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零章 重圍
作者:哼哈大王      更新:2020-10-23 08:33      字數:3197
  當天晚上,滿韃子撤兵到小淩河以北大營的消息,同樣傳到了小淩河口以南沿海的水手營和止錨灣船營。

  現如今,楊振一身可是關係著他們所有人的前程未來,鬆山城被滿韃子大軍圍攻那麽久,更被重炮轟擊了那麽久,結果如何,他們哪能做到無動於衷?

  打從早上滿韃子的炮擊開始,袁進、仇震海、俞亮泰、嚴省三就陸續派出了不少哨探,前往鬆山城的外圍打探消息。

  一聽說滿韃子突然撤兵北走,袁進、仇震海等人立刻派了心腹近人登陸上岸,趕到鬆山城詢問情況。

  而楊振,也借著滿韃子從鬆山城下撤軍的機會,讓俞亮泰、仇震海兩人,盡快把水手營沙洲和止錨灣半島上的存糧運送一部分入城。

  鬆山城裏現有的存糧並不少,足以支撐全城人馬用上一段不短的時間了,但是滿韃子突然撤兵,反倒是讓楊振更加擔心,擔心接下來鬆山城可能會麵對更加猛烈的進攻。

  一旦戰事真的曠日持久地持續下去,比如像年初的那次圍攻一樣,一下子打上幾個月,甚至圍個小半年,那可就麻煩了。

  所以,鬆山城裏的存糧永遠是多多益善,無論現在有多富餘,他都不會嫌多。

  當然,往鬆山城裏運來多少糧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楊振要通過運糧入城的行動,來安定鬆山城裏的軍心。

  當天晚上,除了安排仇震海、俞亮泰運糧之外,楊振又派了楊占鼇率隊出北門,往北過了小沙河,前往小淩河沿岸巡哨,並讓李祿派出了一隊擲彈兵,再次入駐娘娘宮。

  要想在平原曠野之上守住娘娘宮,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這裏安排了人手,至少能夠起到一個預警的作用,也能讓仇震海他們從南邊往鬆山城裏運糧安全一點。

  與此相應的是,他也讓孟和連夜返回了乳峰崗,讓他帶回去了一係列命令,其中一個就是命令祖克勇,在第二天派人到鬆山城外來,把滿韃子遺留在城西大營的營帳、草料運到呂洪山裏,以防接下來滿韃子長期圍攻乳峰崗。

  至於鬆山城的各部,楊振當然也沒讓他們閑著,凡是白天上城作戰了的哨隊人馬,到了夜裏自然萬事不必管,一律回營休息。

  而白天沒有直接參戰的南門守軍和征東營各哨預備隊,則被動員集結了起來,趕赴夏成德所部守禦的西城,或者搶修崩塌了的外牆,或者挖坑掩埋屍體,或者清理城外的溝壕。

  鬆山城的西門甕城上,燈火徹夜通明,被動員起來的各支人馬,擼起袖子,幹了整整一宿。

  到了第二天清早,鬆山西牆外的戰場被清理一空,那段被擊毀的西牆外立麵,城頭上被摧毀的城垛,也重新用磚石壘砌了起來。

  新砌的外牆與城垛,當然很容易再次被擊毀,但是外牆有了包磚和城垛,總比沒有要好得多,也能讓軍心士氣維持不墜。

  當然了,西門西城是夏成德率軍在守,楊振完全可以讓他自己負責搶修,畢竟,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乃是遼東軍中的慣例舊規。

  但是楊振卻沒有這麽做,而是動員了鬆山城內各部的預備隊,全力搶修西城的工事,楊振這個舉措,再一次讓夏成德及其所部將士感慨不已。

  同時也讓夏成德及其所部將士,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楊振所說的同甘苦、共命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並不是那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說說而已。

  也正因為如此,鬆山城內各部官軍經過數日以來的備戰、鏖戰,盡管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但是全城官軍的士氣不降反升。

  經此一戰,征東營各部人馬與鬆山城內舊遼軍各部之間,原來存在的或隱蔽或公開的嫌隙與提防,在不知不覺中,就煙消雲散了。

  滿韃子撤兵離去的第二天上午,即崇禎十二年十月初八日上午,鬆錦一帶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祖克勇、徐昌永奉命率部抵達鬆山城的西郊,與楊振匆匆見了一麵,然後拆解了滿韃子倉促撤離時留下的大營,運走了滿韃子來不及運走的一批糧草。

  楊振叫祖克勇、徐昌永想辦法,盡快去一趟錦州城,去與祖大壽取得聯絡,除了通報鬆山這邊的情況之外,楊振也希望與祖大壽商議一下聯手作戰、共同對敵的事情。

  鬆錦前線諸城,比如錦州、鬆山、杏山、塔山四地,全部人馬加在一起的話,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四萬,彼此若是能通力合作,鬆錦前線的局麵將會為之一變。

  楊振也很希望,自己在東官溝、臥牛溝以及鬆山城所取得的勝利,能夠激起祖大壽所部與滿韃子軍隊奮力一戰的勇氣。

  祖大壽兩麵下注,坐看風雲的心思,楊振是能夠理解的。

  畢竟過去十幾年來,滿清崛起的勢頭太快,也太盛,而大明朝這邊打的敗仗太多,也太慘,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雙方氣運的此消彼長來。

  但是現在,有了自己這個攪局者,至少遼西的形勢已經有了一些變化。

  楊振希望祖大壽以及他的那些部將們,能從自己取得的幾場勝利之中看到,滿韃子並不是不可戰勝,並不是沒有弱點,尤其是,華夏的氣運並沒有被女真胡虜所逆轉。

  有了之前在小紅螺山與祖大壽對談的鋪墊,又有了最近這段時間的連勝,想來祖大壽當能認真考慮考慮了。

  到了當日中午,仇震海、俞亮泰兩部人馬如期而至,押解大批糧草,大張旗鼓地從鬆山南門入了城。

  楊振領著張得貴,到南城門內與仇震海、俞亮泰見了一麵,交接了糧草,又囑咐了一些事情,便打發他們回去了。

  雖然滿韃子的哨騎沒有再來鬆山城附近滋擾,但是楊振卻隱隱覺得,這個事情遠遠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這個事情才剛剛開始。

  原本曆史上,到了崇禎十二年冬天的時候,黃台吉就開始積極籌備鬆錦大戰了,企圖將大明朝北方九邊的最後精銳,引到關外來,然後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掃除南下征服大明的障礙。

  所以,從崇禎十二年冬天開始,滿清那邊所采取的各種動作,幾乎全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

  包括曆史上崇禎十二年十月,黃台吉派出多鐸和豪格兩個率軍兩萬多人進犯遼西,也是這個目的,隻是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

  一個原因,是崇禎十二年大明朝那邊內憂外患異常嚴重,朝廷辦事的效率也極低,根本就調集不起來九邊大軍趕赴關外。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薊遼總督洪承疇看破了滿韃子偽帝黃台吉的意圖,對京師朝堂軟磨硬頂,就是不出關。

  這麽一來二去的,時間就耽擱了下來。

  最終,豪格和多鐸隻是在寧遠城下圍殲了出戰的金國鳳父子,然後糧盡而退,並沒有達到調動關內明主力軍出關的真正意圖。

  但是黃台吉並沒有因此而死心,為了解決大軍到遼西作戰的糧草補給供應問題,崇禎十三年春,黃台吉即派出大批人馬到義州屯墾,並且重修義州城屯糧。

  到了崇禎十四年,義州城築好,滿韃子在前線的糧草供應問題解決,便又派出大軍,開始長期圍困錦州城。

  而這時,兩年過去了,正巧大明朝關內的各種問題有所緩解,而洪承疇這個薊遼總督久而無功,也受到朝堂的彈劾。

  就這樣,在各種巧合之下,崇禎皇帝冒冒失失地下了決心,也要畢其功於一役,盡快解決遼東的問題,終於落入了黃台吉苦心經營已久的圈套之中。

  這一世,黃台吉為了謀劃鬆錦決戰,所走出的第一步棋,同樣“失敗”了,而且照比曆史上的無奈撤軍來說,這一次,他們失敗得更慘。

  但是,楊振卻很清楚,這隻是黃台吉走出的第一步棋,即使敗了,黃台吉也絕不會就此死心,他後邊的連環招數還多得是。

  也因此,楊振勝的越多,勝的越大,他的心裏就擔心。

  因為越是這樣,楊振和鬆山城的人馬,就越會快速地成為滿韃子重點防範的對手,成為滿韃子重點圍殲的目標。

  正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若是滿韃子偽帝黃台吉傾盡全力圍攻鬆山城,那麽楊振還真有點擔心扛不住。

  而他最最擔心的則是,自己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都要避免的鬆錦決戰,千萬不要因此而提前到來。

  楊振的擔心,當然不是多餘的。

  就在滿韃子突然撤兵返回小淩河北岸大營的第三天中午時分,即仇震海他們送糧入城的第二天中午時分,滿韃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武英郡王阿濟格統率正白旗下滿蒙漢牛錄六十四個,共計兩萬餘人,浩浩蕩蕩地抵達了小淩河畔。

  當日午後,多爾袞的正白旗大軍,便在小淩河上搭起了數不清的浮橋,旁若無人地過了河,沿著女兒河的東岸快速南下,繞開呂洪山,重新從西麵和南麵包圍了鬆山城。