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五章 山海
作者:哼哈大王      更新:2020-12-20 09:59      字數:3463
  到了寧遠城,自然不需要再靠祖克勇的關係了。

  寧遠城裏,除了隸屬遼東鎮的各營駐軍之外,還有遼東巡撫衙門以及各種直屬朝廷的或者屬於地方的文官衙署,以東廠大璫盧誌德的身份,以及以楊振這個總兵官的身份進城暫駐,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楊振在鬆山城裏,拜見了自己名義上的頂頭上司遼東巡撫方一藻,並與已經坐穩了戶部督餉郎中位置的袁樞等人全都見了麵。

  這幾個人,與楊振差不多算是站在一起的遼東文官,對楊振新近取得的連番大捷,都是大喜過望。

  尤其是對於遠在滿韃子大後方的複州、金州和旅順口的收複,眾人乍聞此消息,更是一個個欣喜若狂,連呼楊振真乃福將也。

  楊振也趁著這個機會,向朝廷督餉郎中袁樞請求調撥一批糧餉,由覺華島水師運往旅順口方向。

  而袁樞,作為早年間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兒子,其父袁可立巡撫登萊期間,他一直侍奉左右,自然知道旅順口的戰略地位有多麽重要。

  所以麵對楊振的請求,他當場滿口答應了下來,承諾盡快上書朝堂,為楊振在遼東半島南端站穩腳跟,多方籌措糧草。

  至於方一藻,雖然對楊振帶來的消息感到欣喜若狂,但是他似乎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未來很可能已不在遼東。

  所以,他對楊振所取得的戰功感到欣喜之餘,卻始終有一股子鬱鬱寡歡的味道。

  尤其是當眾人從慨歎楊振新立之功勳,轉而說起金國鳳的戰死之時,一時更是扼腕歎息不已。

  楊振小心翼翼地探問金國鳳出戰之經過,兵備道邱民仰簡單對楊振介紹了一個大概,最後長歎一聲說道

  “早知如此,邱某拚死也要攔住他啊!怎奈城中諸將,營伍雜亂,號令不一,更兼軍心叵測,我等隻能徒喚奈何而已!”

  邱民仰一說起金國鳳的死便痛惜不已,而袁樞和張鬥兩人也是沉默不語,唯有歎氣。

  方一藻更是搖頭苦笑著對楊振說道“若遼左諸將,皆如漢卿你,金總兵斷不至於如此下場!然則冰凍三尺,決非一日之寒,遼左諸將,暮氣深重,隻可惜了金總兵一腔熱血!

  “不過,金總兵這樣戰歿,倒也叫方某認清了一點,方某這個遼東巡撫道行尚淺,道行尚淺啊!看來,非得洪經略、洪督師親自率師移駐寧遠,大力整頓一番不可了!”

  方一藻這麽一說,相當於是承認自己對於祖大壽以及祖大壽麾下的遼東軍,徹底無能為力,徹底心灰意冷了。

  對此,楊振除了溫言寬慰之外,也沒有其他可說的。

  楊振本人倒是希望方一藻繼續留任,同時希望洪承疇不要出關,幹脆就在山海關裏一直待著得了。

  因為相比之下,洪承疇顯然是一個更加難纏的角色。

  洪承疇自己帶來了一批在關內剿匪戰場上打磨出來的戰將,有自己的班底,所以就比較霸道,不可能像方一藻那樣倚重楊振,或者優容楊振的各種出格行為。

  洪承疇要是來了山海關外,整頓遼西諸城駐軍守將,那麽首當其中的恐怕就是他楊振了。

  畢竟祖大壽及其遼東軍樹大根深,在山海關外諸城經營已久,洪承疇就是想動,也不敢輕易去動。

  可是楊振就不同了,拿他“殺雞駭猴”或者“殺一儆百”,最是合適不過。

  當然了,楊振相信洪承疇不會把他怎麽樣,他能有今天,裏麵有崇禎皇帝拿他製衡祖大壽的因素在,洪承疇不會看不明白這一點。

  但是問題卻在於,洪承疇移駐寧遠以後,楊振可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我行我素,為所欲為了。

  再者說了,如果洪承疇移駐到了寧遠城,那麽接下來的曆史是不是還是要按照原來的趨勢發展下去呢?

  這可是楊振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麵。

  但是楊振對此無能為力,以他現在的地位,或許會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影響到崇禎皇帝的個別決策,但是尚不足以左右京師朝堂上的走向。

  卻說楊振途徑寧遠城的第二天上午,領著張臣、祖克勇等人,來到了寧遠城外北山崗金國鳳殉難的地方,祭奠了一番之後,方才掉頭繼續南下。

  從寧遠城往南八十裏左右,正是廣寧前屯衛中後所,即後世稱作綏中的地方。

  中後所的守將吳良弼,也是祖大壽麾下的心腹將領,與祖克勇自是相識。

  所以,離開寧遠的當天晚上,楊振一行便又夜宿在了中後所的所城之中。

  到了次日,又是日出時分上路,途徑前屯衛衛城而不入,日暮時分,終於進入了山海關。

  楊振原本想在山海關裏拜見一下大名鼎鼎的薊遼總督洪承疇的,結果當天傍晚入了關以後,他方才曉得,洪承疇這個薊遼總督並不總在山海關內。

  前不久,楊振、祖大壽等人在鬆錦地區取得大捷,圍攻鬆錦寧遠等地的滿韃子撤圍而去的準確消息傳入京師朝堂之後,崇禎皇帝便把薊遼總督洪承疇緊急召回了京師議事。

  楊振一行抵達之前數日,洪承疇剛剛離開。

  楊振一行抵達的時候,洪承疇尚未歸來。

  而此時留守在山海關裏的頭號人物,卻是嫉恨楊振入骨的薊遼總監軍大太監高起潛。

  高起潛對楊振成見已深,很難再改變。

  麵對楊振這一支不聽自己調遣的力量,在山海關外軍中迅速崛起這個形勢,高起潛一直在謀劃對策。

  隻是楊振自到關外以後,尤其是入駐鬆山城以後,無往而不勝,從無敗績,讓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下手機會。

  這一回,楊振來到山海關,是奉旨到京師獻俘的,高起潛擋是擋不住的,他也不敢擋。

  可是楊振到了山海關以後,他卻也不召見,幹脆不聞不問。

  高起潛以為,他這麽做,對楊振是一種羞辱。

  可是對楊振來說,這個高起潛不見他,反倒更好。

  況且時至今日,楊振已經犯不上再去討好那種注定不可能討好的人了。

  當然了,楊振的大名如今早已經傳遍薊遼一帶了,高起潛雖然仍看不上他,可是被洪承疇帶來薊鎮並暫時留在山海關裏的幾個大將,卻完全不一樣。

  楊振一行人一入山海關,這幾個大將,就齊齊來到關門內迎接楊振了。

  其中就有後來參與了崇禎十四年鬆錦大戰的山海關總兵馬科,以及其他幾個洪承疇麾下大將曹變蛟、王廷臣、劉肇基等人。

  這些人,都是跟著洪承疇在西北和中原的剿匪戰場上成長起來的大將,被洪承疇帶到薊遼軍前之後,皆被委以重任。

  年齡較大資曆更老的馬科,被薊遼總督洪承疇表奏為山海關總兵,曹變蛟被洪承疇表奏為了薊鎮東協總兵,因其領軍駐玉田,所以俗稱玉田總兵。

  至於王廷臣和劉肇基,在原本的曆史上,跟著洪承疇一出關,就被安排到了前屯衛總兵和寧遠總兵的位置上。

  隻是目前,洪承疇也沒有移駐寧遠城,而他們也還沒有得到他們曆史上該有的位置。

  但是楊振這個穿越客卻很清楚,這幾個人在接下來的遼西防線上,尤其是在後來的鬆錦大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這些人物當中,除了山海關總兵馬科之外,剩下的幾位不管曹變蛟,還是王廷臣,又或者是劉肇基以及劉肇基手下的一堆將領,他們都是楊振十分敬重的明末曆史人物。

  此時,楊振與他們在山海關相見,就像是粉絲見到了自己心儀的明星一般,言行舉止裏的主動、熱情、敬仰、尊重,想掩蓋都掩蓋不住。

  而這些人,自打親眼目睹了滿韃子十王爺被裝在囚車裏運送入城的盛況以後,便直接把楊振迎到了山海關總兵府中。

  正所謂,英雄重英雄,豪傑重豪傑。

  雖然這些人當中,除了劉肇基去過鬆山城與楊振有過數麵之緣以外,其他人都是與楊振初次會麵,但是相見之下,十分投緣。

  說起楊振舊有與新立之功勳,自是人人讚歎,人人稱羨,包括曹變蛟這等猛將,也對楊振在滿韃子身上建立的功勳欽佩不已。

  畢竟剿匪之功再大,也大不過平虜之功。

  流賊的戰鬥力是啥樣,滿韃子的戰鬥力又是啥樣,他們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們自然心知肚明。

  他們麾下將士能在追剿流賊的戰場上所向披靡,可是如今到了薊遼軍前,麵對滿韃子的時候,還能不能打勝仗,他們自己心裏毫無把握。

  而這,也是洪承疇一直猶豫不決,在山海關內逡巡不前的根本原因。

  如今楊振到了山海關,這些對出兵關外一直心懷忐忑的大將們,便圍著楊振一直問東問西,同時也從楊振所部取得勝利之中獲得了莫大的信心。

  尤其是楊振從遼南半島歸來帶到山海關裏的消息,更是他們的眼界和思路為之一開。

  許多曾經想到未想到想過未想過的各種戰略戰術,也便如同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了。

  王廷臣、劉肇基一個接一個地拉著楊振,詢問鬆山官軍各部如何渡海收複金州、複州以及旅順口的經過。

  而楊振也不隱瞞,一邊與眾人喝酒,一邊叫張臣向眾人介紹避實擊虛收複遼南半島的過程,聽得這幾個能征慣戰的大將不住地嘖嘖稱歎。

  當天夜裏,楊振與馬科、王廷臣、曹變蛟、劉肇基等人宴飲至半夜,盡歡而散,皆大醉方歸。

  次日上午巳時,楊振方才酒醒,草草飯罷,即告別了山海關裏的諸將,出城往西,一路朝京師而去。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