一能挽回士氣的辦法,自然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必須讓郎利去還以顏色。

  中國隊這邊退防很快,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甚至猜到了澳大利亞隊這次進攻會打內線,而且多半會讓郎利完成終結。

  這個其實不難猜,真正難猜的是過程。

  但這對中國隊依舊不是問題,因為澳大利亞三個最強球員的技術特點,還有打球風格,中國隊這邊也有三個人一清二楚。

  現在剛剛18歲的郎利自然比公牛時期靈活許多,但即便是巔峰時期的郎利,進攻端也就是掩護後的籃下切入,以及一手不夠穩定的中投,至於一對一的麵框進攻,或是低位的背身強攻,這貨整個職業生涯都不曾擁有過。

  那麽如何防守也就簡單了,隻要卡住他往籃下無球切入的路線,不給他中距離空位出手的機會,此時的郎利就沒有任何得分辦法。

  郎利如何能想到自己的老底被人摸得一清二楚,他仗著自己的身高和還算靈活的腳步,本打算在高位進行掩護後切入籃下完成進攻。

  但問題是馬冬龍的腳步遠比他更快更靈活,最險惡的是吳傑明明有機會封鎖對方控衛的傳球路線,魯達也有在籃下包夾的機會,但他們一個偏偏讓球傳了進去,另一個則站在遠處看戲並不過去包夾。

  於是當郎利按計劃切入禁區接到傳球後,很舒服的就兩步順下切入到籃下,隨即一個流暢的上籃動作將球投出……

  “有了!”

  郎利心中一笑,渾然不知身後有一雙巨大的仿佛籠罩一切的巨掌,居然後發先至,一把就將他剛剛離手的籃球抓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